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7/2016

椎板間全內視鏡椎間盤切除手術 (下)




椎板間全內視鏡椎間盤切除手術後護理



  • 手術後坐骨神經痛應有迅速和明顯的改善。做完微創手術通常休息一個晚上就可以開始下床活動。
  • 平均住院約兩天。
  • 椎間盤的裂縫需要六個月時間才會康復,期間病人的劇烈活動、大幅度彎腰和負重要有一些限制。
  • 輕微症狀可能持續兩個月,期間可能要服藥治療。
  • 最初一星期,建議別太操勞,讓傷口愈合。
  • 建議首兩星期走路時用彈性腰封減少傷口痛。
  • 一個月開始較靜態、不用負重的運動,如游泳,急步行,太極等運動
  • 視乎原有神經線受壓情度,手術後輕微症狀可能持續1至3。



椎板間全內視鏡椎間盤切除手術的風險和併發症


  1. 不做手術可會有長期痛楚、麻痹、乏力、肌肉委縮的後遺症。
  2. 手術風險視乎個別病人病情和體質作最後決定。
  3. 經評估手術的風險機會較不做手術的後遺症低,才會進行手術。
  4. 常見短期的不適: 傷口痛,傷口腫脹,腳部輕微的麻痹或刺痛。
  5. 很少出現的併發症: 
  6. 傷口流血、細菌感染、神經線持續發炎、腦脊液滲漏。如果出現這些情況一般只需要藥物及休養,在某些特殊情況下可能要進行手術治療。
  7. 罕有潛在嚴重併發症: 腳步無力,大小便失控
  8. 手術後有很少的機會,椎間盤脫位復發。復發機會視乎原有椎間盤脫位的嚴重程度。




參考資料 : www.brain-spine.com.hk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神經外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7/26/2016

椎板間全內視鏡椎間盤切除手術 (上)


手術適用病徵: 



  • 單側或雙側坐骨神經痛,痛楚於走路時或坐久時增加。
  • 經藥物和物理治療後不能夠消除症狀



磁力共振素描顯示


  • 腰椎椎間盤脫位壓迫腰椎神經線。
  • 椎間盤核心穿過纖維環完全突出。
  • 突位椎間盤位於椎管內
  • 沒有脊椎骨移位和骨刺壓迫神經線
  • 突出椎間盤沒有鈣化


椎板間全內視鏡椎間盤切除手術的一般步驟


  • 手術在全身麻醉下進行
  • 用約8mm直徑管道經皮膚到腰椎骨後方。
  • 視乎情況可能用微形鑽清除小部份椎板和小面關節。
  • 通過黃韌帶筋膜,避開神經線,清除椎間盤脫位部份,直至神經線不再受壓。
  • 手術中會使用神經線監察儀器及經內視鏡微創儀器增加手術安全。



(續...)





參考資料 : www.brain-spine.com.hk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神經外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7/20/2016

常穿緊身褲蹲下 可致肌肉萎縮




澳洲一名女子身穿緊身褲後長期蹲下助家人清理櫃桶,致雙腿劇痛腫脹,並於晚上突然無力倒下,無法行路,求醫始知患「骨筋膜室綜合症」,不即時治療可損腎。

據 《神經學、神經外科學與精神病醫學期刊》(Journal of Neurology, Neurosurgery, and Psychiatry)刊載,澳洲一名35歲女子某夜到公園散步,突感雙腳痲痺,及後更倒地,雙腿數小時後才有力,爬到路邊截的士到醫院求診,確診「骨筋 膜室綜合症」(Compartment Syndrome)。

該報道指名女子向醫生表示,當日身穿緊身褲助家人搬屋、清理櫃桶,長期蹲下,其後感到雙腿劇痛及不適,當晚就突然倒下。女子求診時,主診醫生發現她的小腿嚴重腫脹,更難以移動雙腿,醫護需即時為她剪走緊身褲。

女子接受檢測後發現,其肌酸激酶處於異常高水平,反映或有肌肉損傷,電腦掃描更顯示女子右邊小腿的肌肉質量更低,有明顯肌肉損傷迹象,如不及時治療,有機會影響腎臟。

對於海外有人穿緊身褲穿出禍,本港神經外科醫生藍明權及外科專科醫生陳東飛均說,本地臨床未見有類似個案,形容個案罕見。

陳東飛解釋,膝後有血管,如果持續蹲下數小時,就會令膝後血管受壓,加上穿著緊身褲,令血管壓力更大,血液難以流通致水腫,就會出現骨筋膜室綜合症。

藍亦指,大、小腿的肌肉內有不同血管及神經綫經過,如壓力過大影響血液循環,同樣會令到肌肉腫脹,身穿緊身褲更令腫脹的肌肉「無掟走」。

藍稱,如果未能及時放鬆肌肉,持續令雙腿「無血到」,嚴重或會致不能逆轉的肌肉萎縮:「除緊身褲過緊外,創傷骨折、細菌感染發炎致肌肉腫脹,都有機會導致骨筋膜室綜合症。」他提醒如感雙腿痲痺或腳掌腫脹,就應即時脫下緊身褲,釋放肌肉壓力。




資料來源: http://topick.hket.com/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神經外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7/19/2016

電磁波襲兒童大腦神經- 電磁波的影響,電磁波輻射



在 香港,不少小孩子亦「一機在手」,除了用作通話外,還經常打遊戲。有兒科專科醫生指出,對於正在發育的兒童來說,手機產生的電磁波,致癌的危險性遠較成年 人為高,因此還是少用為妙。外國一些地方早已禁絕兒童使用手機,其中英國就禁止小學生用手機,避免電磁波荼毒尚未發育好的大腦神經。











 
兒 科專科醫生楊超發接受本報訪問時表示,小孩子身體各部分器官仍未成熟,面對相同的外來刺激,小孩所受的損害比成人更大。他以電療作比喻,強力的輻射足以殺 死癌細胞以致正常細胞,即使較弱的輻射都有可能令細胞的基因轉變,令血管或細胞產生病變,加上小孩的頭骨比成人的薄,對於手機的電磁波或輻射的抵抗力就較 低,長遠影響小孩子成長。另外,由於正處於發育時期,細胞等組織即使出現少許病變,對身體的影響亦將會隨着成長而放大。他呼籲家長限制子女使用手提電話的 時間,廠商也應該以免提裝置取代擴音器。



腦神經外科專科醫生藍明權回應查詢時認為,世衞將手機定為2B類,屬「觀察名單」之列,即是不能確定這種物質的危險性,只有04年的報告是唯一支持其致癌性的證據,但當時的手提電話與今日的款式和技術已經不同,難以作比較。

 

市民毋須過分恐慌
他指出,可以肯定的是吸煙的致癌機會比使用手機更高,加上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都沒有禁止使用手機,所以市民沒有必要因此棄用手機。不過,他補充謂,對於那些遺傳因子不穩定的人士來說,經常接觸到外來電波刺激,就會有較大機會引起病發。







參考資料 : www.brain-spine.com.hk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神經外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7/12/2016

止痛藥知多D

長期服用止痛藥有副作用嗎?
市面上的止痛藥可分為四類,第一類是嗎啡類,民眾較不常見;第二類為乙醯胺酚類,代表藥物為Acetaminophan,就是經常使用的Panadol;第三類為阿斯匹靈消炎止痛藥,第四類為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止痛藥物的最大副作用是吃多了容易傷胃和腎臟,所以有胃潰瘍、肝腎功能不好的人或是孕婦,最好不要服用。



阿斯匹靈與Panadol 的特色為何?
1.      等劑量的阿斯匹靈及普拿疼可以獲得相同程度的疼痛解除效果。
2.      阿斯匹靈及普拿疼都有退燒功能。
3.      阿斯匹靈可使發炎處消腫,普拿疼則無此功效。
4.      阿斯匹靈常用在減輕腫大關節或其他發炎區域的疼痛,普拿疼則無此功效。
5.      阿斯匹靈會造成胃部不適或胃出血,影響血小板身凝聚,延長出血停止的時間;普拿疼則不會引起胃的不適或干擾血液凝固。


 
 
 
 
 
 
 
 
 
 
 
 
Panadol的正確使用劑量與方法?
 
1.          建議用量每次1-2顆,一天不要超過8顆。
2.          一天超過10克﹝約20顆﹞已達中毒劑量。
3.          止痛藥、感冒藥、感冒糖漿、感冒熱飲多含這類藥物,使用時應全部列入計算。
4.          服藥後苔出現噁心、嘔吐、頭痛等症狀應立即就醫。
5.          肝硬化或有酒癮者禁止服用。
6.          建議空腹時以開水服用。
 
 
 
 
 

參考資料 : www.brain-spine.com.hk/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神經外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7/11/2016

偏頭痛 Migraine - 偏頭痛病徵, 偏頭痛原因



 
主要是因腦血管擴張而刺激到神經所引發的頭痛,大部份病患者也有同類的家族病史

病徵
1.偏左或偏右
2. 痛楚的感覺有如脈搏跳動
3.有部份病者在頭痛前可出現先兆如看見閃光、視野中有黑點、口唇、手部麻痹等
4.感到惡心、出汗及面色蒼白
5.畏光


引發偏頭痛的原因 
1.壓力、過激烈情緒
2.過多或缺少睡眠
3.天氣變化
4.濃烈氣味(例如:吸煙)
5.內分泌變化(例如:懷孕期,服用口服避孕藥物,月經周期變化等)
6.食物(例如:濃味芝士,酒精,巧克力,味精,代糖,經發酵制食品等)
7.強光,閃光


治療方法 
1. 避免可誘發偏頭痛的原因
2. 兩種藥物
    a. 發作時服用特效止偏頭痛藥
    b. 定時服用預防偏頭痛藥,例如特效消炎止痛藥,松弛血管藥或抗癲癇藥



參考資料 : www.brain-spine.com.hk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神經外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7/05/2016

創新微創頸椎手術 復原快

長期使用電腦、彎著頭閱讀,可能會造成頸椎退化性痛症,雖然一般都可以藥物治療,但嚴重情況時就須動手術。有醫院採用創新微創手術,共為200多名 病人解除頸椎痛症之苦,新技術大大縮減復原時間。

曾接受手術的一名中大女教員,接受手術後不但痛苦全消,第二天更可出院,第三天就已自行沐浴洗頭。

頸及腰部脊椎退化性疾病是最常見的痛症之一,輕微情況可引致頸腰背痛,嚴重時可以引起神經痛、神經線麻痺,手腳無力,最嚴重時四肢更會無法活動。

雖然這類痛症可服用藥物治療,如非類固醇消炎藥或撲熱息痛(Paracetamol),但最多只可以作止痛或中程度治療,當出現嚴重情況或影響生活,就要 使用手術。






手術傷口小至2.5厘米

50多歲的林女士在中文大學從事教育工作,因為工作上需要時常閱讀及使用電腦,結果令頸椎長期受壓,四肢常感酸痛。不過她只接受針灸推拿方法,而且忍耐 力強,結果神經受壓情況轉壞也懵然不知。直至有天她連筆和筷子也拿不住,結果即時接受微創人工椎間盤植入術,植入鈦金屬人工頸椎間盤。手術完畢後,她第二 天就出院,第三天更可如常洗頭沐浴。




人工頸椎間盤可用10年

傳統頸椎手術方法,病人傷口較大、併發症較多。港安醫院就使用微創技術,利用顯微鏡、顯微儀器、高速骨鑽等工具,在病人頸椎加入一個人工椎間盤,把移位壓住神經線的骨骼移動並接合,減輕病人痛楚。新技術令手術傷口小至2.5厘米,復原出院的時間也縮減至1至2天。


腦外科專科醫生藍明權表示,新技術可以保存頸部正常活動,而且人工頸椎間盤是永久植入,關節活動期可超過10年,更減低病人要在10年內接受另外頸椎相連關節手術的機會。藍明權提醒從事文職、勞力工作以及停經後的婦女,要小心保護骨脊。


他說:「手術完畢後,康復情況視乎接受手術前情況,很少入來(做手術)的病人完全行不動,(做完手術後)可以完全康復。」






資料來源:  文匯報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神經外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7/04/2016

患脫髓鞘疾病 冷熱不分無故刺痛

芷妍患上的罕見病「脫髓鞘疾病」(demyelinating diseases),是神經系統疾病一種,分先天性及後天性,全球每1,000人約有1人有機會患上先天性脫髓鞘疾病,原因未明,暫時無法根治;最常見的後天性脫髓鞘疾病則較多由糖尿病引起,糖尿病患者約有一至兩成會引發此病。

神經外科專科醫生藍明權表示,每條幼細的神經線都有髓鞘(myelin)保護,當髓鞘細胞脫落,神經線沒有保護下,就會影響訊息傳遞效能,脫髓鞘疾病會影響腦部、脊髓或周邊神經的神經線。視乎影響哪組神經線,病者會出現不同種類的症狀,例如若影響活動神經細胞,會令患者手腳活動有困難,手腳無力,甚至肌肉不受控制出現痙攣、抽搐等;但若專責「感覺」的神經細胞受該病影響,會麻木、喪失感覺,例如冷熱不分及感覺不到季節變化,有時某些部位則過度敏感,沒來由的觸發刺痛、神經痛,飽受煎熬。

若病況輕微,患者只是感覺上或活動上較差,但仍可應付日常生活,但最嚴重者可能喪失自理能力,要坐輪椅或用呼吸機協助。有些嚴重個案,若患者負責心跳、呼吸、腸臟活動的自主神經細胞受疾病影響,可能會心跳紊亂、腸臟蠕動欠佳引致便秘、大小便失禁,且該病可同時影響幾組神經。

醫生首先會了解病人的病史,包括發病時序,有否其他引發疾病的原因;第二步進行臨床身體檢查,包括病人活動能力、身體感覺能力,以及驗血;第三,進行磁力共振測試病人的神經線有否受壓,以及進行神經線傳導測試,檢查神經線或神經末梢是否出現問題。部份病人需要驗血檢查遺傳因子及其他內分泌情況。

該病成因分為先天性遺傳因子問題,或後天免疫系統失調,令自己身體攻擊破壞髓鞘細胞,或由外來疾病如病毒感染、內分泌問題,包括甲狀線、風濕性疾病,都會引發破壞神經細胞的疾病。患先天性脫髓鞘疾病的機會是千分之一,暫無藥根治。藍明權解釋:「脫髓鞘疾病講數量可以好多,最常見係糖尿病引起嘅脫髓鞘疾病,糖尿病患病約有一至兩成會引發此病。」他表示,若找到發病原因,醫治源頭是可以痊癒的,如內分泌疾病引起,可以調理內分泌;如免疫系統疾病引起,可施抗免疫藥。

對先天性患者的治療,如出現痛症,則施藥減少痛楚;肌肉痙攣或乏力,會協助病人做物理治療拉筋,施藥放鬆肌肉。而貝可芬這藥物可減少肌肉收縮及痙攣的問題,輕微患者可口服,嚴重痙攣患者影響手腳協調,須將藥物注射入脊髓附近,如需要不停注射,便要在病人體內置入一個電泵,放入藥水,電泵會24小時將微量藥水泵入病人脊髓附近,令患者放鬆肌肉。

電泵儲存的藥水每次可用約一周,當藥水將近用完,電泵會發出指示,病人就要找醫生加藥入電泵。電泵的電力可維持數年,當電力耗盡就要整個電泵更換。電泵外型與心臟起搏器相似,「一個盒咁放喺皮下,換時要開皮膚更換。」

藍醫生續稱,脫髓鞘疾病需要全面治療,包括藥物、物理治療,因為傷殘影響,病人需要別人照顧,如社工、家居護理協助。此外,這屬於比較長期的病患,病人或需要心理輔導,協助他適應日常生活。


脫髓鞘疾病簡介:
發病率:一千分之一,有一至兩成糖尿病人會引發此病
病因:分為先天性及後天性,後天性可因免疫系統失調、病毒感染、內分泌引發
病徵:視乎受影響的神經細胞,出現痙癴、喪失感覺或過度敏感、心跳紊亂、便秘甚至失禁
確診方法:了解病人的病史包括發病時序、臨床身體檢查;磁力共振測試、神經線傳導測試;部份病人須驗血檢查遺傳因子及內分泌情況
治療方法:先天性患者暫無法根治,須長期治療;後天性患病可針對源頭治療便可痊癒












參考資料 : http://hk.apple.nextmedia.com/realtime/breaking/20160613/55219413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神經外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