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包含「中風」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包含「中風」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5/27/2019

5症狀 年輕人也會腦中風







東京電視台30歲出頭的美女主播大橋未步,今年2月時突然患輕微腦中風,讓年輕一代的上班族都感到震驚!但醫師指出,其實並非年輕就不用擔心中風,若不注 意可能會變成終身遺憾。若是出現單側手腳麻痺、無法理解別人的話、講話舌頭不輪轉時,就應該到醫院檢查,以免錯過醫療的時機。

日本《AERA》雜誌報導,東京都調查發現,因腦中風急救的病例,50歲以下的比例約為3.5%,30幾歲或更年輕的病例則更少,雖然比率低,仍不可掉以輕心。

日本的名人當中,還有不少人30幾歲就腦中風。例如,今年42歲的Mr.Children主唱兼吉他手櫻井和壽曾在32歲時腦中風、今年46歲的摔角選手高山善廣曾於37歲時中風。

大橋、櫻井和高山三人的職業、體型和性別都不同,很難找出共同的原因。《AERA》在報導中,引述獨協醫科大學越谷醫院的副教授鈴木謙介的話指出,腦中風的原因有很多,例如,因高血壓、糖尿病等生活習慣病引起動脈硬化,進而導致腦中風,這種以高齡者居多。

此外,還有免疫系統的疾病、心律不整、藥物的副作用、偏頭痛等,這些病因都可能發生在30多歲的人身上。


通常腦中風會有前兆,平時可以自我檢查,
若出現以下的現象就要小心:


 1.單側的手腳麻痺、臉的半邊麻痺。
 2.無法理解別人的話、講起話來舌頭不輪轉、
  想講的話說不出口。
 3.有力氣卻站不起來、走不動、走起路來搖搖晃晃。
 4.單眼看不見、看東西會出現雙重影像、突然失去一半的視線。
 5.前所未有的激烈頭痛、嚴重的頭昏。






資料來源:www.brain-spine.com.hk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神經外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4/16/2019

醫生稱急性腦出血=腦血管中風

腦神經外科專科醫生藍明權表示急性腦出血有數個成因:「急性腦出血係中風嘅一種,係腦血管出血性中風,最常因為血壓高、先天或後天血管不正常導致畸形血管或者血管瘤形成、或因為有血癌,亦可能因為食得太多薄血藥導致出血。」情況輕微可用藥物治療,若大量出血引致病人昏迷,則需接受手術開頭骨清除血塊。





藍醫生指此症有一定的後遺症:「腦部一定有傷,可能影響活動能力、語言能力或者記憶力等,需要詳細評估先知。如果之前中過風即係代表血壓控制得唔好,腦細胞已經減少咗,再出血嘅話對個腦傷害會更大,能唔能夠完全康復好難預計。」





 



參考資料 : http://hk.on.cc/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神經外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3/07/2019

腦科疾病病者易服藥過量

 
 
 
 
服食過量防止抽筋藥物,病人輕則身體疲累,神志迷糊,嚴重者更會抑制呼吸,陷入昏迷,甚至死亡。腦外科專科醫生指出,因腦科疾病而神志不清的病人,即使服過量藥物導致不適,亦不懂得向醫護人員反映,令到事件遲遲未被揭發,對病人造成更深的傷害。

腦外科專科醫生藍明權指出,「苯巴比妥」是防止抽筋藥物,患有癲癇症、或因腦瘤、腦部血管異常、腦創傷、中風等腦部疾病,而導致間歇性抽筋的病人,均需要長期服用防止抽筋藥物。兒童一般每次服用劑量為三十毫克;成人每次服用二百毫克已屬高劑量。

藍明權解釋,由於不知道病人原本需要服用的劑量是多少,因此難以判斷她超標服用了多少劑量藥物。不過就一般情況而言,劑量愈高,副作用便愈大。由於「苯巴比妥」有鎮靜作用,若果病人被過分鎮靜,會出現疲累、神志不清、呼吸困難等副作用,最嚴重會抑制呼吸,甚至引致死亡。

 

 

資料來源: orientaldaily.on.cc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神經外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12/27/2018

口齒不清或小中風徵兆



近年中風有年輕化迹象,曾經中風病人再次中風的機會較一般人高達15倍。俗稱「小中風」的「短暫腦缺血」是中風的先兆,徵狀包括半邊身或手腳麻痹、口齒不清等,但徵狀持續數分鐘,容易被人忽略。神經外科醫生建議市民40歲開始定期作身體檢查,找出中風潛在風險。

衞生署資料顯示,每年因中風而住院人次超過2.6萬,另有研究指出35歲至45歲男性患中風的比率,由2001年的22.1%,上升至200823.5%。而曾經中風病人再次中風的機會較一般人高915倍。

神經科專科醫生解釋,中風可以分為「缺血性中風」佔所有中風個案的七成,而「出血性中風」則佔三成,而心臟和腦血管不健康,都會引致中風。







參考資料:  成報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神經外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8/29/2018

中風高危期

 


近來天氣忽冷忽熱, 有神經科專家警告,氣溫由暖急劇轉冷,慢性病患者難以適應,血壓容易颯高,每年十一月及一至二月,均是中風高峰期。中風除了半身乏力及口齒不清等典型徵狀 外,頸痛及視力短暫模糊亦是危險徵兆。曾有四十歲男教師突然頸痛及半身麻痺,入院檢驗方知頸動脈及腦血管栓塞,至今中風一個多月,仍未回復左手功能,需緊 密康復治療才有望重拾教鞭。

 

中年應定期檢查心腦血管

仁安醫院神經外科專科醫生藍明權指,全港每年有二萬六千多人中風,每年十一月天氣轉冷,及一至二月氣溫驟降,均是中風高危期,「天氣由暖變凍,血壓會突然颯高,特別多中風爆血管個案。」

頸痛也是中風徵狀, 一名四十歲男教師月前突然頸痛,及後左邊身麻痺及口齒不清,入院檢查發現右腦缺血性中風,右側頸動脈有血塊阻塞,要持續半年服抗凝血藥及做物理治療。左腳 雖已活動正常,可以走路,但左手活動能力較差,無力拿水杯,也暫不能打字,預料有一半機會完全康復。患者沒有定期身體檢查,中風後才發現有高血壓、高膽固 醇及糖尿病,這均是中風高危因素,建議中年人士應定期做心腦血管及頸動脈檢查。

此外,心房顫動病人有百分之七至一成機會併發中風。五十歲的陳先生健康一直良好,但近半年持續心跳不規則,至出現右邊身乏力才求診,入院後檢驗方發現左腦輕微血管栓塞。原來他病發前三個月其視力已短暫模糊,突然眼前一黑,一分鐘才回復正常。






資料來源: www.brainspine.com.hk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神經外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7/26/2018

5症狀 年輕人也會腦中風







東京電視台30歲出頭的美女主播大橋未步,今年2月時突然患輕微腦中風,讓年輕一代的上班族都感到震驚!但醫師指出,其實並非年輕就不用擔心中風,若不注 意可能會變成終身遺憾。若是出現單側手腳麻痺、無法理解別人的話、講話舌頭不輪轉時,就應該到醫院檢查,以免錯過醫療的時機。

日本《AERA》雜誌報導,東京都調查發現,因腦中風急救的病例,50歲以下的比例約為3.5%,30幾歲或更年輕的病例則更少,雖然比率低,仍不可掉以輕心。

日本的名人當中,還有不少人30幾歲就腦中風。例如,今年42歲的Mr.Children主唱兼吉他手櫻井和壽曾在32歲時腦中風、今年46歲的摔角選手高山善廣曾於37歲時中風。

大橋、櫻井和高山三人的職業、體型和性別都不同,很難找出共同的原因。《AERA》在報導中,引述獨協醫科大學越谷醫院的副教授鈴木謙介的話指出,腦中風的原因有很多,例如,因高血壓、糖尿病等生活習慣病引起動脈硬化,進而導致腦中風,這種以高齡者居多。

此外,還有免疫系統的疾病、心律不整、藥物的副作用、偏頭痛等,這些病因都可能發生在30多歲的人身上。


通常腦中風會有前兆,平時可以自我檢查,
若出現以下的現象就要小心:


 1.單側的手腳麻痺、臉的半邊麻痺。
 2.無法理解別人的話、講起話來舌頭不輪轉、
  想講的話說不出口。
 3.有力氣卻站不起來、走不動、走起路來搖搖晃晃。
 4.單眼看不見、看東西會出現雙重影像、突然失去一半的視線。
 5.前所未有的激烈頭痛、嚴重的頭昏。






資料來源:www.brain-spine.com.hk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神經外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6/28/2018

腦科疾病病者易服藥過量


服食過量防止抽筋藥物,病人輕則身體疲累,神志迷糊,嚴重者更會抑制呼吸,陷入昏迷,甚至死亡。腦外科專科醫生指出,因腦科疾病而神志不清的病人,即使服過量藥物導致不適,亦不懂得向醫護人員反映,令到事件遲遲未被揭發,對病人造成更深的傷害。

腦外科專科醫生藍明權指出,「苯巴比妥」是防止抽筋藥物,患有癲癇症、或因腦瘤、腦部血管異常、腦創傷、中風等腦部疾病,而導致間歇性抽筋的病人,均需要長期服用防止抽筋藥物。兒童一般每次服用劑量為三十毫克;成人每次服用二百毫克已屬高劑量。

藍明權解釋,由於不知道病人原本需要服用的劑量是多少,因此難以判斷她超標服用了多少劑量藥物。不過就一般情況而言,劑量愈高,副作用便愈大。由於「苯巴比妥」有鎮靜作用,若果病人被過分鎮靜,會出現疲累、神志不清、呼吸困難等副作用,最嚴重會抑制呼吸,甚至引致死亡。

 

 

資料來源: orientaldaily.on.cc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神經外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6/20/2018

灰質受損無法復元 損記憶情緒








香港神經外科專科醫生藍明權表示,中樞神經系統由灰質和白質組成。灰質即是神經細胞,白質則是神經線。早年醫學研究解剖腦部時,發現前者顏色比較灰暗,因 此有「灰質」之名。撞傷頭部、中風、濫藥等均可能損害灰質,導致記性差、脾氣壞等腦退化跡像,一旦受損便無法復元。灰質涵蓋所有腦細胞,影響記憶、認知、 情緒等,白質負責腦細胞之間的信息傳送。在腦部,灰質集中在大腦皮層,白質則在腦部深層位置呈珊瑚狀,被灰質包圍,因此撞傷頭部時,灰質較易受損。至於在 脊髓神經,灰質呈蝴蝶狀,被白質包圍。









參考資料: www.mingpaohealth.com/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神經外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5/15/2018

海輝道的哥疑病發失禁 昏倒車旁危殆

旺角海輝道8號近浪澄灣對出,今晨3時52分,一名姓李(48歲)的哥因駕駛期間疑不適,遂將車停於上址往美孚方向一巴士站旁,並通知早更司機到場取車,惟事主疑落車「鬆一鬆」時不支暈倒車旁;有途人發現,以為發生車禍,於是報警。

警方及救護員到場,發現事主失禁,救護員將他送院搶救,其後恢復知覺,但仍需即時接受手術,其後轉入加護病房留醫,目前情況危殆。的哥的1女2男親友接報抵院了解。警方經調查後,事件不涉交通意外,列作有人暈倒處理。

神經外科專科醫生藍明權指出,會令病人突然失禁及昏倒的成因眾多,當中較大可能是缺血性中風、出血性中風、癲癇或心臟病發。中風屬突發性嚴重病,大多數沒有先兆,病人腦部會因為血管栓塞或腦出血而導致腦部無法發出指令,令病人於數分鐘內出現失禁、摔倒或昏迷的情況。如屬缺血性中風,醫生若能於三小時內正確診斷栓塞位置並清理瘀血,病人所受的影響會較小,之後康復進度亦會更快。

藍醫生指有吸煙習慣、血壓高、膽固醇高、缺乏運動令身體血液巡邏較慢、或因少飲水而導致身體及血液缺水人士,都屬中風高危一族,而職業司機要長期於一狹小空間內工作,因工作需要傾向少飲水及進食不定時等,都會增加患病風險,建議要定期作身體檢查。




 





參考資料 : http://hk.on.cc/hk/bkn/cnt/news/20180506/bkn-20180506043417932-0506_00822_001.html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神經外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