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1/2014

常見腦部問題



問:我兒子今年2歲,有腦積水問題,需要做腦積水分流手術。請問是否有方法可以不用埋管?

答:腦室腹腔引流手術是常用的治療腦積水方法。但有少數病人,引流管出現細菌感染或阻塞而需再接受手術。

另一種手術是腦內視鏡第三腦室開窗手術,此方法不用放置引流管。此方法只適合患阻塞性腦積水,第三腦室有足夠空間的病人。利用內視鏡打通第三腦室和蛛網下空間後,腦水經自然通道吸收。如果第三腦室開窗手術腦積水不能夠清除,便要進行腦室腹腔引流手術。

要評估是否適合腦內視鏡第三腦室開窗手術,便要帶同磁力共振素描見醫生。 


問:我尋晚係張櫈到跌左落地,唔知會唔會跌親個腦,請問腦震盪有咩病徽架?係咪會唔記得野架?有冇得醫架?

答:其實腦震盪係指頭部外傷,使腦部受到撞擊,並暫時失去功能。輕微的腦震盪雖 沒有外傷,但腦部會短暫失去功能,如失去知覺、聽覺、嗅覺等。

腦震盪的人會有短暫失憶、頭痛、意識不清、視力模糊、耳鳴、噁心、無法集中精神等問題。這些 問題會於一段時間後自行痊癒。視乎情況而定,如嚴重的腦震盪,可能會影響中樞神經,可能需要接受手術治療。




參考資料: www.brain-spine.com.hk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神經外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8/20/2014

腦出血 - 腦部爆血管

 
 
腦出血,俗稱腦部爆血管,是最危險的中風。爆血管後,血液會流到附近的腦組織, 由於突然失去血液供應,腦細胞會因得不到氧氣而死亡,腦出血也會令大腦壓力增加,令大腦組織腫脹。 腦出血對病人身體的影響難以預計,關鍵在於腦袋哪個區域受損。腦出血對病人有多大損害,視乎病人腦袋哪一部份受影響,若腦出血影響到腦袋控制呼吸的部份, 病人有可能要利用呼吸器協助呼吸才能生存。若受影響的區域負責控制面部肌肉,病人就會出現面部肌肉癱瘓的問題。


腦出血病徵

硬膜下出血即腦外出血。即使腦出血的中風病人生還,也有可能會出現癱瘓、神志不清或語意不清等後遺症,而且有研究發現其中近四成人會在30天內死亡。


腦出血成因

病人腦出血,主要是因為血壓高或動脈壁太薄而導致爆血管。


預防腦出血

如果有效控制血壓,停止吸煙, 控制血脂和血糖,中風的機會便會大大減少。




參考資料: www.brain-spine.com.hk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神經外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8/14/2014

觸及脊椎神經即響警號 探測器開刀唔使怕


 



本港醫院每年進行多宗脊柱手術,此位置由於布滿神經線,手術稍有差池,也會令病人活動能力永久受損,對於神經線的位置,醫生一向只能「靠估」。去年本港引入新一代神經監察儀器,透過電流探測病人的脊髓脊椎神經,若手術儀器觸及神經線,監察儀器會發出「咇咇」聲,提醒醫生要小心,新儀器可將手術併發症風險減低至百分之一。

複雜的脊髓脊椎手術,例如移除脊髓內腫瘤及將螺絲植入脊椎骨等,手術位置附近滿布神經線,一向以來醫生需憑經驗判斷神經線所在。若於手術運用傳統神經監察儀器,操作比較複雜,需要一位專業技師用眼監察儀器螢幕,分析訊號變化,同時亦只能監察兩條神經線,故醫生一向較少採用。



弄傷神經可致手腳麻痹
 
本港去年引入新一代神經監察儀器,腦外科專科醫生藍明權解釋,該儀器操作簡單,特別適合手術室使用,儀式可同時監察病人多達八條神經線。當進行脊柱手術時,醫生將發出微電流的監測探針,放於手術位置附近,並於病人四肢插上連貫神經監察儀器的微細探針,若神經線被手術儀器觸及,訊號會反射到四肢,神經監察儀器會發出「咇咇」聲警報,儀器螢幕便可即時顯示受威脅的神經線位置,醫生可迅速將手術儀器移離,大大減低損害神經線的機會。

藍明權解釋神經線由脊髓伸延至全身每個部位,進行脊柱手術時,若手術儀器稍有差池會弄傷神經線,嚴重會引致病人手腳麻痹或無力。




至 今已有逾一百名本港病人使用過新一代神經監察儀器,仁安醫院及法國醫院等亦曾應用,監察儀器有效減低病人的併發症機會至百分之一。該監察儀器可應用在病人 傷口不會過大的手術中,插於病人四肢的微細探針,亦不粗過零點一毫米。藍明權表示,本港只有少數醫生常用上述儀器,故鼓勵更多醫生採用,因可提高脊柱手術的安全性及成功率。

 
藍明權腦外科專科醫生




參考資料:太陽日報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神經外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8/13/2014

微創腰椎內固定手術 (經神經孔腰椎融合手術)

需要永久內固定腰椎關節的情況:




  • 嚴重脊椎骨移位
  • 嚴重雙側椎間盤脫位
  • 復發性椎間盤脫位


經考慮不適合其他非固定或動態固定的方法,應該考慮使用微創腰椎內固定手術。

















手術後治療

  • 手術平均需要3小時。
  • 手術後下一天可如常走動。
  • 平均住院約三天。
  • 輕微傷口痛會維持兩星期至兩個月。期間可正常活動。


過往接受類似手術的病人中超過九成病人的坐骨神經痛和會明顯改善,
而活動能力能夠達到同年齡人仕的程度。




手術的風險和併發症

  • 常見短期不適: 傷口肌肉痛、傷口腫脹、輕微的腳痹痛。
  • 少於百份之三出現但比較嚴重的併發症: 傷口流血、細菌感染、神經線持續發炎、腦脊液滲漏、椎骨不能融合。這種情況下,一般祇需要休息和藥物治療,在某些情況下可能要進行手術治療。
  • 腰椎固定後,腰部受力點有可能會轉移至骶髂骨關節造成臀部痛。通常這種痛經過適應期便會消失。如果持續,可考慮關節注射或射頻治療。
  • 未有出現過,但無法完全排除的嚴重潛在風險: 長期背痛及植入儀器移位,雙腳無力,大小便失禁。





參考資料 : www.brain-spine.com.hk/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神經外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8/06/2014

坐骨神經痛的症狀 - (Sciatica)

坐骨神經是人體最長的神經線,從下腰一直延伸到腳掌。假如這束神經任何一處受損或受壓,都可引起坐骨神經痛。坐骨神經痛相當普遍,很多時只影響身體的一邊。





introduction of sciatica




坐骨神經痛的症狀


  1. 疼痛從臀部開始蔓延至大腿後面及小腿,並帶有麻痺感
  2. 如果情況嚴重,更會使下肢肌肉無力,影響病人行動
  3. 出現如電擊的針刺痛楚,突發或持續的劇痛
  4. 疼痛部位尤其是臀部、大腿及小腿一觸即痛
  5. 下半身就好像有一條橡筋被硬拉到腿部般
  6. 痛得難以入睡,影響日常的工作及活動
  7. 而當要坐下、咳嗽、打噴嚏、用力甚至笑的時候,痛楚還會加劇。




參考資料 : www.brain-spine.com.hk/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神經外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8/05/2014

腦膜炎 - 腦膜炎治療



成因
腦膜受到感染而發炎

發病年齡
主要是幼兒或小童,或其他易受感染之成年人,如有免疫系統疾病等


病徵


  • 頭痛
  • 頸痛或頸僵硬
  • 發燒
  • 眼睛對光線敏感
  • 皮膚出紅疹、斑點
  • 神智不清


治療
1.需立刻入院治理
2.診斷
  a)病狀如頸僵硬等
  b)抽脊液檢查
  c)電腦素描
3.藥物
  a)需接受靜脈注射高劑量抗生素




參考資料 : www.brain-spine.com.hk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神經外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7/30/2014

趕走失眠 - 失眠治療





1.到醫院掛精神科或神經內科了解病因。
2.補充維生素B、Niacin 、鈣、鎂等。
3.解除壓力,運動、打坐、深呼吸是很好的舒壓方法。
4.避免服用含咖啡因的飲料。
5.避免晚間運動。
6.改變環境,如臥室、床鋪、光線、聲音、環境氣氛等。
7.排除身體疾病,如發燒、疼痛、搔癢、焦慮、憂郁等。
8.控制精神疾病,80%的失眠和精神疾病有關。
9.避免可能造成失眠的藥物或飲料,如提神藥物或咖啡、茶等飲料。
10.控制酒精的使用量,少量酒精可能幫助睡眠,經常喝則容易導致睡眠周期不規律,停喝後反而睡不著。



使用安眠與鎮靜劑的副作用
∎精神及生理依賴性及藥物成癮性。
∎白天精神萎糜、隔天藥效殘留作用相關後遺症。
∎經常服用容易引起抗藥性或劑量必須不斷加重。
∎長期使用會造成腦神經傷害或神經衰弱。
∎行為異常。
∎藥物的副作用包括:視力模糊、低血壓、精神紊亂、記憶力衰退、語言不清、震顫、倦怠、尿失禁、便秘、健忘等。





參考資料 : www.brain-spine.com.hk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神經外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7/29/2014

神經膠質瘤



愛德華甘乃迪所患的神經膠質瘤(Glioma),源自膠細胞,膠細胞是腦組織中的支持性組織。較常見的嚴重神經膠質瘤,包括星狀細胞瘤 (Anaplastic Astrocytoma)及多型性神經膠母細胞瘤(Glioblastoma Multiforme)。美國   神經科醫生泰勒(Lynne Taylor)稱,前者生長速度較慢,病人有機會存活約3年,但後者的病人通常只剩9至12個月命。



左頂葉生瘤 恐影響說話記憶

 香港仁安醫院腦(神經)外科專科醫生藍明權向本報表示,本港每年約有70人被診斷出患有神經膠質瘤,它在腦癌中算是常見。藍醫生稱,這種腫瘤並沒有 預防方法,因一般身體檢查都不會進行腦掃描,故腦腫瘤通常都難以察覺。若能在早期發現,醫生可根據腫瘤於病人腦內生長的位置進行切除,並以電療及化療醫 治;但若腫瘤末期始發現(四期),癌細胞通常都已擴散到腦內其他部分,病人一般都只會剩半年命,每100病人中,只有5個四期腦癌的病人可醫得好。藍醫生 指,愛德華甘乃迪的腦腫瘤生於左頂葉,那是大腦的語言區,恐會影響患者的判斷力、記憶力及說話能力。

 藍明權 神經外科專科醫生





參考資料 : www.brain-spine.com.hk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神經外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7/24/2014

腦部受創 Brain Injury

嚴重的腦部受創引至死亡和傷殘的機會非常高,所以必需及早就醫。




腦部受創病徵

腦部受創會引至短暫或永久神經失常,嚴重的會引發頭顱內或腦內出血。

 
腦部受創成因
意外是腦部受創最大的原因,例如不小心跌到,交通意外,受襲等。

 
預防腦部受創
小心避免意外,踏單車用頭盔,留意老人家行路的安全,都是有效減少腦部創傷的方法。

 
治療腦部受創治療
腦部受創積聚的瘀血是否需要手術清除,要視乎瘀血面積、積聚的位置及積聚的時間等多種因素考慮,若瘀血影響腦部神經運作,則多數會進行手術清除瘀血,若瘀 血沒有壓著神經系統,則不會進行手術,讓瘀血慢慢地吸收,一般需要兩、三周以上時間吸收瘀血,但若發現血塊有增大情況,則有需要及早進行手術。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神經外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7/17/2014

腦科疾病病者易服藥過量

 

服食過量防止抽筋藥物,病人輕則身體疲累,神志迷糊,嚴重者更會抑制呼吸,陷入昏迷,甚至死亡。腦外科專科醫生指出,因腦科疾病而神志不清的病人,即使服過量藥物導致不適,亦不懂得向醫護人員反映,令到事件遲遲未被揭發,對病人造成更深的傷害。
腦外科專科醫生藍明權指出,「苯巴比妥」是防止抽筋藥物,患有癲癇症、或因腦瘤、腦部血管異常、腦創傷、中風等腦部疾病,而導致間歇性抽筋的病人,均需要長期服用防止抽筋藥物。兒童一般每次服用劑量為三十毫克;成人每次服用二百毫克已屬高劑量。

藍明權解釋,由於不知道病人原本需要服用的劑量是多少,因此難以判斷她超標服用了多少劑量藥物。不過就一般情況而言,劑量愈高,副作用便愈大。由於「苯巴比妥」有鎮靜作用,若果病人被過分鎮靜,會出現疲累、神志不清、呼吸困難等副作用,最嚴重會抑制呼吸,甚至引致死亡。

 

 

資料來源: orientaldaily.on.cc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神經外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