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人手機不離身,法國最新研究結果顯示,長期每月花15小時或900分鐘以上以手機講電話,患腦癌風險增2至3倍,高危職業包括商界管理層及推銷員。
本港防癌會認為研究結果值得參考,呼籲巿民勿用手提電話長期傾談,應多用免提裝置以減低風險。
法國波爾多大學的研究團隊,分析法國04年至06年確診的447名腦癌患者,當中包括253人罹患神經膠質瘤、194人患腦硬膜瘤,研究再以892名身體健康的人士進行比對。
結果發現,長達5年時間每月用手機15小時、即900分鐘以上的手機高用量者,比起少用者得到腦癌機率,多出2至3倍風險。
一生傾逾900小時 屬危險群
研究發現,大多數人每個月講手機的時間平均2.5個小時,但商界人士需用手機聯絡工作事項、決策、開會等,接收、撥打手機可能會超過2.5小時;另外,推銷員亦為高危人士。
研究又指出,一生若講手機超過900小時者,亦屬手機高用量危險群,亦易罹患腦瘤。
有關研究結果已發表在英國醫學會《職業病及環境醫學》(Occupational and Environmental Medicine)期刊。
本身為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的香港防癌會癌症探測及預防委員會主席應志浩認為,有關研究值得參考。
他指,雖然以往有不少研究都在爭拗手機產生的輻射對患腦癌的影響,但他一直都擔憂手機潛在的致癌風險。
列第二類致癌物 避長時間使用
應又說,防癌會早在08年已發聲明提醒巿民留意使用手機和癌症的關係,因世衞亦將手機定為第二類致癌物,即可能是致癌的物品,故巿民應盡量避免長時間使用手機傾談,最好多用免提裝置,小孩最好避免使用手機講電話。
神經外科專科醫生藍明權也認為,法國有關研究雖然人數不多,但已找到用手機時間、年資和患癌的風險關聯,故研究結果值得關注。
不過,藍明權也指出,該研究並沒有了解腦癌患者是否有其他健康風險,研究仍有缺漏。
神經膠質瘤和腦硬膜瘤均屬腦瘤,前者屬惡性腫瘤,癌細胞因長在腦內故治療困難,患者發現患病後,5年存活率一般僅有5%;後者則大部分為良性腫瘤,主要生長在頭骨和腦膜之間,經手術切除後,逾9成人均可繼續生存。輻射因可破壞腦細胞的基因引致癌症。
參考資料: 經濟日報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神經外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Educational blog provides education on pain, brain, stroke, spine, back pain, backpain, scoliosis, neurosurgery, neurosurgeon, , to assist you in making an informed choice or decision. 教育博客提供神經教育包括中風, 腦, 腰痛, 坐骨神經痛, 背痛, 椎間盤, 神經痛, 椎間盤突出, 神經外科,微創手術, 腦部手術, 癲癇手術, 脊椎手術, 椎間盤手術, 神經痛治療...
8/03/2016
7/27/2016
椎板間全內視鏡椎間盤切除手術 (下)
椎板間全內視鏡椎間盤切除手術後護理
- 手術後坐骨神經痛應有迅速和明顯的改善。做完微創手術通常休息一個晚上就可以開始下床活動。
- 平均住院約兩天。
- 椎間盤的裂縫需要六個月時間才會康復,期間病人的劇烈活動、大幅度彎腰和負重要有一些限制。
- 輕微症狀可能持續兩個月,期間可能要服藥治療。
- 最初一星期,建議別太操勞,讓傷口愈合。
- 建議首兩星期走路時用彈性腰封減少傷口痛。
- 一個月開始較靜態、不用負重的運動,如游泳,急步行,太極等運動
- 視乎原有神經線受壓情度,手術後輕微症狀可能持續1至3。
椎板間全內視鏡椎間盤切除手術的風險和併發症
- 不做手術可會有長期痛楚、麻痹、乏力、肌肉委縮的後遺症。
- 手術風險視乎個別病人病情和體質作最後決定。
- 經評估手術的風險機會較不做手術的後遺症低,才會進行手術。
- 常見短期的不適: 傷口痛,傷口腫脹,腳部輕微的麻痹或刺痛。
- 很少出現的併發症:
- 傷口流血、細菌感染、神經線持續發炎、腦脊液滲漏。如果出現這些情況一般只需要藥物及休養,在某些特殊情況下可能要進行手術治療。
- 罕有潛在嚴重併發症: 腳步無力,大小便失控
- 手術後有很少的機會,椎間盤脫位復發。復發機會視乎原有椎間盤脫位的嚴重程度。
參考資料 : www.brain-spine.com.hk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神經外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位置:
香港
7/26/2016
椎板間全內視鏡椎間盤切除手術 (上)
手術適用病徵:
- 單側或雙側坐骨神經痛,痛楚於走路時或坐久時增加。
- 經藥物和物理治療後不能夠消除症狀
磁力共振素描顯示
- 腰椎椎間盤脫位壓迫腰椎神經線。
- 椎間盤核心穿過纖維環完全突出。
- 突位椎間盤位於椎管內
- 沒有脊椎骨移位和骨刺壓迫神經線
- 突出椎間盤沒有鈣化
椎板間全內視鏡椎間盤切除手術的一般步驟
- 手術在全身麻醉下進行
- 用約8mm直徑管道經皮膚到腰椎骨後方。
- 視乎情況可能用微形鑽清除小部份椎板和小面關節。
- 通過黃韌帶筋膜,避開神經線,清除椎間盤脫位部份,直至神經線不再受壓。
- 手術中會使用神經線監察儀器及經內視鏡微創儀器增加手術安全。
(續...)
參考資料 : www.brain-spine.com.hk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神經外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7/20/2016
常穿緊身褲蹲下 可致肌肉萎縮
澳洲一名女子身穿緊身褲後長期蹲下助家人清理櫃桶,致雙腿劇痛腫脹,並於晚上突然無力倒下,無法行路,求醫始知患「骨筋膜室綜合症」,不即時治療可損腎。
據 《神經學、神經外科學與精神病醫學期刊》(Journal of Neurology, Neurosurgery, and Psychiatry)刊載,澳洲一名35歲女子某夜到公園散步,突感雙腳痲痺,及後更倒地,雙腿數小時後才有力,爬到路邊截的士到醫院求診,確診「骨筋 膜室綜合症」(Compartment Syndrome)。
該報道指名女子向醫生表示,當日身穿緊身褲助家人搬屋、清理櫃桶,長期蹲下,其後感到雙腿劇痛及不適,當晚就突然倒下。女子求診時,主診醫生發現她的小腿嚴重腫脹,更難以移動雙腿,醫護需即時為她剪走緊身褲。
女子接受檢測後發現,其肌酸激酶處於異常高水平,反映或有肌肉損傷,電腦掃描更顯示女子右邊小腿的肌肉質量更低,有明顯肌肉損傷迹象,如不及時治療,有機會影響腎臟。
對於海外有人穿緊身褲穿出禍,本港神經外科醫生藍明權及外科專科醫生陳東飛均說,本地臨床未見有類似個案,形容個案罕見。
陳東飛解釋,膝後有血管,如果持續蹲下數小時,就會令膝後血管受壓,加上穿著緊身褲,令血管壓力更大,血液難以流通致水腫,就會出現骨筋膜室綜合症。
藍亦指,大、小腿的肌肉內有不同血管及神經綫經過,如壓力過大影響血液循環,同樣會令到肌肉腫脹,身穿緊身褲更令腫脹的肌肉「無掟走」。
藍稱,如果未能及時放鬆肌肉,持續令雙腿「無血到」,嚴重或會致不能逆轉的肌肉萎縮:「除緊身褲過緊外,創傷骨折、細菌感染發炎致肌肉腫脹,都有機會導致骨筋膜室綜合症。」他提醒如感雙腿痲痺或腳掌腫脹,就應即時脫下緊身褲,釋放肌肉壓力。
資料來源: http://topick.hket.com/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神經外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7/19/2016
電磁波襲兒童大腦神經- 電磁波的影響,電磁波輻射
在
香港,不少小孩子亦「一機在手」,除了用作通話外,還經常打遊戲。有兒科專科醫生指出,對於正在發育的兒童來說,手機產生的電磁波,致癌的危險性遠較成年
人為高,因此還是少用為妙。外國一些地方早已禁絕兒童使用手機,其中英國就禁止小學生用手機,避免電磁波荼毒尚未發育好的大腦神經。
兒 科專科醫生楊超發接受本報訪問時表示,小孩子身體各部分器官仍未成熟,面對相同的外來刺激,小孩所受的損害比成人更大。他以電療作比喻,強力的輻射足以殺 死癌細胞以致正常細胞,即使較弱的輻射都有可能令細胞的基因轉變,令血管或細胞產生病變,加上小孩的頭骨比成人的薄,對於手機的電磁波或輻射的抵抗力就較 低,長遠影響小孩子成長。另外,由於正處於發育時期,細胞等組織即使出現少許病變,對身體的影響亦將會隨着成長而放大。他呼籲家長限制子女使用手提電話的 時間,廠商也應該以免提裝置取代擴音器。
腦神經外科專科醫生藍明權回應查詢時認為,世衞將手機定為2B類,屬「觀察名單」之列,即是不能確定這種物質的危險性,只有04年的報告是唯一支持其致癌性的證據,但當時的手提電話與今日的款式和技術已經不同,難以作比較。
市民毋須過分恐慌
他指出,可以肯定的是吸煙的致癌機會比使用手機更高,加上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都沒有禁止使用手機,所以市民沒有必要因此棄用手機。不過,他補充謂,對於那些遺傳因子不穩定的人士來說,經常接觸到外來電波刺激,就會有較大機會引起病發。
參考資料 : www.brain-spine.com.hk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神經外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位置:
香港
7/12/2016
止痛藥知多D
長期服用止痛藥有副作用嗎?
市面上的止痛藥可分為四類,第一類是嗎啡類,民眾較不常見;第二類為乙醯胺酚類,代表藥物為Acetaminophan,就是經常使用的Panadol;第三類為阿斯匹靈消炎止痛藥,第四類為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止痛藥物的最大副作用是吃多了容易傷胃和腎臟,所以有胃潰瘍、肝腎功能不好的人或是孕婦,最好不要服用。
阿斯匹靈與Panadol 的特色為何?
1. 等劑量的阿斯匹靈及普拿疼可以獲得相同程度的疼痛解除效果。
2. 阿斯匹靈及普拿疼都有退燒功能。
3. 阿斯匹靈可使發炎處消腫,普拿疼則無此功效。
4. 阿斯匹靈常用在減輕腫大關節或其他發炎區域的疼痛,普拿疼則無此功效。
5. 阿斯匹靈會造成胃部不適或胃出血,影響血小板身凝聚,延長出血停止的時間;普拿疼則不會引起胃的不適或干擾血液凝固。
Panadol的正確使用劑量與方法?
1. 建議用量每次1-2顆,一天不要超過8顆。
2. 一天超過10克﹝約20顆﹞已達中毒劑量。
3. 止痛藥、感冒藥、感冒糖漿、感冒熱飲多含這類藥物,使用時應全部列入計算。
4. 服藥後苔出現噁心、嘔吐、頭痛等症狀應立即就醫。
5. 肝硬化或有酒癮者禁止服用。
6. 建議空腹時以開水服用。
參考資料 : www.brain-spine.com.hk/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神經外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7/11/2016
偏頭痛 Migraine - 偏頭痛病徵, 偏頭痛原因
主要是因腦血管擴張而刺激到神經所引發的頭痛,大部份病患者也有同類的家族病史
病徵
1.偏左或偏右
2. 痛楚的感覺有如脈搏跳動
3.有部份病者在頭痛前可出現先兆如看見閃光、視野中有黑點、口唇、手部麻痹等
4.感到惡心、出汗及面色蒼白
5.畏光
引發偏頭痛的原因
1.壓力、過激烈情緒
2.過多或缺少睡眠
3.天氣變化
4.濃烈氣味(例如:吸煙)
5.內分泌變化(例如:懷孕期,服用口服避孕藥物,月經周期變化等)
6.食物(例如:濃味芝士,酒精,巧克力,味精,代糖,經發酵制食品等)
7.強光,閃光
治療方法
1. 避免可誘發偏頭痛的原因
2. 兩種藥物
a. 發作時服用特效止偏頭痛藥
b. 定時服用預防偏頭痛藥,例如特效消炎止痛藥,松弛血管藥或抗癲癇藥
參考資料 : www.brain-spine.com.hk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神經外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病徵
1.偏左或偏右
2. 痛楚的感覺有如脈搏跳動
3.有部份病者在頭痛前可出現先兆如看見閃光、視野中有黑點、口唇、手部麻痹等
4.感到惡心、出汗及面色蒼白
5.畏光
引發偏頭痛的原因
1.壓力、過激烈情緒
2.過多或缺少睡眠
3.天氣變化
4.濃烈氣味(例如:吸煙)
5.內分泌變化(例如:懷孕期,服用口服避孕藥物,月經周期變化等)
6.食物(例如:濃味芝士,酒精,巧克力,味精,代糖,經發酵制食品等)
7.強光,閃光
治療方法
1. 避免可誘發偏頭痛的原因
2. 兩種藥物
a. 發作時服用特效止偏頭痛藥
b. 定時服用預防偏頭痛藥,例如特效消炎止痛藥,松弛血管藥或抗癲癇藥
參考資料 : www.brain-spine.com.hk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神經外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7/05/2016
創新微創頸椎手術 復原快
長期使用電腦、彎著頭閱讀,可能會造成頸椎退化性痛症,雖然一般都可以藥物治療,但嚴重情況時就須動手術。有醫院採用創新微創手術,共為200多名
病人解除頸椎痛症之苦,新技術大大縮減復原時間。
曾接受手術的一名中大女教員,接受手術後不但痛苦全消,第二天更可出院,第三天就已自行沐浴洗頭。
頸及腰部脊椎退化性疾病是最常見的痛症之一,輕微情況可引致頸腰背痛,嚴重時可以引起神經痛、神經線麻痺,手腳無力,最嚴重時四肢更會無法活動。
雖然這類痛症可服用藥物治療,如非類固醇消炎藥或撲熱息痛(Paracetamol),但最多只可以作止痛或中程度治療,當出現嚴重情況或影響生活,就要 使用手術。
手術傷口小至2.5厘米
50多歲的林女士在中文大學從事教育工作,因為工作上需要時常閱讀及使用電腦,結果令頸椎長期受壓,四肢常感酸痛。不過她只接受針灸推拿方法,而且忍耐 力強,結果神經受壓情況轉壞也懵然不知。直至有天她連筆和筷子也拿不住,結果即時接受微創人工椎間盤植入術,植入鈦金屬人工頸椎間盤。手術完畢後,她第二 天就出院,第三天更可如常洗頭沐浴。
人工頸椎間盤可用10年
傳統頸椎手術方法,病人傷口較大、併發症較多。港安醫院就使用微創技術,利用顯微鏡、顯微儀器、高速骨鑽等工具,在病人頸椎加入一個人工椎間盤,把移位壓住神經線的骨骼移動並接合,減輕病人痛楚。新技術令手術傷口小至2.5厘米,復原出院的時間也縮減至1至2天。
腦外科專科醫生藍明權表示,新技術可以保存頸部正常活動,而且人工頸椎間盤是永久植入,關節活動期可超過10年,更減低病人要在10年內接受另外頸椎相連關節手術的機會。藍明權提醒從事文職、勞力工作以及停經後的婦女,要小心保護骨脊。
他說:「手術完畢後,康復情況視乎接受手術前情況,很少入來(做手術)的病人完全行不動,(做完手術後)可以完全康復。」
資料來源: 文匯報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神經外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曾接受手術的一名中大女教員,接受手術後不但痛苦全消,第二天更可出院,第三天就已自行沐浴洗頭。
頸及腰部脊椎退化性疾病是最常見的痛症之一,輕微情況可引致頸腰背痛,嚴重時可以引起神經痛、神經線麻痺,手腳無力,最嚴重時四肢更會無法活動。
雖然這類痛症可服用藥物治療,如非類固醇消炎藥或撲熱息痛(Paracetamol),但最多只可以作止痛或中程度治療,當出現嚴重情況或影響生活,就要 使用手術。
手術傷口小至2.5厘米
50多歲的林女士在中文大學從事教育工作,因為工作上需要時常閱讀及使用電腦,結果令頸椎長期受壓,四肢常感酸痛。不過她只接受針灸推拿方法,而且忍耐 力強,結果神經受壓情況轉壞也懵然不知。直至有天她連筆和筷子也拿不住,結果即時接受微創人工椎間盤植入術,植入鈦金屬人工頸椎間盤。手術完畢後,她第二 天就出院,第三天更可如常洗頭沐浴。
人工頸椎間盤可用10年
傳統頸椎手術方法,病人傷口較大、併發症較多。港安醫院就使用微創技術,利用顯微鏡、顯微儀器、高速骨鑽等工具,在病人頸椎加入一個人工椎間盤,把移位壓住神經線的骨骼移動並接合,減輕病人痛楚。新技術令手術傷口小至2.5厘米,復原出院的時間也縮減至1至2天。
腦外科專科醫生藍明權表示,新技術可以保存頸部正常活動,而且人工頸椎間盤是永久植入,關節活動期可超過10年,更減低病人要在10年內接受另外頸椎相連關節手術的機會。藍明權提醒從事文職、勞力工作以及停經後的婦女,要小心保護骨脊。
他說:「手術完畢後,康復情況視乎接受手術前情況,很少入來(做手術)的病人完全行不動,(做完手術後)可以完全康復。」
資料來源: 文匯報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神經外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位置:
香港
7/04/2016
患脫髓鞘疾病 冷熱不分無故刺痛
神經外科專科醫生藍明權表示,每條幼細的神經線都有髓鞘(myelin)保護,當髓鞘細胞脫落,神經線沒有保護下,就會影響訊息傳遞效能,脫髓鞘疾病會影響腦部、脊髓或周邊神經的神經線。視乎影響哪組神經線,病者會出現不同種類的症狀,例如若影響活動神經細胞,會令患者手腳活動有困難,手腳無力,甚至肌肉不受控制出現痙攣、抽搐等;但若專責「感覺」的神經細胞受該病影響,會麻木、喪失感覺,例如冷熱不分及感覺不到季節變化,有時某些部位則過度敏感,沒來由的觸發刺痛、神經痛,飽受煎熬。
若病況輕微,患者只是感覺上或活動上較差,但仍可應付日常生活,但最嚴重者可能喪失自理能力,要坐輪椅或用呼吸機協助。有些嚴重個案,若患者負責心跳、呼吸、腸臟活動的自主神經細胞受疾病影響,可能會心跳紊亂、腸臟蠕動欠佳引致便秘、大小便失禁,且該病可同時影響幾組神經。
醫生首先會了解病人的病史,包括發病時序,有否其他引發疾病的原因;第二步進行臨床身體檢查,包括病人活動能力、身體感覺能力,以及驗血;第三,進行磁力共振測試病人的神經線有否受壓,以及進行神經線傳導測試,檢查神經線或神經末梢是否出現問題。部份病人需要驗血檢查遺傳因子及其他內分泌情況。
該病成因分為先天性遺傳因子問題,或後天免疫系統失調,令自己身體攻擊破壞髓鞘細胞,或由外來疾病如病毒感染、內分泌問題,包括甲狀線、風濕性疾病,都會引發破壞神經細胞的疾病。患先天性脫髓鞘疾病的機會是千分之一,暫無藥根治。藍明權解釋:「脫髓鞘疾病講數量可以好多,最常見係糖尿病引起嘅脫髓鞘疾病,糖尿病患病約有一至兩成會引發此病。」他表示,若找到發病原因,醫治源頭是可以痊癒的,如內分泌疾病引起,可以調理內分泌;如免疫系統疾病引起,可施抗免疫藥。
對先天性患者的治療,如出現痛症,則施藥減少痛楚;肌肉痙攣或乏力,會協助病人做物理治療拉筋,施藥放鬆肌肉。而貝可芬這藥物可減少肌肉收縮及痙攣的問題,輕微患者可口服,嚴重痙攣患者影響手腳協調,須將藥物注射入脊髓附近,如需要不停注射,便要在病人體內置入一個電泵,放入藥水,電泵會24小時將微量藥水泵入病人脊髓附近,令患者放鬆肌肉。
電泵儲存的藥水每次可用約一周,當藥水將近用完,電泵會發出指示,病人就要找醫生加藥入電泵。電泵的電力可維持數年,當電力耗盡就要整個電泵更換。電泵外型與心臟起搏器相似,「一個盒咁放喺皮下,換時要開皮膚更換。」
藍醫生續稱,脫髓鞘疾病需要全面治療,包括藥物、物理治療,因為傷殘影響,病人需要別人照顧,如社工、家居護理協助。此外,這屬於比較長期的病患,病人或需要心理輔導,協助他適應日常生活。
脫髓鞘疾病簡介:
發病率:一千分之一,有一至兩成糖尿病人會引發此病
病因:分為先天性及後天性,後天性可因免疫系統失調、病毒感染、內分泌引發
病徵:視乎受影響的神經細胞,出現痙癴、喪失感覺或過度敏感、心跳紊亂、便秘甚至失禁
確診方法:了解病人的病史包括發病時序、臨床身體檢查;磁力共振測試、神經線傳導測試;部份病人須驗血檢查遺傳因子及內分泌情況
治療方法:先天性患者暫無法根治,須長期治療;後天性患病可針對源頭治療便可痊癒
參考資料 : http://hk.apple.nextmedia.com/realtime/breaking/20160613/55219413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神經外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6/22/2016
如何治療腦出血? - 腦出血開刀
就一般情況而言,若瘀血不多,未必一定要即時施手術清除。由於手術有一定的風險,相反瘀血有機會會自動減退,就算惡化,過程亦較緩慢。
治療方式需按患者的個別情況而定。腦出血不會直接導致中風及肺炎,但病人身體轉弱,有可能容易受病菌感染。腦部受創積聚瘀血是否需要手術引流,要視乎瘀血 面積、積聚的位置及瘀血積聚時間等多種因素考慮,若瘀血影響腦部神經運作,則多數會進行鑽孔引流瘀血,若瘀血沒有壓著神經系統,則不會進行手術,讓瘀血慢 慢地吸收,一般需要兩、三周以上時間吸收瘀血,但若發現血塊有增大的情況,則有需要及早進行手術。
參考資料 : www.brain-spine.com.hk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神經外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