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2/2017

追蹤頑固背痛的源頭 (上)

在香港,粗糙估計超過90%的人曾試過背痛。

背痛只是症狀的統稱,其實有很多成因,每種成因有不同徵狀、治療對案,包括做針對性運動,如果做錯運動,分分鐘有害無利,傷上加傷,痛上加痛。

1.    小面關節受壓背痛

頑固背痛最常見分為3種:小面關節痛、椎間盤痛、肌肉筋腱痛。先說小面關節痛,臨床上有15%-40%的背痛與小面關節痛有關,它位於脊椎每節椎骨後側,跟另一節椎骨有接觸,作用是控制脊椎之間的相對穩定性。神經外科專科醫生藍明權解釋:「經常轉動腰部,做重複性動作,令小面關節經常受到過度壓力,軟骨受到磨蝕及產生退化。發病部位主要在腰背,有時去到盤骨,但不會延伸至腳部。」

患者的背脊後面冤痛,類似風濕關節的痛,睡醒後腰部僵硬,要活動一陣子才回復正常,尤其是做向前彎腰的動作,腰痛便紓緩。但向後彎腰,會痛多一點。運動員因經常要轉動腰部,做重複性動作,軟骨收到磨蝕。如做瑜伽時,腰彎向後面的壓力增加百分之三、四十。經常搬重物,都會令小面關節受壓。

運動重點:如確定背痛由小面關節引起,宜多做一些動作緩慢及柔軟的運動如拉筋、太極、水中運動,因為動作緩慢,不會使到關節重複磨擦,同時有訓練肌肉的作用。脊骨有肌肉的支撑,可避免關節磨擦或扭傷。千萬不要做急速扭動動作,會使關節嚴重地磨擦。

2.    背痛因椎間盤而起

有25%-35%的背痛與椎間盤有關。椎間盤位於每節脊椎之間,有軟骨構成,中央有一個髓核,周邊具強韌之纖維環;椎間盤有緩衝壓力的功能。「運動創傷會導致韌帶撕裂,椎間盤受傷,患者發病位置在腰部,有時去到盤骨,不會延伸至腳部。

當咳嗽、打噴嚏、用力時,會增加椎間盤的壓力,帶來痛楚。早上起床不會僵硬,隨着時間過去,愈站得耐和愈坐得耐,椎間盤受壓增加,便會愈來愈痛,一般到下午放工後特別痛。向前彎腰,椎間盤受力,會痛多一點。

運動重點:椎間盤痛多發生在姿勢不良的上班族,他們要強化腹肌和腰肌,提升對脊椎支撑的力量,幫助減輕椎間盤的負擔,平時可多做一些向後伸展的動作,減少椎間盤受壓。

.......續












資料來源:經濟日報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神經外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12/06/2017

硬膜外類固醇注射: 藥物安全 –具罕有嚴重神經系統問題




問題: 美國食物及藥物管理局(FDA) 警告脊椎硬膜外類固醇注射有機會引致罕有但嚴重的副作用,包括失明、中風、癱瘓、甚至麻痺。硬膜外類固醇注射用於治療頸、背痛及四肢痛楚擴散。硬膜外類固 醇注射的成效及安全性仍未確認,因此硬膜外類固醇注射不獲美國食物及藥物管理局認可作以上用途。

美國食物及藥物管理局要求產品加上警告標示以解釋注射該藥物的風險。

背 景: 為增加醫護人員對硬膜外類固醇注射風險的認知,美國食物及藥物管理局的Safe Use Initiative 由不同的專家組成,包括痛症治療專家等,改善治療的技術,減低治療的風險,專家小組有共識後便會發表結果。美國食物及藥物管理局會於2014年年尾舉辦諮 詢委員會會議,討論硬膜外類固醇注射的成效及風險,以及FDA 相應的措施。

建議: 患者應向醫護人員了解硬膜外類固醇注射的成效及風險,以及其他相關的治療。



參考資料: http://www.fda.gov/safety/medwatch/safetyinformation/safetyalertsforhumanmedicalproducts/ucm394530.htm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神經外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11/28/2017

脊骨移位可用彈簧治療



 
陳太今年四十歲,身材不太高,但重達250磅,長期背痛已經習以為常,但近來每次站立或走路十分鐘,雙腳便感到又痺又痛,痛症令她工作亦有困難。

她向醫生求診後發現腰骨第四及第五節關節因長期壓力,脊骨出現一前一後的移位。醫生檢查後,建議她接受手術長久固定此脊骨關節(即腰椎內固定及體融合術)。但由於肥胖,傷口會較大,更重要的是一個關節固定後,鄰近關節承受的壓力更大。她想到將來鄰近關節可能要再接受手術治療,便十分苦惱。

陳太後來知道較先進的微創脊椎動態內固定手術,是針對神經線因腰脊椎骨移位而受壓,但椎間盤相對良好的患者。手術在患者背腰椎位置用幼細管道開出兩個大約少於三公分的小切口,將神經線減壓,再用螺絲和微型彈簧,重建脊骨穩定性。此方法不用切椎間盤,可防止脊骨前後移動,但保持脊椎關節正常活動,亦不會增加鄰近關節壓力。
此手術的好處是傷口細小,安全性高,又避開神經線。患者一般在手術後翌日腳麻痹痛會大幅減少,已可下床。

陳太接受脊椎移位手術後數星期,背痛及腳痛的問題已不復見。醫生並提醒她,脊椎移位手術後應避免蹲坐等令腰椎受壓較大的動作,並應考慮減磅。

藍明權神經外科醫生

 


 
 
 
資料來源www.metrohk.com.hk/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神經外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11/22/2017

常穿緊身褲蹲下 可致肌肉萎縮




澳洲一名女子身穿緊身褲後長期蹲下助家人清理櫃桶,致雙腿劇痛腫脹,並於晚上突然無力倒下,無法行路,求醫始知患「骨筋膜室綜合症」,不即時治療可損腎。

據 《神經學、神經外科學與精神病醫學期刊》(Journal of Neurology, Neurosurgery, and Psychiatry)刊載,澳洲一名35歲女子某夜到公園散步,突感雙腳痲痺,及後更倒地,雙腿數小時後才有力,爬到路邊截的士到醫院求診,確診「骨筋 膜室綜合症」(Compartment Syndrome)。

該報道指名女子向醫生表示,當日身穿緊身褲助家人搬屋、清理櫃桶,長期蹲下,其後感到雙腿劇痛及不適,當晚就突然倒下。女子求診時,主診醫生發現她的小腿嚴重腫脹,更難以移動雙腿,醫護需即時為她剪走緊身褲。

女子接受檢測後發現,其肌酸激酶處於異常高水平,反映或有肌肉損傷,電腦掃描更顯示女子右邊小腿的肌肉質量更低,有明顯肌肉損傷迹象,如不及時治療,有機會影響腎臟。

對於海外有人穿緊身褲穿出禍,本港神經外科醫生藍明權及外科專科醫生陳東飛均說,本地臨床未見有類似個案,形容個案罕見。

陳東飛解釋,膝後有血管,如果持續蹲下數小時,就會令膝後血管受壓,加上穿著緊身褲,令血管壓力更大,血液難以流通致水腫,就會出現骨筋膜室綜合症。

藍亦指,大、小腿的肌肉內有不同血管及神經綫經過,如壓力過大影響血液循環,同樣會令到肌肉腫脹,身穿緊身褲更令腫脹的肌肉「無掟走」。

藍稱,如果未能及時放鬆肌肉,持續令雙腿「無血到」,嚴重或會致不能逆轉的肌肉萎縮:「除緊身褲過緊外,創傷骨折、細菌感染發炎致肌肉腫脹,都有機會導致骨筋膜室綜合症。」他提醒如感雙腿痲痺或腳掌腫脹,就應即時脫下緊身褲,釋放肌肉壓力。




資料來源: http://topick.hket.com/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神經外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11/14/2017

5症狀 年輕人也會腦中風



東京電視台30歲出頭的美女主播大橋未步,今年2月時突然患輕微腦中風,讓年輕一代的上班族都感到震驚!但醫師指出,其實並非年輕就不用擔心中風,若不注 意可能會變成終身遺憾。若是出現單側手腳麻痺、無法理解別人的話、講話舌頭不輪轉時,就應該到醫院檢查,以免錯過醫療的時機。

日本《AERA》雜誌報導,東京都調查發現,因腦中風急救的病例,50歲以下的比例約為3.5%,30幾歲或更年輕的病例則更少,雖然比率低,仍不可掉以輕心。

日本的名人當中,還有不少人30幾歲就腦中風。例如,今年42歲的Mr.Children主唱兼吉他手櫻井和壽曾在32歲時腦中風、今年46歲的摔角選手高山善廣曾於37歲時中風。

大橋、櫻井和高山三人的職業、體型和性別都不同,很難找出共同的原因。《AERA》在報導中,引述獨協醫科大學越谷醫院的副教授鈴木謙介的話指出,腦中風的原因有很多,例如,因高血壓、糖尿病等生活習慣病引起動脈硬化,進而導致腦中風,這種以高齡者居多。

此外,還有免疫系統的疾病、心律不整、藥物的副作用、偏頭痛等,這些病因都可能發生在30多歲的人身上。


通常腦中風會有前兆,平時可以自我檢查,
若出現以下的現象就要小心:


 1.單側的手腳麻痺、臉的半邊麻痺。
 2.無法理解別人的話、講起話來舌頭不輪轉、
  想講的話說不出口。
 3.有力氣卻站不起來、走不動、走起路來搖搖晃晃。
 4.單眼看不見、看東西會出現雙重影像、突然失去一半的視線。
 5.前所未有的激烈頭痛、嚴重的頭昏。






資料來源:www.brain-spine.com.hk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神經外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11/09/2017

小心孩童與青少年患上憂鬱症 - 憂鬱症症狀



如 果家中青少年在短期內出現功課突然退步、突然坐立不安、身體動作突然變慢、講話音調變單調、沈默不語、不明原因的情緒激躁、無法解釋地哭泣、常顯得害怕或 緊張、突然變得有攻擊性、出現反社會行為、使用酒精或成癮性物質、抱怨身體某部位疼痛不適卻又找不到病因等,可能是罹患憂鬱症的前兆。


嚴重憂鬱症患者可能伴隨的症狀:妄想與幻聽等症狀,常常容易使醫師誤診為精神分裂症。

不可不知的憂鬱症問題
 
        50%的憂鬱症發病年齡在20-50歲。
        老年憂鬱症的盛行率為25-50%
        婦女罹患憂鬱症的可能性是男性的兩倍。
        任何年齡的人都可能患上憂鬱症,但在育齡婦女中最為常見。
        憂鬱症與許多生理疾病有關。
        患者有心胸病、中風、癌症及糖尿病的患者罹患憂鬱症的比率更高。

自殺死亡的個案中,約90會在生前患有憂鬱症,反之,憂鬱症患者約15%最後會選擇自殺。如果你有任何憂鬱症問題,應向神經外科醫生查詢




參考資料: www.brain-spine.com.hk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神經外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10/30/2017

腦血管病普查揪出計時炸彈 (下)

全方位心、腦血管病評估

 
預防中風,首要是加強對腦血管病的關注。專家建議除了高危人士外,年過四十1的健康人士也應及早接受跨專科的心臟及腦血管病普查。一旦發現心血管或腦血管問題,亦可透過藥物或手術治療有效預防中風,大大減低病發引起的殘障危機及生命危險!
 
 
建議檢查項目:
 
  • 心電圖檢查:測試有否心律不正,讓患者可及早透過服用抗凝血藥物,預防中風
  • 心臟超聲波:評估心臟結構、功能及心室大小,以了解心臟收縮功能及瓣膜是否正常。
  • 頸血管超聲波:透過影像偵測頸血管是否收窄或阻塞,有助評估中風的風險。
  • 腦血管超聲波:檢查腦部血管有否收窄或阻塞,有助評估中風的風險。
  • 腦血管磁力共振(MRA)能顯示腦血管瘤、腦部動靜脈畸形和腦血管狹窄等有機會導致嚴重中風的潛在腦血管病,以減少腦出血的風險。
藍明權醫生提醒,腦動脈瘤破裂後如不及早醫治,即日再爆的機會是3%,一星期內會增至10%,而半年內再爆發中風的風險更高達60%
電腦掃描血管造影,能清楚顯示腦血管的異常情況。


「談笑用兵」口訣  急救中風
 
中風不單只會致命,更會引發連串後遺症,嚴重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所以市民除了要時刻留意中風警號外,還要緊記香港中風學會的「談笑用兵」口訣。
 
  • 談:說話時突然舌頭打結、語音不清晰及語無倫次時,就要注意。
  • 笑:笑時「依起棚牙」,若兩邊面頰不對稱,亦是另一種先兆。
  • 用:用手用腳時有障礙。
  • 兵:若出現上述疑似中風徵狀,應馬上「請救兵」,打999送院救治,以減低中風造成的死亡和傷殘風險。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

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應向神經外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10/23/2017

腦血管病普查揪出計時炸彈 (上)


 
 
 
 
 
 
 
 
 
 
 
 
 
 
 
 
 
 
 
氣溫驟降屬發病高峰期
對高危病人來說,劇烈運動或情緒受刺激,都會誘發風。但原來冬天亦是中風的病發高峰期,仁安醫院神經外科專科藍明權醫生指出,氣溫驟降會導致血管收縮及血壓突然颯升,增加俗稱「爆血管」的出血性中風機會!「除了已知的高危因素外,約1530%的中風個案是跟腦出血有關。例如腦血管瘤、腦部動靜脈畸形和腦血管狹窄等腦內隱疾,就猶如腦內的「計時炸彈」,或會在無預兆的情況下爆發。」藍醫生直言,腦動脈瘤破裂的病人,有三分一未送到醫院已經死亡,三分一會有永久傷殘!
 


 
普查計劃  揪出計時炸彈
而 四十六歲的黃先生,可算是小數的幸運兒:「發病當日,我突然覺得頭痛欲裂,同時有頭暈、噁心及昏睡徵狀,需即時入院。」檢查後發現不僅頭顱內蛛網膜下出 血,腦部前交通動脈更有一個四毫米闊的動脈瘤,「醫生話動脈瘤很大機會再爆,導致第三次中風,建議我立即進行手術結紮。」成功拆彈的黃先生臭說手術後不到 一個月已完全康復,可回復正常工作!
  

藍醫生表示,平均每 一百人就有一至兩個患上的腦動脈瘤,確切成因未明,但估計與高血壓及吸煙有關。「其實中風並非無可避,只要透過全面的心臟及腦血管病普查,包括心電圖檢 查、心臟、頸血管及腦血管超聲波、腦部及腦血管磁力共振檢查等,有助及早偵測出潛在風險,防患未然!」研究發現,心臟問題與中風息息相關,因此心電圖檢查 在中風普查中,擔當一個重要角色。

 ........ 續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 

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應向神經外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10/18/2017

常見腦部問題

 
 
 
問:我兒子今年2歲,有腦積水問題,需要做腦積水分流手術。請問是否有方法可以不用埋管?
 
答:腦室腹腔引流手術是常用的治療腦積水方法。但有少數病人,引流管出現細菌感染或阻塞而需再接受手術。

另一種手術是腦內視鏡第三腦室開窗手術,此方法不用放置引流管。此方法只適合患阻塞性腦積水,第三腦室有足夠空間的病人。利用內視鏡打通第三腦室和蛛網下空間後,腦水經自然通道吸收。如果第三腦室開窗手術腦積水不能夠清除,便要進行腦室腹腔引流手術。

要評估是否適合腦內視鏡第三腦室開窗手術,便要帶同磁力共振素描見醫生。

 
問:我尋晚係張櫈到跌左落地,唔知會唔會跌親個腦,請問腦震盪有咩病徽架?係咪會唔記得野架?有冇得醫架?
 
答:其實腦震盪係指頭部外傷,使腦部受到撞擊,並暫時失去功能。輕微的腦震盪雖 沒有外傷,但腦部會短暫失去功能,如失去知覺、聽覺、嗅覺等。

腦震盪的人會有短暫失憶、頭痛、意識不清、視力模糊、耳鳴、噁心、無法集中精神等問題。這些 問題會於一段時間後自行痊癒。視乎情況而定,如嚴重的腦震盪,可能會影響中樞神經,可能需要接受手術治療。



 
 
 
 
參考資料: www.brain-spine.com.hk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神經外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10/09/2017

偏頭痛 Migraine - 偏頭痛病徵, 偏頭痛原因


 
主要是因腦血管擴張而刺激到神經所引發的頭痛,大部份病患者也有同類的家族病史

病徵
1.偏左或偏右
2. 痛楚的感覺有如脈搏跳動
3.有部份病者在頭痛前可出現先兆如看見閃光、視野中有黑點、口唇、手部麻痹等
4.感到惡心、出汗及面色蒼白
5.畏光


引發偏頭痛的原因 
1.壓力、過激烈情緒
2.過多或缺少睡眠
3.天氣變化
4.濃烈氣味(例如:吸煙)
5.內分泌變化(例如:懷孕期,服用口服避孕藥物,月經周期變化等)
6.食物(例如:濃味芝士,酒精,巧克力,味精,代糖,經發酵制食品等)
7.強光,閃光


治療方法 
1. 避免可誘發偏頭痛的原因
2. 兩種藥物
    a. 發作時服用特效止偏頭痛藥
    b. 定時服用預防偏頭痛藥,例如特效消炎止痛藥,松弛血管藥或抗癲癇藥



參考資料 : www.brain-spine.com.hk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神經外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