無論是老年、中年或青年人,均會因不同脊椎問題而有坐骨神經痛,出現如電擊般刺痛。但一些患者卻往往「怕要做手術」,而轉求另類治療,最終可嚴重至不能走路。有神經外科顧問醫生稱如果早發現椎間盤突出和退化性脊椎移位症,可先以物理治療和水療治理,如持續一段時間仍無效,又希望盡快恢復工作能力及重回正常生活,患者可考慮接受手術。
坐骨神經痛是一種症狀,疼痛由背、腰,下至臀部,並伸延至大腿、小腿、腳底和腳趾等,臨床上多源於椎間盤突出或退化性脊椎移位症。前者多於20至40歲病發,日常生活或運動姿勢不良,令椎骨間的軟骨組織突出壓着神經;後者因年老退化,腰椎第四至五節移位,多發生於60歲及以上的女性。
害怕做手術 延誤致惡化
神經外科顧問醫生藍明權表示,此兩種脊椎疾患早發現時,可先以物理治療和水療治理,如持續一段時間仍無效,又希望盡快恢復工作能力及重回正常生活,患者可考慮接受手術。仁安醫院現時每年有300多宗脊椎相關的微創手術,有六成是由神經外科部門主理,當中椎間盤突出和退化性脊椎移位症的手術,每年分別各有40宗。
女生及老太太手術成功
曾有一名只有19歲的新聞系女生,因感到右背小腿麻痺痛而求醫,診斷時發現椎間盤突出近1公分,令身軀「歪埋一邊」,她曾擔憂不能做主播,後接受較新的內視鏡及X光手術,歷時1至2小時,手術後平均1至2天可出院。最後她可以開學前康復。
雖然脊椎疾患會令劇痛難擋,現時也採用較新的微創手術治療,但藍明權醫生表示很多人仍害怕接受手術,令病情惡化,年逾60的李太太便是典型例子。李太太熱愛滑雪打網球,但6年前旅行時跌倒後,雙腳愈行愈差,坦言自己怕接受手術,寧願花錢試盡針灸、按摩、放血,卻全都沒用。
直至3年前有一天不能下床,確診時退化性脊椎移位達30%,需要做斜外側椎間融合手術,將脊椎矯正和復位。手術時間2.5至3.5小時,因減少了傷到脊椎神經的風險,故1至2天可出院,第四天李太太已如常穿高跟鞋,配合物理治療訓練肌肉後半年,已可再滑雪,至今情況良好。
參考資料 : https://www.singpao.com.hk/index.php?fi=news1&id=84250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神經外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Educational blog provides education on pain, brain, stroke, spine, back pain, backpain, scoliosis, neurosurgery, neurosurgeon, , to assist you in making an informed choice or decision. 教育博客提供神經教育包括中風, 腦, 腰痛, 坐骨神經痛, 背痛, 椎間盤, 神經痛, 椎間盤突出, 神經外科,微創手術, 腦部手術, 癲癇手術, 脊椎手術, 椎間盤手術, 神經痛治療...
12/12/2018
10/23/2018
坐骨神經痛無分年齡 內視鏡手術可治
椎間盤突出和退化性脊椎移位是常見都市病,而且無年齡之分,患者坐、立、躺、臥都會無比痛楚,形成坐骨神經痛。夢想當主播的十九歲新聞系女生臨近開學時突然感到背部和小腿痹痛,坐下超過十分鐘也變成不可能任務,後來確診椎間盤突出,接受內視鏡手術治療後,趕及開學前康復,如常上學。
坐骨神經痛成因很多,其中一種常見成因是由椎間盤突出引起。仁安醫院外科部門神經外科顧問醫生藍明權表示,椎間盤突出是指脊椎骨核心呈啫喱狀的髓核,因椎間盤外圍撕裂而「漏出」,同時會擠壓坐骨神經引起劇痛。坐姿不正確、工作和運動時腰椎壓力過大均有機會引起椎間盤突出,患者以二十歲至四十歲人士居多。嚴重個案走路時會一拐一拐,甚至整個身軀「歪埋一邊」,影響日常生活。
退化性脊椎移位是另一種引致坐骨神經痛常見成因,年紀大脊椎及關節退化,令某節椎骨比下節椎骨往前移,引發腰及腿痛,患者以年長女性為多。無論是兩種成因的哪一種,坐骨神經痛都會令人痛到似火燒,有如電擊般刺痛,患處會麻痹無力,嚴重甚至會失禁。不過,藍指仍有部分患者會延醫,因不少人誤以為疼痛只是肌肉拉傷引致,或以為只需按摩及服食止痛藥就無礙,未有正視坐骨神經痛的嚴重性。
物理治療及水療是坐骨神經痛的保守治療方法,但經保守治療無效,目前亦有手術治療方案。針對椎間盤突出可使用內視鏡椎間盤摘除手術(PELD)配合X光定位,在腰側開一厘米長的傷口後,導入內視鏡並移除壓著神經線的碎片,而針對退化性脊椎移位,亦有斜外側椎間融合手術(OLIF)鞏固和穩定脊椎。
六十多歲的李太曾接受OLIF手術,她在2012年確診坐骨神經痛,加上於一次旅遊時跌倒,2015年證實是退化性脊椎移位。接受手術後,脊椎移位完全矯正和復位,再配合物理治療訓練,現時已可重拾患病前的動態興趣如滑雪,術後至今已三年多,情況穩定。
參考資料: http://hk.on.cc/hk/bkn/cnt/news/20180927/bkn-20180927000135065-0927_00822_001.html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神經外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坐骨神經痛成因很多,其中一種常見成因是由椎間盤突出引起。仁安醫院外科部門神經外科顧問醫生藍明權表示,椎間盤突出是指脊椎骨核心呈啫喱狀的髓核,因椎間盤外圍撕裂而「漏出」,同時會擠壓坐骨神經引起劇痛。坐姿不正確、工作和運動時腰椎壓力過大均有機會引起椎間盤突出,患者以二十歲至四十歲人士居多。嚴重個案走路時會一拐一拐,甚至整個身軀「歪埋一邊」,影響日常生活。
退化性脊椎移位是另一種引致坐骨神經痛常見成因,年紀大脊椎及關節退化,令某節椎骨比下節椎骨往前移,引發腰及腿痛,患者以年長女性為多。無論是兩種成因的哪一種,坐骨神經痛都會令人痛到似火燒,有如電擊般刺痛,患處會麻痹無力,嚴重甚至會失禁。不過,藍指仍有部分患者會延醫,因不少人誤以為疼痛只是肌肉拉傷引致,或以為只需按摩及服食止痛藥就無礙,未有正視坐骨神經痛的嚴重性。
物理治療及水療是坐骨神經痛的保守治療方法,但經保守治療無效,目前亦有手術治療方案。針對椎間盤突出可使用內視鏡椎間盤摘除手術(PELD)配合X光定位,在腰側開一厘米長的傷口後,導入內視鏡並移除壓著神經線的碎片,而針對退化性脊椎移位,亦有斜外側椎間融合手術(OLIF)鞏固和穩定脊椎。
六十多歲的李太曾接受OLIF手術,她在2012年確診坐骨神經痛,加上於一次旅遊時跌倒,2015年證實是退化性脊椎移位。接受手術後,脊椎移位完全矯正和復位,再配合物理治療訓練,現時已可重拾患病前的動態興趣如滑雪,術後至今已三年多,情況穩定。
參考資料: http://hk.on.cc/hk/bkn/cnt/news/20180927/bkn-20180927000135065-0927_00822_001.html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神經外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位置:
香港
10/18/2018
找出病因 根治坐骨神經痛
不時都聽到有人說患上坐骨神經痛,患者會覺得腰背、臀部疼痛,甚至伸延至大腿、小腿和腳趾,並感受到火燒、電擊、針刺的痛楚,但原來這不是一個「病」,而是其他病的症狀。但如痛楚持續一周或以上、嚴重影響生活,或者出現麻痹、無力,必須盡早求醫。
仁安醫院外科部門神經外科顧問醫生藍明權解釋,本地臨床最常見的坐骨神經痛病因,是椎間盤突出以及退化性脊椎移位症,「前者多發於20至40歲人士,男士比較多,由於坐姿不正確,又或工作、運動時腰椎壓力過大造成;後者則以60歲以上女性較常見,由於年紀漸大,關節退化所致。」
椎間盤突出
椎間盤是連接脊椎骨之間的軟組織,有避震功能,如果外圍的纖維環撕裂腫脹,又或中心部分的啫喱狀髓核漏出,便有機會擠壓坐骨神經,形成痛楚。痛楚通常影響一邊身體,無論坐立、走路還是躺臥都會覺得痛,甚至令人走路時一拐一拐,影響外觀和生活。
退化性脊椎移位症
如某一節脊椎骨相對下一節往前移,有超過25%的偏離已屬一級移位,有機會壓到神經線引致痛楚,較常見於腰椎第四或第五節。患者通常一走動就會痛,而且愈走愈痛,嚴重的話行不夠5分鐘已感到雙腳麻痹疼痛,甚至要用輪椅代步。有機會出現大小便困難甚至失禁。
手術風險低
如果狀況輕微,患者可選擇保守治療,例如物理治療和水療,強化肌肉加強對脊椎的支撐。至於嚴重的患者,藍明權建議手術治療,「現時手術傷害到神經線的風險很小,不用擔心『變癱』,而且傷口細、復原快。此外,這類手術亦不宜拖延,若等到出現麻痹、無力一段時間才醫治,不一定可以完全回復病發前的狀況。」
將引入O-arm系統
針對椎間盤突出,手術會用內視鏡PELD配合X光進行,只需局部麻醉。以X光定位後,醫生會經腰側的一個1cm長傷口,用腰椎內視鏡直達患處取出椎間盤的碎片,手術時間只需1至2小時,大多數病人手術後第二天出院。至於退化性脊椎移位症,可考慮OLIF斜外側椎間融合手術,手術會於腰側開切口,角度較直接,亦可避免影響脊椎穩定性的風險。手術需時2.5至3.5小時,平均術後一至兩天出院。
仁安醫院明年初將引入新一代O-arm實時術中影像及電腦導航,可作360度素描,方便確定手術儀器的路徑和方向,直入患處,令手術可縮短1/3時間。
重投熱愛的運動
六十多歲的李太,是個熱愛運動的人,於2014年開始有坐骨神經痛症狀,後來雙腳麻痹,甚至試過早上醒來,下不了床,後來確診退化性脊椎移位症,移位達30%。2015年接受OLIF斜外側椎間融合手術治療,脊椎完全矯正和復位,出院後4天已可穿高踭鞋,翌年可以滑雪,到現時情況仍然穩定。
參考資料: https://www.am730.com.hk/news/%E5%81%A5%E5%BA%B7/%E6%89%BE%E5%87%BA%E7%97%85%E5%9B%A0-%E6%A0%B9%E6%B2%BB%E5%9D%90%E9%AA%A8%E7%A5%9E%E7%B6%93%E7%97%9B-143598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神經外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仁安醫院外科部門神經外科顧問醫生藍明權解釋,本地臨床最常見的坐骨神經痛病因,是椎間盤突出以及退化性脊椎移位症,「前者多發於20至40歲人士,男士比較多,由於坐姿不正確,又或工作、運動時腰椎壓力過大造成;後者則以60歲以上女性較常見,由於年紀漸大,關節退化所致。」
椎間盤突出
椎間盤是連接脊椎骨之間的軟組織,有避震功能,如果外圍的纖維環撕裂腫脹,又或中心部分的啫喱狀髓核漏出,便有機會擠壓坐骨神經,形成痛楚。痛楚通常影響一邊身體,無論坐立、走路還是躺臥都會覺得痛,甚至令人走路時一拐一拐,影響外觀和生活。
退化性脊椎移位症
如某一節脊椎骨相對下一節往前移,有超過25%的偏離已屬一級移位,有機會壓到神經線引致痛楚,較常見於腰椎第四或第五節。患者通常一走動就會痛,而且愈走愈痛,嚴重的話行不夠5分鐘已感到雙腳麻痹疼痛,甚至要用輪椅代步。有機會出現大小便困難甚至失禁。
手術風險低
如果狀況輕微,患者可選擇保守治療,例如物理治療和水療,強化肌肉加強對脊椎的支撐。至於嚴重的患者,藍明權建議手術治療,「現時手術傷害到神經線的風險很小,不用擔心『變癱』,而且傷口細、復原快。此外,這類手術亦不宜拖延,若等到出現麻痹、無力一段時間才醫治,不一定可以完全回復病發前的狀況。」
將引入O-arm系統
針對椎間盤突出,手術會用內視鏡PELD配合X光進行,只需局部麻醉。以X光定位後,醫生會經腰側的一個1cm長傷口,用腰椎內視鏡直達患處取出椎間盤的碎片,手術時間只需1至2小時,大多數病人手術後第二天出院。至於退化性脊椎移位症,可考慮OLIF斜外側椎間融合手術,手術會於腰側開切口,角度較直接,亦可避免影響脊椎穩定性的風險。手術需時2.5至3.5小時,平均術後一至兩天出院。
仁安醫院明年初將引入新一代O-arm實時術中影像及電腦導航,可作360度素描,方便確定手術儀器的路徑和方向,直入患處,令手術可縮短1/3時間。
重投熱愛的運動
六十多歲的李太,是個熱愛運動的人,於2014年開始有坐骨神經痛症狀,後來雙腳麻痹,甚至試過早上醒來,下不了床,後來確診退化性脊椎移位症,移位達30%。2015年接受OLIF斜外側椎間融合手術治療,脊椎完全矯正和復位,出院後4天已可穿高踭鞋,翌年可以滑雪,到現時情況仍然穩定。
參考資料: https://www.am730.com.hk/news/%E5%81%A5%E5%BA%B7/%E6%89%BE%E5%87%BA%E7%97%85%E5%9B%A0-%E6%A0%B9%E6%B2%BB%E5%9D%90%E9%AA%A8%E7%A5%9E%E7%B6%93%E7%97%9B-143598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神經外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10/04/2018
新⼀代實時影像導航 加快脊椎手術康復進度
椎間盤突出和退化性脊椎移位症均會引起坐骨神經痛,令患者痛苦難耐,卻會因對治療有誤解而延醫,嚴重可致不良於行。仁安醫院外科部門神經外科顧問醫生藍明權表示,即將引入的新一代實時術中影像及電腦導航系統,可輔助這兩大脊椎手術,可快速而精準地定出疾患位置,令手術時間縮短三分一,因而加快康復,有助患者釋除疑慮。
藍明權醫生指出,20至40歲是椎間盤突出的高危病發年齡。曾有19歲讀新聞系女大學生,持續感到右背至小腿痹痛,後身軀更「歪埋一邊」,確診時發現椎間盤突出1公分,接受內視鏡PELD 及 X光手術治療,手術在局部麻醉下進行,歷時約1至2小時,平均手術後1至2天出院;最後病人開學前康復,可繼續追尋主播夢。
手術後可再滑雪
退化性脊椎移位症,則多發生於較年長的女士。好像60餘歲的李太太,一向熱愛滑雪和網球,6年前開始有坐骨神經痛,後來更出現雙腳麻痹疼痛,後來又因跌倒,背、腰、腳更感不適,試過針灸、按摩、放血及找脊醫,均無效,後期更嚴重到不能下牀,遂決定做手術,診斷時發現退化性脊椎移位達30%, 2015年接受OLIF斜外側椎間融合手術治療,手術避開了脊椎後面主要神經,減少傷到脊椎神經的風險;手術時間一般2.5至3.5小時,平均手術後1至2天出院,脊椎完全矯正和復位,配合物理治療訓練肌肉後半年,已可再滑雪,至今情況仍穩定。
坊間不少患者誤以為要嚴重到完全無法走動,才需做手術, 也有年長患者擔心自己年紀大,接受這類精密的手術風險高,藍醫生指出如確定保守治療無效,又希望快快重回工作和生活,可考慮以上較新的微創手術。
O-ARM電腦導航 即將引入
根據仁安醫院的數據顯示,神經外科部每年進行近200宗的脊椎手術,佔同類手術的六成,需要接受手術的椎間盤突出及退化性脊椎移位症個案,每年各自有40宗。2019年年初,醫院更會引入新一代O-ARM實時術中影像及電腦導航系統,以配備於OLIF斜外側椎間融合手術,和內視鏡PELD及 X光手術。
新系統影像拍攝範圍更廣,可加快植入儀器精準地直達手術患處,手術時間因而可縮短1/3,令患者康復更快,住院時間也更少,又可避免植入儀器未能達到預期位置,而需要另外進行手術修正;加上系統是移動裝置,具靈活性,可放入不同的手術室,輔助神經外科、骨科及耳鼻喉科等微創手術,減低重新裝修手術室的時間成本。藍醫生也展望這嶄新的系統,可令更多的患者脫離痛苦,並消除不必要的疑慮。
參考資料: http://www.metrodaily.hk/metro_news/%E9%86%AB-for-essential-%E6%96%B0%E2%BC%80%E4%BB%A3%E5%AF%A6%E6%99%82%E5%BD%B1%E5%83%8F%E5%B0%8E%E8%88%AA-%E5%8A%A0%E5%BF%AB%E8%84%8A%E6%A4%8E%E6%89%8B%E8%A1%93%E5%BA%B7%E5%BE%A9%E9%80%B2%E5%BA%A6/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神經外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藍明權醫生指出,20至40歲是椎間盤突出的高危病發年齡。曾有19歲讀新聞系女大學生,持續感到右背至小腿痹痛,後身軀更「歪埋一邊」,確診時發現椎間盤突出1公分,接受內視鏡PELD 及 X光手術治療,手術在局部麻醉下進行,歷時約1至2小時,平均手術後1至2天出院;最後病人開學前康復,可繼續追尋主播夢。
手術後可再滑雪
退化性脊椎移位症,則多發生於較年長的女士。好像60餘歲的李太太,一向熱愛滑雪和網球,6年前開始有坐骨神經痛,後來更出現雙腳麻痹疼痛,後來又因跌倒,背、腰、腳更感不適,試過針灸、按摩、放血及找脊醫,均無效,後期更嚴重到不能下牀,遂決定做手術,診斷時發現退化性脊椎移位達30%, 2015年接受OLIF斜外側椎間融合手術治療,手術避開了脊椎後面主要神經,減少傷到脊椎神經的風險;手術時間一般2.5至3.5小時,平均手術後1至2天出院,脊椎完全矯正和復位,配合物理治療訓練肌肉後半年,已可再滑雪,至今情況仍穩定。
坊間不少患者誤以為要嚴重到完全無法走動,才需做手術, 也有年長患者擔心自己年紀大,接受這類精密的手術風險高,藍醫生指出如確定保守治療無效,又希望快快重回工作和生活,可考慮以上較新的微創手術。
O-ARM電腦導航 即將引入
根據仁安醫院的數據顯示,神經外科部每年進行近200宗的脊椎手術,佔同類手術的六成,需要接受手術的椎間盤突出及退化性脊椎移位症個案,每年各自有40宗。2019年年初,醫院更會引入新一代O-ARM實時術中影像及電腦導航系統,以配備於OLIF斜外側椎間融合手術,和內視鏡PELD及 X光手術。
新系統影像拍攝範圍更廣,可加快植入儀器精準地直達手術患處,手術時間因而可縮短1/3,令患者康復更快,住院時間也更少,又可避免植入儀器未能達到預期位置,而需要另外進行手術修正;加上系統是移動裝置,具靈活性,可放入不同的手術室,輔助神經外科、骨科及耳鼻喉科等微創手術,減低重新裝修手術室的時間成本。藍醫生也展望這嶄新的系統,可令更多的患者脫離痛苦,並消除不必要的疑慮。
參考資料: http://www.metrodaily.hk/metro_news/%E9%86%AB-for-essential-%E6%96%B0%E2%BC%80%E4%BB%A3%E5%AF%A6%E6%99%82%E5%BD%B1%E5%83%8F%E5%B0%8E%E8%88%AA-%E5%8A%A0%E5%BF%AB%E8%84%8A%E6%A4%8E%E6%89%8B%E8%A1%93%E5%BA%B7%E5%BE%A9%E9%80%B2%E5%BA%A6/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神經外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10/03/2018
內視鏡手術根治坐骨神經痛
椎間盤突出和退化性脊椎移位是常見都市病,而且無年齡之分,患者坐、立、躺、臥都會無比痛楚,形成坐骨神經痛。有夢想當主播的十九歲新聞系女生臨近開學時突然感到背部和小腿痹痛,坐下超過十分鐘也成不可能任務,後來確診椎間盤突出,接受內視鏡手術治療後,趕及開學前康復,如常上學。
坐骨神經痛成因很多,其中一種常見成因是由椎間盤突出引起。仁安醫院外科部門神經外科顧問醫生藍明權表示,椎間盤突出是指脊椎骨核心呈啫喱狀的髓核,因椎間盤外圍撕裂而「漏出」,同時會擠壓坐骨神經引起劇痛。
退化性脊椎移位是另一種引致坐骨神經痛常見成因,年紀大脊椎及關節退化,令某節椎骨比下節椎骨往前移,引發腰及腿痛,患者以年長女性為多。無論是兩種成因的那一種,坐骨神經痛都會令人痛到似火燒,有如電擊般刺痛,患處會麻痹無力,嚴重甚至會失禁。不過,藍指仍有部分患者會延治,因不少人誤以為疼痛只是肌肉拉傷引致,或以為只需按摩及服食止痛藥就無礙,未有正視坐骨神經痛的嚴重性。
物理治療及水療是坐骨神經痛的保守治療方法,但經保守治療無效,目前亦有手術治療方案。
六十多歲的李太曾接受OLIF手術,她一二年確診坐骨神經痛,加上一次旅遊時跌倒,一五年證實是退化性脊椎移位。接受手術後,脊椎移位完全矯正和復位,再配合物理治療訓練,現時已可重拾患病前的動態興趣,如滑雪,術後至今已三年多,情況穩定。
參考資料: http://orientaldaily.on.cc/cnt/news/20180927/00176_067.html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神經外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坐骨神經痛成因很多,其中一種常見成因是由椎間盤突出引起。仁安醫院外科部門神經外科顧問醫生藍明權表示,椎間盤突出是指脊椎骨核心呈啫喱狀的髓核,因椎間盤外圍撕裂而「漏出」,同時會擠壓坐骨神經引起劇痛。
如電擊般刺痛 患處麻痹無力
坐姿不正確、工作和運動時腰椎壓力過大均有機會引起椎間盤突出,患者以二十歲至四十歲人士居多。嚴重個案走路時會一拐一拐,甚至整個身軀「歪埋一邊」,影響日常生活。退化性脊椎移位是另一種引致坐骨神經痛常見成因,年紀大脊椎及關節退化,令某節椎骨比下節椎骨往前移,引發腰及腿痛,患者以年長女性為多。無論是兩種成因的那一種,坐骨神經痛都會令人痛到似火燒,有如電擊般刺痛,患處會麻痹無力,嚴重甚至會失禁。不過,藍指仍有部分患者會延治,因不少人誤以為疼痛只是肌肉拉傷引致,或以為只需按摩及服食止痛藥就無礙,未有正視坐骨神經痛的嚴重性。
物理治療及水療是坐骨神經痛的保守治療方法,但經保守治療無效,目前亦有手術治療方案。
配合物理治療 重拾動態興趣
針對椎間盤突出可使用內視鏡椎間盤摘除手術(PELD)配合X光定位,在腰側開一厘米長的傷口後,導入內視鏡並移除壓着神經線的碎片,而針對退化性脊椎移位,亦有斜外側椎間融合手術(OLIF)鞏固和穩定脊椎。六十多歲的李太曾接受OLIF手術,她一二年確診坐骨神經痛,加上一次旅遊時跌倒,一五年證實是退化性脊椎移位。接受手術後,脊椎移位完全矯正和復位,再配合物理治療訓練,現時已可重拾患病前的動態興趣,如滑雪,術後至今已三年多,情況穩定。
參考資料: http://orientaldaily.on.cc/cnt/news/20180927/00176_067.html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神經外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8/23/2018
脊骨移位可用彈簧治療
陳太今年四十歲,身材不太高,但重達250磅,長期背痛已經習以為常,但近來每次站立或走路十分鐘,雙腳便感到又痺又痛,痛症令她工作亦有困難。
她向醫生求診後發現腰骨第四及第五節關節因長期壓力,脊骨出現一前一後的移位。醫生檢查後,建議她接受手術長久固定此脊骨關節(即腰椎內固定及體融合術)。但由於肥胖,傷口會較大,更重要的是一個關節固定後,鄰近關節承受的壓力更大。她想到將來鄰近關節可能要再接受手術治療,便十分苦惱。
陳太後來知道較先進的微創脊椎動態內固定手術,是針對神經線因腰脊椎骨移位而受壓,但椎間盤相對良好的患者。手術在患者背腰椎位置用幼細管道開出兩個大約少於三公分的小切口,將神經線減壓,再用螺絲和微型彈簧,重建脊骨穩定性。此方法不用切椎間盤,可防止脊骨前後移動,但保持脊椎關節正常活動,亦不會增加鄰近關節壓力。
此手術的好處是傷口細小,安全性高,又避開神經線。患者一般在手術後翌日腳麻痹痛會大幅減少,已可下床。
此手術的好處是傷口細小,安全性高,又避開神經線。患者一般在手術後翌日腳麻痹痛會大幅減少,已可下床。
陳太接受脊椎移位手術後數星期,背痛及腳痛的問題已不復見。醫生並提醒她,脊椎移位手術後應避免蹲坐等令腰椎受壓較大的動作,並應考慮減磅。
藍明權, 神經外科醫生
資料來源: www.metrohk.com.hk/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神經外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12/28/2017
坐骨神經痛即係骨痛?
坐骨神經痛原因有許多,凡可造成坐骨神經刺激或壓住神經線均可導致。最常見的病因是椎間盤突出、腰椎骨刺或腰椎滑脫等等。坐骨神經必需靠磁力共振或電腦掃描才能確定診斷。其中磁力共振素描比電腦素描更能清晰顯示神經線的狀態。
1. 疼痛從臀部開始蔓延至大腿後面及小腿,並帶有麻痺感,如果情況嚴重,更會使下肢肌肉無力,影響病人行動
2. 出現如電擊的針刺痛楚,突發或持續的劇痛
3. 疼痛部位尤其是臀部、大腿及小腿一觸即痛
4. 下半身就好像有一條橡筋被硬拉到腿部般
5. 痛得難以入睡,影響日常的工作及活動
6. 而當要坐下、咳嗽、打噴嚏、用力甚至笑的時候,痛楚還會加劇
不同種類的坐骨神經痛及不同年齡的病人都可以與醫生一起制定最適合自己身體狀況和目標的醫治方法。
參考資料: www.brain-spine.com.hk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神經外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11/28/2017
脊骨移位可用彈簧治療
陳太今年四十歲,身材不太高,但重達250磅,長期背痛已經習以為常,但近來每次站立或走路十分鐘,雙腳便感到又痺又痛,痛症令她工作亦有困難。
她向醫生求診後發現腰骨第四及第五節關節因長期壓力,脊骨出現一前一後的移位。醫生檢查後,建議她接受手術長久固定此脊骨關節(即腰椎內固定及體融合術)。但由於肥胖,傷口會較大,更重要的是一個關節固定後,鄰近關節承受的壓力更大。她想到將來鄰近關節可能要再接受手術治療,便十分苦惱。
陳太後來知道較先進的微創脊椎動態內固定手術,是針對神經線因腰脊椎骨移位而受壓,但椎間盤相對良好的患者。手術在患者背腰椎位置用幼細管道開出兩個大約少於三公分的小切口,將神經線減壓,再用螺絲和微型彈簧,重建脊骨穩定性。此方法不用切椎間盤,可防止脊骨前後移動,但保持脊椎關節正常活動,亦不會增加鄰近關節壓力。
此手術的好處是傷口細小,安全性高,又避開神經線。患者一般在手術後翌日腳麻痹痛會大幅減少,已可下床。
陳太接受脊椎移位手術後數星期,背痛及腳痛的問題已不復見。醫生並提醒她,脊椎移位手術後應避免蹲坐等令腰椎受壓較大的動作,並應考慮減磅。
藍明權, 神經外科醫生
資料來源: www.metrohk.com.hk/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神經外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10/03/2017
坐骨神經痛影響大 新手術+射頻康復快(下)
手術無需破壞正常組織
至於藥物及物理治療都無法改善的患者,則可考慮透過手術治療直接移除擠壓神經線的元兇。「經神經孔全內視鏡椎間盤切除手術」是其中一種較為新型常用的手術治療。藍醫生解釋,進行這手術時,醫生只需於患者腰側部用針經皮膚及肌肉直達椎間盤突出的位置,並放入7mm直徑的內視鏡到椎間盤側後方,透過內視鏡影像的協助,取出椎間盤突出的部分,使神經線不再受壓,最後會利用射頻儀器把椎間盤纖維環缺口收緊、減少復發機會。
由於手術無需破壞患者的正常組織,減低手術途中出血過多的風險,減少手術後長期背痛的機會,所以患者所需的康復時間亦較短。此外,由於椎間盤纖維環切口較細,椎間盤再次移位的機會也較小。
坐骨神經痛小測試
1坐在椅子上,雙腳平放地上。
2先將其中一隻腳向上提起至45度。
3如果沒有疼痛,顯示坐骨神經正常。
4如果腳部只能抬起至15至20度,並會引發疼痛,顯示有可能是坐骨神經痛。
5如此時將腳部屈曲至接近腹部位置時,腳步疼痛獲得紓緩,更大機會是坐骨神經痛,應立即求診作進一步檢查。
6應分別測試兩腳情況,因為大部分坐骨神經痛會出現在其中一邊。
藍明權醫生
神經痛跨學科研究小組成員
腦外科專科醫生
參考資料 : http://www.metrodaily.hk/metro_news/%E9%86%AB-for-effective-%E5%9D%90%E9%AA%A8%E7%A5%9E%E7%B6%93%E7%97%9B%E5%BD%B1%E9%9F%BF%E5%A4%A7-%E6%96%B0%E6%89%8B%E8%A1%93%EF%BC%8B%E5%B0%84%E9%A0%BB%E5%BA%B7%E5%BE%A9%E5%BF%AB/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神經外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至於藥物及物理治療都無法改善的患者,則可考慮透過手術治療直接移除擠壓神經線的元兇。「經神經孔全內視鏡椎間盤切除手術」是其中一種較為新型常用的手術治療。藍醫生解釋,進行這手術時,醫生只需於患者腰側部用針經皮膚及肌肉直達椎間盤突出的位置,並放入7mm直徑的內視鏡到椎間盤側後方,透過內視鏡影像的協助,取出椎間盤突出的部分,使神經線不再受壓,最後會利用射頻儀器把椎間盤纖維環缺口收緊、減少復發機會。
由於手術無需破壞患者的正常組織,減低手術途中出血過多的風險,減少手術後長期背痛的機會,所以患者所需的康復時間亦較短。此外,由於椎間盤纖維環切口較細,椎間盤再次移位的機會也較小。
坐骨神經痛小測試
1坐在椅子上,雙腳平放地上。
2先將其中一隻腳向上提起至45度。
3如果沒有疼痛,顯示坐骨神經正常。
4如果腳部只能抬起至15至20度,並會引發疼痛,顯示有可能是坐骨神經痛。
5如此時將腳部屈曲至接近腹部位置時,腳步疼痛獲得紓緩,更大機會是坐骨神經痛,應立即求診作進一步檢查。
6應分別測試兩腳情況,因為大部分坐骨神經痛會出現在其中一邊。
藍明權醫生
神經痛跨學科研究小組成員
腦外科專科醫生
參考資料 : http://www.metrodaily.hk/metro_news/%E9%86%AB-for-effective-%E5%9D%90%E9%AA%A8%E7%A5%9E%E7%B6%93%E7%97%9B%E5%BD%B1%E9%9F%BF%E5%A4%A7-%E6%96%B0%E6%89%8B%E8%A1%93%EF%BC%8B%E5%B0%84%E9%A0%BB%E5%BA%B7%E5%BE%A9%E5%BF%AB/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神經外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位置:
香港
9/27/2017
坐骨神經痛影響大 新手術+射頻康復快 (上)
坐骨神經痛常見於中年人士,主要由於這年齡層人士的韌帶開始出現退化,但日常生活上卻仍然活躍,故此易有拉傷韌帶的情況,並致椎間盤突出壓着神經線而造成坐骨神經痛。神經痛跨學科研究小組專家指出,坐骨神經痛會由臀部伸延至膝部以下,影響深遠,切勿忽視。
神經痛跨學科研究小組成員、腦外科專科醫生藍明權表示:「人體在腰背挺直地站立時,身體脊骨所承受的壓力最小,如果坐下時腰骨依然挺直,例如盆骨貼近椅背而坐,腰與椅背中間沒有任何空隙,都不會對脊骨造成太大壓力。不過,當站立時身體向前傾斜,脊骨所承受的壓力便會提升50%,而坐着時上身向前傾的話,所承受壓力更大,較一般站立時的壓力高出超過1.5倍,所以更加高危。」
治療要為神經線減壓
一旦出現坐骨神經痛,大多數患者都會在腰椎旁位置有明顯的壓痛、抽痛,甚至有被刀割、電擊的痛楚感覺等。而且,痛感更通常始於臀部,再沿小腿後外側而放射至腳背和下肢麻木。
藍醫生表示,椎間盤一旦突出向後方壓迫脊椎的馬尾神經時,可出現雙側重度坐骨神經痛,甚至排便排尿無力,必須在24小時內接受手術治療,否則神經線將會永久受損。「治療坐骨神經痛最重要是為神經線減壓,患者可以先透過藥物及物理治療等去控制及改善病情,80%患者的痛症可以在一至兩個月內消失。患者亦需要特別針對神經痛的藥物,如果自行服用一般消炎止痛藥,無助止痛。」
除了藥物治療外,醫生亦可以電療幫助患者放鬆肌肉,針灸、腰牽引等都可紓緩簡單的疼痛。不過,患者更重要的是多休息及透過物理治療改善坐姿,否則長遠仍有復發風險。
藍明權醫生
神經痛跨學科研究小組成員
腦外科專科醫生
.......續
參考資料 : http://www.metrodaily.hk/metro_news/%E9%86%AB-for-effective-%E5%9D%90%E9%AA%A8%E7%A5%9E%E7%B6%93%E7%97%9B%E5%BD%B1%E9%9F%BF%E5%A4%A7-%E6%96%B0%E6%89%8B%E8%A1%93%EF%BC%8B%E5%B0%84%E9%A0%BB%E5%BA%B7%E5%BE%A9%E5%BF%AB/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神經外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神經痛跨學科研究小組成員、腦外科專科醫生藍明權表示:「人體在腰背挺直地站立時,身體脊骨所承受的壓力最小,如果坐下時腰骨依然挺直,例如盆骨貼近椅背而坐,腰與椅背中間沒有任何空隙,都不會對脊骨造成太大壓力。不過,當站立時身體向前傾斜,脊骨所承受的壓力便會提升50%,而坐着時上身向前傾的話,所承受壓力更大,較一般站立時的壓力高出超過1.5倍,所以更加高危。」
治療要為神經線減壓
一旦出現坐骨神經痛,大多數患者都會在腰椎旁位置有明顯的壓痛、抽痛,甚至有被刀割、電擊的痛楚感覺等。而且,痛感更通常始於臀部,再沿小腿後外側而放射至腳背和下肢麻木。
藍醫生表示,椎間盤一旦突出向後方壓迫脊椎的馬尾神經時,可出現雙側重度坐骨神經痛,甚至排便排尿無力,必須在24小時內接受手術治療,否則神經線將會永久受損。「治療坐骨神經痛最重要是為神經線減壓,患者可以先透過藥物及物理治療等去控制及改善病情,80%患者的痛症可以在一至兩個月內消失。患者亦需要特別針對神經痛的藥物,如果自行服用一般消炎止痛藥,無助止痛。」
除了藥物治療外,醫生亦可以電療幫助患者放鬆肌肉,針灸、腰牽引等都可紓緩簡單的疼痛。不過,患者更重要的是多休息及透過物理治療改善坐姿,否則長遠仍有復發風險。
藍明權醫生
神經痛跨學科研究小組成員
腦外科專科醫生
.......續
參考資料 : http://www.metrodaily.hk/metro_news/%E9%86%AB-for-effective-%E5%9D%90%E9%AA%A8%E7%A5%9E%E7%B6%93%E7%97%9B%E5%BD%B1%E9%9F%BF%E5%A4%A7-%E6%96%B0%E6%89%8B%E8%A1%93%EF%BC%8B%E5%B0%84%E9%A0%BB%E5%BA%B7%E5%BE%A9%E5%BF%AB/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神經外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6/05/2017
脊骨移位可用彈簧治療
陳太今年四十歲,身材不太高,但重達250磅,長期背痛已經習以為常,但近來每次站立或走路十分鐘,雙腳便感到又痺又痛,痛症令她工作亦有困難。
她向醫生求診後發現腰骨第四及第五節關節因長期壓力,脊骨出現一前一後的移位。醫生檢查後,建議她接受手術長久固定此脊骨關節(即腰椎內固定及體融合術)。但由於肥胖,傷口會較大,更重要的是一個關節固定後,鄰近關節承受的壓力更大。她想到將來鄰近關節可能要再接受手術治療,便十分苦惱。
陳太後來知道較先進的微創脊椎動態內固定手術,是針對神經線因腰脊椎骨移位而受壓,但椎間盤相對良好的患者。手術在患者背腰椎位置用幼細管道開出兩個大約少於三公分的小切口,將神經線減壓,再用螺絲和微型彈簧,重建脊骨穩定性。此方法不用切椎間盤,可防止脊骨前後移動,但保持脊椎關節正常活動,亦不會增加鄰近關節壓力。
此手術的好處是傷口細小,安全性高,又避開神經線。患者一般在手術後翌日腳麻痹痛會大幅減少,已可下床。
陳太接受脊椎移位手術後數星期,背痛及腳痛的問題已不復見。醫生並提醒她,脊椎移位手術後應避免蹲坐等令腰椎受壓較大的動作,並應考慮減磅。
她向醫生求診後發現腰骨第四及第五節關節因長期壓力,脊骨出現一前一後的移位。醫生檢查後,建議她接受手術長久固定此脊骨關節(即腰椎內固定及體融合術)。但由於肥胖,傷口會較大,更重要的是一個關節固定後,鄰近關節承受的壓力更大。她想到將來鄰近關節可能要再接受手術治療,便十分苦惱。
陳太後來知道較先進的微創脊椎動態內固定手術,是針對神經線因腰脊椎骨移位而受壓,但椎間盤相對良好的患者。手術在患者背腰椎位置用幼細管道開出兩個大約少於三公分的小切口,將神經線減壓,再用螺絲和微型彈簧,重建脊骨穩定性。此方法不用切椎間盤,可防止脊骨前後移動,但保持脊椎關節正常活動,亦不會增加鄰近關節壓力。
此手術的好處是傷口細小,安全性高,又避開神經線。患者一般在手術後翌日腳麻痹痛會大幅減少,已可下床。
陳太接受脊椎移位手術後數星期,背痛及腳痛的問題已不復見。醫生並提醒她,脊椎移位手術後應避免蹲坐等令腰椎受壓較大的動作,並應考慮減磅。
藍明權, 神經外科醫生
資料來源: www.metrohk.com.hk/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神經外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4/25/2017
坐骨神經痛即係骨痛?
坐骨神經痛原因有許多,凡可造成坐骨神經刺激或壓住神經線均可導致。最常見的病因是椎間盤突出、腰椎骨刺或腰椎滑脫等等。坐骨神經必需靠磁力共振或電腦掃描才能確定診斷。其中磁力共振素描比電腦素描更能清晰顯示神經線的狀態。
1. 疼痛從臀部開始蔓延至大腿後面及小腿,並帶有麻痺感,如果情況嚴重,更會使下肢肌肉無力,影響病人行動
2. 出現如電擊的針刺痛楚,突發或持續的劇痛
3. 疼痛部位尤其是臀部、大腿及小腿一觸即痛
4. 下半身就好像有一條橡筋被硬拉到腿部般
5. 痛得難以入睡,影響日常的工作及活動
6. 而當要坐下、咳嗽、打噴嚏、用力甚至笑的時候,痛楚還會加劇
不同種類的坐骨神經痛及不同年齡的病人都可以與醫生一起制定最適合自己身體狀況和目標的醫治方法。
參考資料: www.brain-spine.com.hk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神經外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4/04/2017
坐骨神經痛影響大 新手術+射頻康復快(下)
手術無需破壞正常組織
至於藥物及物理治療都無法改善的患者,則可考慮透過手術治療直接移除擠壓神經線的元兇。「經神經孔全內視鏡椎間盤切除手術」是其中一種較為新型常用的手術治療。藍醫生解釋,進行這手術時,醫生只需於患者腰側部用針經皮膚及肌肉直達椎間盤突出的位置,並放入7mm直徑的內視鏡到椎間盤側後方,透過內視鏡影像的協助,取出椎間盤突出的部分,使神經線不再受壓,最後會利用射頻儀器把椎間盤纖維環缺口收緊、減少復發機會。
由於手術無需破壞患者的正常組織,減低手術途中出血過多的風險,減少手術後長期背痛的機會,所以患者所需的康復時間亦較短。此外,由於椎間盤纖維環切口較細,椎間盤再次移位的機會也較小。
坐骨神經痛小測試
1坐在椅子上,雙腳平放地上。
2先將其中一隻腳向上提起至45度。
3如果沒有疼痛,顯示坐骨神經正常。
4如果腳部只能抬起至15至20度,並會引發疼痛,顯示有可能是坐骨神經痛。
5如此時將腳部屈曲至接近腹部位置時,腳步疼痛獲得紓緩,更大機會是坐骨神經痛,應立即求診作進一步檢查。
6應分別測試兩腳情況,因為大部分坐骨神經痛會出現在其中一邊。
藍明權醫生
神經痛跨學科研究小組成員
腦外科專科醫生
參考資料 : http://www.metrodaily.hk/metro_news/%E9%86%AB-for-effective-%E5%9D%90%E9%AA%A8%E7%A5%9E%E7%B6%93%E7%97%9B%E5%BD%B1%E9%9F%BF%E5%A4%A7-%E6%96%B0%E6%89%8B%E8%A1%93%EF%BC%8B%E5%B0%84%E9%A0%BB%E5%BA%B7%E5%BE%A9%E5%BF%AB/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神經外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至於藥物及物理治療都無法改善的患者,則可考慮透過手術治療直接移除擠壓神經線的元兇。「經神經孔全內視鏡椎間盤切除手術」是其中一種較為新型常用的手術治療。藍醫生解釋,進行這手術時,醫生只需於患者腰側部用針經皮膚及肌肉直達椎間盤突出的位置,並放入7mm直徑的內視鏡到椎間盤側後方,透過內視鏡影像的協助,取出椎間盤突出的部分,使神經線不再受壓,最後會利用射頻儀器把椎間盤纖維環缺口收緊、減少復發機會。
由於手術無需破壞患者的正常組織,減低手術途中出血過多的風險,減少手術後長期背痛的機會,所以患者所需的康復時間亦較短。此外,由於椎間盤纖維環切口較細,椎間盤再次移位的機會也較小。
坐骨神經痛小測試
1坐在椅子上,雙腳平放地上。
2先將其中一隻腳向上提起至45度。
3如果沒有疼痛,顯示坐骨神經正常。
4如果腳部只能抬起至15至20度,並會引發疼痛,顯示有可能是坐骨神經痛。
5如此時將腳部屈曲至接近腹部位置時,腳步疼痛獲得紓緩,更大機會是坐骨神經痛,應立即求診作進一步檢查。
6應分別測試兩腳情況,因為大部分坐骨神經痛會出現在其中一邊。
藍明權醫生
神經痛跨學科研究小組成員
腦外科專科醫生
參考資料 : http://www.metrodaily.hk/metro_news/%E9%86%AB-for-effective-%E5%9D%90%E9%AA%A8%E7%A5%9E%E7%B6%93%E7%97%9B%E5%BD%B1%E9%9F%BF%E5%A4%A7-%E6%96%B0%E6%89%8B%E8%A1%93%EF%BC%8B%E5%B0%84%E9%A0%BB%E5%BA%B7%E5%BE%A9%E5%BF%AB/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神經外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位置:
香港
4/03/2017
坐骨神經痛影響大 新手術+射頻康復快 (上)
坐骨神經痛常見於中年人士,主要由於這年齡層人士的韌帶開始出現退化,但日常生活上卻仍然活躍,故此易有拉傷韌帶的情況,並致椎間盤突出壓着神經線而造成坐骨神經痛。神經痛跨學科研究小組專家指出,坐骨神經痛會由臀部伸延至膝部以下,影響深遠,切勿忽視。
神經痛跨學科研究小組成員、腦外科專科醫生藍明權表示:「人體在腰背挺直地站立時,身體脊骨所承受的壓力最小,如果坐下時腰骨依然挺直,例如盆骨貼近椅背而坐,腰與椅背中間沒有任何空隙,都不會對脊骨造成太大壓力。不過,當站立時身體向前傾斜,脊骨所承受的壓力便會提升50%,而坐着時上身向前傾的話,所承受壓力更大,較一般站立時的壓力高出超過1.5倍,所以更加高危。」
治療要為神經線減壓
一旦出現坐骨神經痛,大多數患者都會在腰椎旁位置有明顯的壓痛、抽痛,甚至有被刀割、電擊的痛楚感覺等。而且,痛感更通常始於臀部,再沿小腿後外側而放射至腳背和下肢麻木。
藍醫生表示,椎間盤一旦突出向後方壓迫脊椎的馬尾神經時,可出現雙側重度坐骨神經痛,甚至排便排尿無力,必須在24小時內接受手術治療,否則神經線將會永久受損。「治療坐骨神經痛最重要是為神經線減壓,患者可以先透過藥物及物理治療等去控制及改善病情,80%患者的痛症可以在一至兩個月內消失。患者亦需要特別針對神經痛的藥物,如果自行服用一般消炎止痛藥,無助止痛。」
除了藥物治療外,醫生亦可以電療幫助患者放鬆肌肉,針灸、腰牽引等都可紓緩簡單的疼痛。不過,患者更重要的是多休息及透過物理治療改善坐姿,否則長遠仍有復發風險。
藍明權醫生
神經痛跨學科研究小組成員
腦外科專科醫生
.......續
參考資料 : http://www.metrodaily.hk/metro_news/%E9%86%AB-for-effective-%E5%9D%90%E9%AA%A8%E7%A5%9E%E7%B6%93%E7%97%9B%E5%BD%B1%E9%9F%BF%E5%A4%A7-%E6%96%B0%E6%89%8B%E8%A1%93%EF%BC%8B%E5%B0%84%E9%A0%BB%E5%BA%B7%E5%BE%A9%E5%BF%AB/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神經外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神經痛跨學科研究小組成員、腦外科專科醫生藍明權表示:「人體在腰背挺直地站立時,身體脊骨所承受的壓力最小,如果坐下時腰骨依然挺直,例如盆骨貼近椅背而坐,腰與椅背中間沒有任何空隙,都不會對脊骨造成太大壓力。不過,當站立時身體向前傾斜,脊骨所承受的壓力便會提升50%,而坐着時上身向前傾的話,所承受壓力更大,較一般站立時的壓力高出超過1.5倍,所以更加高危。」
治療要為神經線減壓
一旦出現坐骨神經痛,大多數患者都會在腰椎旁位置有明顯的壓痛、抽痛,甚至有被刀割、電擊的痛楚感覺等。而且,痛感更通常始於臀部,再沿小腿後外側而放射至腳背和下肢麻木。
藍醫生表示,椎間盤一旦突出向後方壓迫脊椎的馬尾神經時,可出現雙側重度坐骨神經痛,甚至排便排尿無力,必須在24小時內接受手術治療,否則神經線將會永久受損。「治療坐骨神經痛最重要是為神經線減壓,患者可以先透過藥物及物理治療等去控制及改善病情,80%患者的痛症可以在一至兩個月內消失。患者亦需要特別針對神經痛的藥物,如果自行服用一般消炎止痛藥,無助止痛。」
除了藥物治療外,醫生亦可以電療幫助患者放鬆肌肉,針灸、腰牽引等都可紓緩簡單的疼痛。不過,患者更重要的是多休息及透過物理治療改善坐姿,否則長遠仍有復發風險。
藍明權醫生
神經痛跨學科研究小組成員
腦外科專科醫生
.......續
參考資料 : http://www.metrodaily.hk/metro_news/%E9%86%AB-for-effective-%E5%9D%90%E9%AA%A8%E7%A5%9E%E7%B6%93%E7%97%9B%E5%BD%B1%E9%9F%BF%E5%A4%A7-%E6%96%B0%E6%89%8B%E8%A1%93%EF%BC%8B%E5%B0%84%E9%A0%BB%E5%BA%B7%E5%BE%A9%E5%BF%AB/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神經外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3/29/2017
椎板間全內視鏡椎間盤切除手術 (下)
椎板間全內視鏡椎間盤切除手術後護理
- 手術後坐骨神經痛應有迅速和明顯的改善。做完微創手術通常休息一個晚上就可以開始下床活動。
- 平均住院約兩天。
- 椎間盤的裂縫需要六個月時間才會康復,期間病人的劇烈活動、大幅度彎腰和負重要有一些限制。
- 輕微症狀可能持續兩個月,期間可能要服藥治療。
- 最初一星期,建議別太操勞,讓傷口愈合。
- 建議首兩星期走路時用彈性腰封減少傷口痛。
- 一個月開始較靜態、不用負重的運動,如游泳,急步行,太極等運動
- 視乎原有神經線受壓情度,手術後輕微症狀可能持續1至3。
椎板間全內視鏡椎間盤切除手術的風險和併發症
- 不做手術可會有長期痛楚、麻痹、乏力、肌肉委縮的後遺症。
- 手術風險視乎個別病人病情和體質作最後決定。
- 經評估手術的風險機會較不做手術的後遺症低,才會進行手術。
- 常見短期的不適: 傷口痛,傷口腫脹,腳部輕微的麻痹或刺痛。
- 很少出現的併發症:
- 傷口流血、細菌感染、神經線持續發炎、腦脊液滲漏。如果出現這些情況一般只需要藥物及休養,在某些特殊情況下可能要進行手術治療。
- 罕有潛在嚴重併發症: 腳步無力,大小便失控
- 手術後有很少的機會,椎間盤脫位復發。復發機會視乎原有椎間盤脫位的嚴重程度。
參考資料 : www.brain-spine.com.hk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神經外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位置:
香港
3/28/2017
椎板間全內視鏡椎間盤切除手術 (上)
手術適用病徵:
- 單側或雙側坐骨神經痛,痛楚於走路時或坐久時增加。
- 經藥物和物理治療後不能夠消除症狀
磁力共振素描顯示
- 腰椎椎間盤脫位壓迫腰椎神經線。
- 椎間盤核心穿過纖維環完全突出。
- 突位椎間盤位於椎管內
- 沒有脊椎骨移位和骨刺壓迫神經線
- 突出椎間盤沒有鈣化
椎板間全內視鏡椎間盤切除手術的一般步驟
- 手術在全身麻醉下進行
- 用約8mm直徑管道經皮膚到腰椎骨後方。
- 視乎情況可能用微形鑽清除小部份椎板和小面關節。
- 通過黃韌帶筋膜,避開神經線,清除椎間盤脫位部份,直至神經線不再受壓。
- 手術中會使用神經線監察儀器及經內視鏡微創儀器增加手術安全。
(續...)
參考資料 : www.brain-spine.com.hk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神經外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10/19/2016
坐骨神經痛, 坐骨神經痛治療, 坐骨神經痛手術 - 坐骨神經痛纏擾難消
剛滿卅歲的Kathy常要到外地公幹。一次旅程提行李時扭傷腰部,自此左小腿感痛楚,並一直蔓延至左大腿和臀部。醫生安排腰椎磁力共振素描,證實她腰椎神經受壓引致坐骨神經痛。相信是她扭傷時,脊椎骨之間的椎間盤突出壓迫神經線。
醫生說她的椎間盤像肚腩般膨脹突出,但不算嚴重,用物理治療或脊醫把它推回原位便可。但三個月過去,腳痛沒有減少,背痛反而增加,影響工作。坐骨神經痛醫生曾提及椎間盤切除手術,但要全身麻醉及切除部份脊椎硬骨和小關節,分分鐘得不償失,令她十分困擾。
後來她在網上發現有「水刀」治療椎間盤突出,便找醫生了解一下。
「水刀」是一條直徑五毫米的幼細管道,經過訓練的專業醫生在影像學的幫助下,將幼針經皮膚進入椎間盤,高速水流通過該幼細管道切割病變椎間盤突出的部分,並將之抽出體外,令椎間盤縮小,不再壓著神經線,痛楚隨之消失。
這個手術的好處是傷口細小、無高溫的不良作用、無需全身麻醉、無需切除部份脊椎硬骨和小關節,安全性高,術後住院幾小時便可離開。這種方法較適合年輕、沒有骨刺和膨漲型椎間盤突出的患者。
Kathy了解後接受「水刀」手術,痛楚迅速消除。醫生叮囑她,拉傷的椎間盤需要時間復元,患者在之後幾個月要特別小心不要再傷腰部。Kathy終於可以擺脫坐骨神經痛痛楚。
資料來源: http://www.brain-spine.com.hk/sciatica-pain.html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神經外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10/18/2016
脊骨移位可用彈簧治療
陳太今年四十歲,身材不太高,但重達250磅,長期背痛已經習以為常,但近來每次站立或走路十分鐘,雙腳便感到又痺又痛,痛症令她工作亦有困難。
她向醫生求診後發現腰骨第四及第五節關節因長期壓力,脊骨出現一前一後的移位。醫生檢查後,建議她接受手術長久固定此脊骨關節(即腰椎內固定及體融合術)。但由於肥胖,傷口會較大,更重要的是一個關節固定後,鄰近關節承受的壓力更大。她想到將來鄰近關節可能要再接受手術治療,便十分苦惱。
陳太後來知道較先進的微創脊椎動態內固定手術,是針對神經線因腰脊椎骨移位而受壓,但椎間盤相對良好的患者。手術在患者背腰椎位置用幼細管道開出兩個大約少於三公分的小切口,將神經線減壓,再用螺絲和微型彈簧,重建脊骨穩定性。此方法不用切椎間盤,可防止脊骨前後移動,但保持脊椎關節正常活動,亦不會增加鄰近關節壓力。
此手術的好處是傷口細小,安全性高,又避開神經線。患者一般在手術後翌日腳麻痹痛會大幅減少,已可下床。
陳太接受脊椎移位手術後數星期,背痛及腳痛的問題已不復見。醫生並提醒她,脊椎移位手術後應避免蹲坐等令腰椎受壓較大的動作,並應考慮減磅。
她向醫生求診後發現腰骨第四及第五節關節因長期壓力,脊骨出現一前一後的移位。醫生檢查後,建議她接受手術長久固定此脊骨關節(即腰椎內固定及體融合術)。但由於肥胖,傷口會較大,更重要的是一個關節固定後,鄰近關節承受的壓力更大。她想到將來鄰近關節可能要再接受手術治療,便十分苦惱。
陳太後來知道較先進的微創脊椎動態內固定手術,是針對神經線因腰脊椎骨移位而受壓,但椎間盤相對良好的患者。手術在患者背腰椎位置用幼細管道開出兩個大約少於三公分的小切口,將神經線減壓,再用螺絲和微型彈簧,重建脊骨穩定性。此方法不用切椎間盤,可防止脊骨前後移動,但保持脊椎關節正常活動,亦不會增加鄰近關節壓力。
此手術的好處是傷口細小,安全性高,又避開神經線。患者一般在手術後翌日腳麻痹痛會大幅減少,已可下床。
陳太接受脊椎移位手術後數星期,背痛及腳痛的問題已不復見。醫生並提醒她,脊椎移位手術後應避免蹲坐等令腰椎受壓較大的動作,並應考慮減磅。
藍明權, 神經外科醫生
資料來源: www.metrohk.com.hk/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神經外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10/13/2016
經神經孔全內視鏡椎間盤切除手術
Transformational 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iscectomy (tPELD)
「經神經孔全內視鏡椎間盤切除手術」適用於因椎間盤突出而導致坐骨神經痛的患者,這些患者感覺由臀部至小腿或腳掌的痛楚,痛楚於走路或久坐時增加。經藥物 及物理治療後亦未能消除痛楚,而且經磁力共振掃描確定椎間盤突出壓迫神經線,便可考慮接受這手術。絕大部份椎間盤突出的患者,無論突出的椎間盤大或少,只 要沒有脊椎骨移位及沒有骨刺壓住神經線,便適合接受「經神經孔全內視鏡椎間盤切除手術」。
手術過程
手術會由麻醉科醫生監察照顧下以局部麻醉進行,整個手術過程患者會保持清醒、雙腳保持活動,方便醫生監查患者腳部活動能力。首先,醫生會於腰的側部用針經 皮膚及肌肉直達椎間盤突出的位置注射局部麻醉藥、顯影藥和色素,使椎間盤核心變成藍色。確定刺針沒有觸及神經線後,醫生會慢慢將該刺針通道擴張,然後放入 直徑8 mm 的內視鏡,直接放到椎間盤側後方,椎間盤突出的位置。
內視鏡可深入至椎間盤正後方,視乎突出位置而定。醫生從內視鏡的管道放入手術儀器,透過內視鏡的影像,取出椎間盤突出的部份,使神經線不再受壓。醫生會用射頻儀器把椎間盤纖維環缺口收緊、減少復發機會。
手術後護理
一般而言,手術後神經痛迅速減少七至八成,24小時內患者便可下床活動,平均住院一至兩天。手術後第一個星期應盡量休息,以便傷口癒合。手術後首兩星期可 使用彈性腰封保護腰部傷口。手術後輕度腰腿不適會維持約1-3個月,期間可能需要服食藥物治療。手術後一個月大部份患者可回服正常生活,並可考慮游泳、急 步行及太極等靜態運動。因為椎間盤未完全康服,手術後六個月內患者應避免過度彎腰及負重。
手術好處 - 減低對患者正常組織的影響
由於手術無需破壞患者正常組織例如肌肉、脊骨和小面關節等,減低手術途中出血過多的風險,減少手術後長期背痛的機會,所以患者所需的康復時間亦較短。
無論患者體型手術傷口約1cm長,較同類型手術小,傷口出現併發症的風險較低。更重要的好處是無需拉扯神經線便可有效移走體積較大的碎片,減少影響下肢活動和大小便功能的機會。此外,由於椎間盤纖維環切口較細,椎間盤再次移位的機會較小。
任何手術後都有機會出現傷口痛楚及腫脹,傷口流血、感染或發炎等情況,但用內視鏡的手術,這些拼發症明顯較少。手術後椎間盤移位復發的機會不大,需視乎原本脫位的嚴重程度而定。
以上資訊僅提供教育用途。你應該諮詢醫生有關的治療方法,而不應完全依賴網站上的資訊。
參考資料: www.brain-spine.com.hk/endoscopic-spine-surgery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神經外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8/04/2016
坐骨神經痛即係骨痛?
坐骨神經痛原因有許多,凡可造成坐骨神經刺激或壓住神經線均可導致。最常見的病因是椎間盤突出、腰椎骨刺或腰椎滑脫等等。坐骨神經必需靠磁力共振或電腦掃描才能確定診斷。其中磁力共振素描比電腦素描更能清晰顯示神經線的狀態。
1. 疼痛從臀部開始蔓延至大腿後面及小腿,並帶有麻痺感,如果情況嚴重,更會使下肢肌肉無力,影響病人行動
2. 出現如電擊的針刺痛楚,突發或持續的劇痛
3. 疼痛部位尤其是臀部、大腿及小腿一觸即痛
4. 下半身就好像有一條橡筋被硬拉到腿部般
5. 痛得難以入睡,影響日常的工作及活動
6. 而當要坐下、咳嗽、打噴嚏、用力甚至笑的時候,痛楚還會加劇
不同種類的坐骨神經痛及不同年齡的病人都可以與醫生一起制定最適合自己身體狀況和目標的醫治方法。
參考資料: www.brain-spine.com.hk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神經外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