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1/2016

醫生稱急性腦出血=腦血管中風

腦神經外科專科醫生藍明權表示急性腦出血有數個成因:「急性腦出血係中風嘅一種,係腦血管出血性中風,最常因為血壓高、先天或後天血管不正常導致畸形血管或者血管瘤形成、或因為有血癌,亦可能因為食得太多薄血藥導致出血。」情況輕微可用藥物治療,若大量出血引致病人昏迷,則需接受手術開頭骨清除血塊。



藍醫生指此症有一定的後遺症:「腦部一定有傷,可能影響活動能力、語言能力或者記憶力等,需要詳細評估先知。如果之前中過風即係代表血壓控制得唔好,腦細胞已經減少咗,再出血嘅話對個腦傷害會更大,能唔能夠完全康復好難預計。」





 






參考資料 : http://hk.on.cc/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神經外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11/15/2016

腦震盪是什麼?



腦震盪指頭部外傷,使腦部受到撞擊,並暫時失去功能。




腦震盪病徵
輕微的腦震盪雖沒有外傷,但腦部會短暫失去功能,如失去知覺、聽覺、嗅覺等。腦震盪的人會有短暫失憶、頭痛、意識不清、視力模糊、耳鳴、噁心、無法集中精神等問題。這些問題會於一段時間後自行痊癒。

治療腦震盪


腦震盪的徵狀通常都會自行痊癒,只要多休息,並不應進行劇烈運動,以免再次受傷。嚴重的腦震盪需要進行手術治療,可能會影響中樞神經,可能需要接受手術治療。





參考資料 : www.brain-spine.com.hk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神經外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11/14/2016

灰質受損無法復元 損記憶情緒



香港神經外科專科醫生藍明權表示,中樞神經系統由灰質和白質組成。灰質即是神經細胞,白質則是神經線。早年醫學研究解剖腦部時,發現前者顏色比較灰暗,因 此有「灰質」之名。撞傷頭部、中風、濫藥等均可能損害灰質,導致記性差、脾氣壞等腦退化跡像,一旦受損便無法復元。灰質涵蓋所有腦細胞,影響記憶、認知、 情緒等,白質負責腦細胞之間的信息傳送。在腦部,灰質集中在大腦皮層,白質則在腦部深層位置呈珊瑚狀,被灰質包圍,因此撞傷頭部時,灰質較易受損。至於在 脊髓神經,灰質呈蝴蝶狀,被白質包圍。









參考資料: www.mingpaohealth.com/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神經外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11/08/2016

追蹤頑固背痛的源頭 (下)



3.    肌肉酸痛可引致背痛

有50%的背痛與肌肉和相連的筋腱有關。每塊肌肉都是由過百條的肌肉纖維所組成的,肌肉問題往往與扭傷、過量及過度用力有關。發病部位主要集中在腰部。徵狀包括:肌肉僵硬、繃緊、痠痛,尤其運動後會痛,休息睡眠過後,痛楚減輕甚至消失。

運動重點:經常做運動的人容易發生肌肉勞損,運動前熱身和適當的肌肉按摩很重要,在運動以外也要做一些伸展肌肉的運動,令肌肉鬆弛、柔軟起來,避免肌肉過勞。

背痛的診治

藍明權醫生補充,如有腰痠背痛,不妨根據徵狀初步了解自己的問題所在。嚴重的患者最好是請教醫生作診斷,醫生進行臨床檢查可確診患者的背痛源頭。

有些藥物幫助治療背痛,如止痛藥紓緩痛楚;關節消炎止痛藥物減輕關節炎症兼保護軟骨,但長期服用可能會有副作用;另有減少關節發炎的補充劑,副作用相對少。還有介入性治療,利用射頻產生的熱力解決小面關節和椎間盤痛。

神經外科專科醫生藍明權






資料來源:經濟日報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神經外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11/07/2016

追蹤頑固背痛的源頭 (上)

在香港,粗糙估計超過90%的人曾試過背痛。

背痛只是症狀的統稱,其實有很多成因,每種成因有不同徵狀、治療對案,包括做針對性運動,如果做錯運動,分分鐘有害無利,傷上加傷,痛上加痛。

1.    小面關節受壓背痛

頑固背痛最常見分為3種:小面關節痛、椎間盤痛、肌肉筋腱痛。先說小面關節痛,臨床上有15%-40%的背痛與小面關節痛有關,它位於脊椎每節椎骨後側,跟另一節椎骨有接觸,作用是控制脊椎之間的相對穩定性。神經外科專科醫生藍明權解釋:「經常轉動腰部,做重複性動作,令小面關節經常受到過度壓力,軟骨受到磨蝕及產生退化。發病部位主要在腰背,有時去到盤骨,但不會延伸至腳部。」

患者的背脊後面冤痛,類似風濕關節的痛,睡醒後腰部僵硬,要活動一陣子才回復正常,尤其是做向前彎腰的動作,腰痛便紓緩。但向後彎腰,會痛多一點。運動員因經常要轉動腰部,做重複性動作,軟骨收到磨蝕。如做瑜伽時,腰彎向後面的壓力增加百分之三、四十。經常搬重物,都會令小面關節受壓。

運動重點:如確定背痛由小面關節引起,宜多做一些動作緩慢及柔軟的運動如拉筋、太極、水中運動,因為動作緩慢,不會使到關節重複磨擦,同時有訓練肌肉的作用。脊骨有肌肉的支撑,可避免關節磨擦或扭傷。千萬不要做急速扭動動作,會使關節嚴重地磨擦。

2.    背痛因椎間盤而起

有25%-35%的背痛與椎間盤有關。椎間盤位於每節脊椎之間,有軟骨構成,中央有一個髓核,周邊具強韌之纖維環;椎間盤有緩衝壓力的功能。「運動創傷會導致韌帶撕裂,椎間盤受傷,患者發病位置在腰部,有時去到盤骨,不會延伸至腳部。

當咳嗽、打噴嚏、用力時,會增加椎間盤的壓力,帶來痛楚。早上起床不會僵硬,隨着時間過去,愈站得耐和愈坐得耐,椎間盤受壓增加,便會愈來愈痛,一般到下午放工後特別痛。向前彎腰,椎間盤受力,會痛多一點。

運動重點:椎間盤痛多發生在姿勢不良的上班族,他們要強化腹肌和腰肌,提升對脊椎支撑的力量,幫助減輕椎間盤的負擔,平時可多做一些向後伸展的動作,減少椎間盤受壓。

.......續











資料來源:經濟日報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神經外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11/02/2016

5症狀 年輕人也會腦中風

 
 
 
東京電視台30歲出頭的美女主播大橋未步,今年2月時突然患輕微腦中風,讓年輕一代的上班族都感到震驚!但醫師指出,其實並非年輕就不用擔心中風,若不注 意可能會變成終身遺憾。若是出現單側手腳麻痺、無法理解別人的話、講話舌頭不輪轉時,就應該到醫院檢查,以免錯過醫療的時機。


日本《AERA》雜誌報導,東京都調查發現,因腦中風急救的病例,50歲以下的比例約為3.5%,30幾歲或更年輕的病例則更少,雖然比率低,仍不可掉以輕心。

日本的名人當中,還有不少人30幾歲就腦中風。例如,今年42歲的Mr.Children主唱兼吉他手櫻井和壽曾在32歲時腦中風、今年46歲的摔角選手高山善廣曾於37歲時中風。

大橋、櫻井和高山三人的職業、體型和性別都不同,很難找出共同的原因。《AERA》在報導中,引述獨協醫科大學越谷醫院的副教授鈴木謙介的話指出,腦中風的原因有很多,例如,因高血壓、糖尿病等生活習慣病引起動脈硬化,進而導致腦中風,這種以高齡者居多。

此外,還有免疫系統的疾病、心律不整、藥物的副作用、偏頭痛等,這些病因都可能發生在30多歲的人身上。



通常腦中風會有前兆,平時可以自我檢查,
若出現以下的現象就要小心:


1.單側的手腳麻痺、臉的半邊麻痺。

2.無法理解別人的話、講起話來舌頭不輪轉、
  想講的話說不出口。


3.有力氣卻站不起來、走不動、走起路來搖搖晃晃。

4.單眼看不見、看東西會出現雙重影像、突然失去一半的視線。

5.前所未有的激烈頭痛、嚴重的頭昏。



 
 
 
 
資料來源:www.brain-spine.com.hk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神經外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10/25/2016

你是那類頭痛呢?





約六成以上的人每個月會經歷至少一次頭痛,雖然沒有伴隨其他異狀,但卻不可忽略,這可能是一些嚴重疾病的表徵,像是腫瘤、血腫或腦膜炎就會因為在顱內敏感的組織中擴張或發炎而引發疼痛。你知道日常發生的頭痛種類有哪些嗎?



張力性頭痛
約佔所有頭痛者的90%,發生原因目前無法明確掌握,一般來說,患者會因為壓力增加而加重疼痛感,可能會有慢性壓抑、焦躁或者服用止痛藥過量的現象。張力性頭痛沒有明顯的前驅症狀、頭痛主要沿著兩側擴散。發作時間可能是每天或間歇性,也可能持續數小時到數天時間。



張力性頭痛的治療法
必須採取保守性的治療方法,以冷敷先降低壓力,同時採用規律的運動及放鬆治療法。如果是藥物治療,必須先判斷病症屬於偶發性還是慢性,可以採用不易上癮的止痛藥劑與肌肉鬆弛劑治療。而慢性、張力性頭痛比偶發性頭痛更難治療,可能還需要加上抗憂鬱劑甚至心理治療才行。



偏頭痛
約有6% 頭痛是屬於偏頭,偏頭痛發病的原因目前無法完全掌握。一般說來,女性比較常出現偏頭痛的毛病,約多出男性3​​倍的機率,這可能跟女性荷爾蒙動情素有關,尤其是30歲左右的女性更容易有這類毛病。每個月可能發作1-10次不等,每次發作時間可能持續4-24小時。




資料來源: www.brainspine.com.hk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神經外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10/24/2016

婦食3大閘蟹 須長服膽固醇藥



大閘蟹季節碰上中秋國慶長假,肥蟹與蟹宴熱銷,但應適可而止。有中年女士一次過吃兩、三只大閘蟹,致膽固醇指數突飈高,結果美味過後要付出代價,需長期服食降膽固醇藥物,也有人貪吃大閘蟹而致中風。

有醫生指,長期進食高膽固醇食品可致慢性血管疾病,秋涼轉季更可增中風風險。


今年豐收 節後價回落1成
今年江蘇太湖和陽澄湖大閘蟹大豐收,「老三陽」董事長祁廣楠指,今年大閘蟹價格,細蟹和大蟹分別最多便宜兩成和一成,五両半至7両的中大蟹,每斤約400元。
臨近中秋,內地因送禮而搶貴價格,但中秋過後價格將回落一成,他預計今年整體銷情將較去年增兩成。

另外,有海鮮酒家已推出大閘蟹宴,每位除了蟹粉菜式,還包食「兩王一後」3只大閘蟹,負責人指近日訂位相當爆滿。

雖然美食當前,卻要小心身體。心髒科專科醫生李麗芬表示,近年一名40多歲女士,本身有家族性膽固醇過高和心髒病問題,她卻忍不住貪吃大閘蟹,還一次過吃了兩至三只大蟹,致膽固醇指數突然飈升。


連吃6天 中年人急性中風
李麗芬指,該女病人本身也有高血壓、膽固醇指數已達6(正常應為5.2),本來不用服藥治療,可靠飲食控制,但吃完蟹後指數急升至7,結果往後都要長期吃降膽固醇的藥物控制。
「除非做到指數降到正常人一樣,但好難,加上她又有家族史,所以多數要長期食藥。」李麗芬說。

另外,有中年人到訪蘇州,連吃6日大閘蟹而出現急性中風,要急送回港求醫。
食過量致慢性血管病

腦神經專科醫生藍明權指,中風個案多發生在天氣轉變時,尤其由熱轉冷為病發高危期,因氣溫轉變致血壓驟升和血管收窄,加上不少人會在這時期進食補品,因多是膽固醇過高的食物,亦易引致慢性中風。

藍明權續表示:「食物很少致急性中風,多是慢慢累積引致。」
根據世衞建議,一般成年人每天攝取膽固醇的上限為300毫克,一只重約6両的大閘蟹,可食用的約100克蟹肉和蟹膏,膽固醇含量達267克,接近每日可攝取上限,故健康人士每次只宜吃一至兩只,而長期病患者包括心髒病患者及患有高膽固醇人士更不宜進食。


心髒病高膽固醇者 忌進食
香港營養學會會長丁浩恩建議,健康人士每天只可吃一至兩只大閘蟹,有血管疾病的長期病患者進食就不要吃膏,但蟹肉也含豐富脂肪和蛋白質,加上節日多聚餐,提醒每餐都不要進食過量,「不要常說只是一餐半餐,一個星期加上來便會好多餐!」




資料來源:  http://www.hket.com/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神經外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10/19/2016

坐骨神經痛, 坐骨神經痛治療, 坐骨神經痛手術 - 坐骨神經痛纏擾難消



 剛滿卅歲的Kathy常要到外地公幹。一次旅程提行李時扭傷腰部,自此左小腿感痛楚,並一直蔓延至左大腿和臀部。醫生安排腰椎磁力共振素描,證實她腰椎神經受壓引致坐骨神經痛。相信是她扭傷時,脊椎骨之間的椎間盤突出壓迫神經線。

醫生說她的椎間盤像肚腩般膨脹突出,但不算嚴重,用物理治療或脊醫把它推回原位便可。但三個月過去,腳痛沒有減少,背痛反而增加,影響工作。坐骨神經痛醫生曾提及椎間盤切除手術,但要全身麻醉及切除部份脊椎硬骨和小關節,分分鐘得不償失,令她十分困擾。

後來她在網上發現有「水刀」治療椎間盤突出,便找醫生了解一下。

「水刀」是一條直徑五毫米的幼細管道,經過訓練的專業醫生在影像學的幫助下,將幼針經皮膚進入椎間盤,高速水流通過該幼細管道切割病變椎間盤突出的部分,並將之抽出體外,令椎間盤縮小,不再壓著神經線,痛楚隨之消失。

這個手術的好處是傷口細小、無高溫的不良作用、無需全身麻醉、無需切除部份脊椎硬骨和小關節,安全性高,術後住院幾小時便可離開。這種方法較適合年輕、沒有骨刺和膨漲型椎間盤突出的患者。

Kathy了解後接受「水刀」手術,痛楚迅速消除。醫生叮囑她,拉傷的椎間盤需要時間復元,患者在之後幾個月要特別小心不要再傷腰部。Kathy終於可以擺脫坐骨神經痛痛楚。





資料來源: http://www.brain-spine.com.hk/sciatica-pain.html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神經外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10/18/2016

脊骨移位可用彈簧治療


 
陳太今年四十歲,身材不太高,但重達250磅,長期背痛已經習以為常,但近來每次站立或走路十分鐘,雙腳便感到又痺又痛,痛症令她工作亦有困難。

她向醫生求診後發現腰骨第四及第五節關節因長期壓力,脊骨出現一前一後的移位。醫生檢查後,建議她接受手術長久固定此脊骨關節(即腰椎內固定及體融合術)。但由於肥胖,傷口會較大,更重要的是一個關節固定後,鄰近關節承受的壓力更大。她想到將來鄰近關節可能要再接受手術治療,便十分苦惱。

陳太後來知道較先進的微創脊椎動態內固定手術,是針對神經線因腰脊椎骨移位而受壓,但椎間盤相對良好的患者。手術在患者背腰椎位置用幼細管道開出兩個大約少於三公分的小切口,將神經線減壓,再用螺絲和微型彈簧,重建脊骨穩定性。此方法不用切椎間盤,可防止脊骨前後移動,但保持脊椎關節正常活動,亦不會增加鄰近關節壓力。

此手術的好處是傷口細小,安全性高,又避開神經線。患者一般在手術後翌日腳麻痹痛會大幅減少,已可下床。

陳太接受脊椎移位手術後數星期,背痛及腳痛的問題已不復見。醫生並提醒她,脊椎移位手術後應避免蹲坐等令腰椎受壓較大的動作,並應考慮減磅。

藍明權, 神經外科醫生

 


 
 
 
資料來源: www.metrohk.com.hk/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神經外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