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8/2014

天氣急凍血壓急升特別多中風 - 寒冷天多中風, 中風先兆



天氣忽冷忽熱,有腦科專家警告,氣溫由暖急劇轉冷,慢性病患者難以適應,血壓容易飆高,每年十一月及一至二月,均是中風高峰期。中風除了半身乏力及口齒不 清等典型徵狀外,頸痛及視力短暫模糊亦是危險徵兆。曾有四十歲男教師突然頸痛及半身麻痹,入院檢驗方知頸動脈及腦血管栓塞,至今中風一個多月,仍未回復左 手功能,需緊密康復治療才有望重拾教鞭。

仁安醫院神經外科專科醫生藍明權指全港每年有二萬六千多人中風,每年十一月天氣轉冷及一至二月氣溫驟降,是中風高危期,「天氣由暖變凍,血壓會突飆高,特別多中風爆血管個案。」



頸痛危險徵兆
頸痛也是中風徵狀,該院腦神經內科專科醫生梁浩雲指一名四十歲男教師月前突頸痛,及後左邊身麻痹及口齒不清,入院檢查揭右腦缺血性中風,右側頸動脈血塊阻 塞,持續半年服抗凝血藥及做物理治療。左腳雖已活動正常可走路,左手活動能力較差,無力拿水杯,也暫不能打字,預料有一半機會完全康復。患者沒有定期身體 檢查,中風後才發現有高血壓、高膽固醇及糖尿病,這均是中風高危因素,梁建議中年人士應定期做心腦血管及頸動脈檢查。此外,該院心髒中心總監李少隆指,心 房顫動病人有百分之七至一成機會並發中風。

五十歲陳先生健康一直良好,但近半年持續心跳不規則,至出現右邊身乏力才求診,入院後檢驗方發現左腦輕微血管栓塞。原來他病發前三個月其視力已短暫模糊,突然眼前一黑,一分鐘才回復正常。

藍明權 神經外科醫生






參考資料 : www.brain-spine.com.hk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神經外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12/17/2014

顎骨矯形致中風罕見

顎 骨矯形手術後出現腦中風,腦科醫生及牙科醫生均指,情況較為罕見。神經外科專科醫生藍明權表示,若腦中風因頸動脈撕裂引起,涉及的應為內頸動脈,該主動脈 由頸部經牙骨後面直上腦部,負責供血給腦部,由於下顎牙骹骨較接近該動脈,若手術期間拉扯到均可能傷及頸動脈。不過,口腔頜面外科醫生則認為,病人在術後 第六日才出現中風,認為由她本身身體問題引起機會較大。




 

大力按頸可撕裂動脈

藍明權表示,下顎牙骹骨接近內頸動脈,若在牙科手術中,曾將牙骹骨切割,或將牙骹骨「拉上拉落」,均有拉扯及傷到頸動脈風險,會形成血塊,衝上腦部出現中 風。他指大力按摩頸部、交通意外「chok親」或部份頸椎手術,均有機會出現頸動脈撕裂,引致腦中風。
不願具名的資深口腔頜面外科專牙醫則指,顎骨矯形手術為常見處理「倒及牙」的方法,一般風險為傷口腫痛、流血、傷及牙床神經線等,但較少機會出現中風。

他表示,做「倒及牙」顎骨矯形手術,會將下顎如威化餅般中間切開,形成兩層牙骨再移動合適位置固定,下顎骨後會有不同血管,但直接弄傷頸脈動機會極低。


藍明權 神經外科醫生






參考資料:  http://hk.apple.nextmedia.com/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神經外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12/09/2014

Why do I need surgery ? (2)




Preparing for surgery
You may be told to see your general practitioner before surgery to check your overall health. Tell your doctor what medications you are taking, and ask if you should stop taking any medications before surgery. 
 
o make your recovery easier, prepare your home for life after surgery. Place important things within easy reach. Remove safety hazards that might cause you to lose your balance. Arrange for someone to help you at home and around the house after surgery. You will most likely be told not to eat or drink the night before the surgery. Be sure you read and understand this entire booklet. Your surgeon is required to let you know of the potential risks, as well as benefits, of this surgery.



After surgery
Ask your surgeon about your specific recovery plan following surgery. It is important to follow your doctor’s instructions carefully to recover from surgery as quickly as possible and increase your chances of a successful outcome.
 
After surgery your surgeon may refer you to physical therapist who will teach you exercises to improve your strength and increase your mobility. The goal of physical therapy is to help you become active as soon as possible, using safe body movements that protect your neck.
Recovering from pain and surgery is an ongoing process. How fast you recover depends on your commitment to working closely with your physical therapist, and moving and exercising correctly, as recommended by your surgeon.
 
 
 
 
 
 
Reference: www.brain-spine.com.hk/
It is not intended as medical advice to any specific person. If you have any need for personal advice or have any questions regarding your health, please consult your orthopedic doctors for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12/08/2014

Why do I need surgery ? (1)




As discs lose their water content because of disease or age, they lose their height and bring the vertebrae closer together. The consequence is a weakening of the shock absorption properties of the disc and a narrowing of the openings for the nerves in the sides of the spine. Additionally, a loss of disc height may cause the formation of bone spurs, which can push against your spinal cord and/or nerves.

When a disc ruptures in the cervical spine, it puts pressure on one or more nerve roots (called nerve root compression) or on the spinal cord, causing pain and other symptoms in the neck and arms. Living with this pain or weakness and tingling in the arms can be disabling.


Disc degeneration
With the advice of your doctor, you may have tried other treatments for some time now which did not relieve your pain or dysfunction. Or perhaps your doctor has determined that irreparable damage would result without surgery. Your doctor has recommended that you consider the PRESTIGE® LP Cervical Disc Prosthesis, which provides for motion following surgery, instead of the more common fusion procedure.


What is involved in a PRESTIGE® LP Cervical Disc System procedure?
This surgery involves the use of a new medical device, which is designed to replace the disc which sits between the vertebrae in your neck. Your disc, which is damaged or diseased, is surgically removed through an incision made in the front of the neck.

In its place, your surgeon will prepare a space and insert a PRESTIGE® LP Cervical Disc Prosthesis. The device utilizes a ball and socket design which is designed to allow for motion to be preserved.




Reference: www.brain-spine.com.hk/

It is not intended as medical advice to any specific person. If you have any need for personal advice or have any questions regarding your health, please consult your orthopedic doctors for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12/03/2014

抗憂鬱症藥物使用原則




憂鬱症是可以治療的,然而,多數憂鬱症患者對於漫長的療程太早喪失信心,以致於藥物治療時間不足,無法達到令人滿意的效果。一般而言,要經過約四個星期的時間,患者才會發現負面情緒明顯好轉;要讓藥物治療完全解除憂鬱症則需要更久的時間。  




藥物的使用原則
1.      選擇副作用較少,病人可以忍受的藥物;無法哪一種藥物,,療效差異不大。
2.      除非有特殊原因,否則應儘量使用單一種的抗憂鬱劑。
3.      盡量使用每日服用一次的藥物,增加病人服藥遵從性與慣性。
4.      可優先使用病人或家屬服用過且有效的抗憂鬱劑。
5.      對於激躁不安的憂鬱症患者,TCAtrazodone有鎮靜作用;反應遲滯的憂鬱症患者,可以使用較具活力的藥物,如fluoxetineMAOI
6.      憂鬱症患者若有精神病症狀,可以合併低劑量的抗精神病藥物。




參考資料: www.brain-spine.com.hk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神經外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12/02/2014

12歲童作嘔暈倒須鑽腦放水

一名12歲熱愛運動的男童,昨凌晨於太古城家中,突感頭部劇痛及作嘔不適,未幾更不支暈倒,其父母立即將他送院搶救;醫生估計男童小腦出血,立即替他進行腦部手術,男童移送深切治療部留醫仍未渡過危險期,命懸一線。




父﹕身體健康 甚少看醫生

懷 疑腦出血男童林俊希,與父母及兄長同住太古城春櫻閣。林童剛畢業於中國婦女會丘佐榮小學,成績名列前茅,曾在繪畫比賽中得獎,作品更是以奧運馬術為題,下 月升上心儀的英文中學。林父稱,俊希喜歡運動,身體健康,甚少看醫生,為南華會泳隊隊員,暑假常帶他遠足及游水。由於兒子無外遊及跌倒紀錄,家人不知為何 會得大病。


昨日凌晨5時 許,俊希於睡夢中突感頭部痛楚及作嘔,同房兄長發現拍門通知父母,父母陪林童到廁所嘔吐,未幾林童已暈倒地上毫無反應,其父立即報警將俊希送院。醫生搶救 後,懷疑俊希小腦出血,立即施手術在其腦部鑽洞口放水,以減低腦壓,林童留醫深切治療部。其父母擔心不已,一直留守醫院照料。

腦外科專科醫生藍明權表示,若出現突發性頭痛及嘔吐徵狀,懷疑是出血及急性膜炎兩個原因。出血屬原發性,病者或有先天性血管畸形,血管較薄,一旦膨脹便容易破裂,可於12分鐘內出血,病者平日健康正常,並無任何象。急性腦膜炎則是病菌入腦所致,病者會出現頭痛及嘔吐徵狀,病徵持續時間約數小時。


藍明權指出,病者於腦出血時,腦部會脹起,令頭顱骨壓力增加,醫生會施藥或在內鑽洞放水,以減低腦壓,情嚴重才會使用鑽洞方式。


腦外科專科醫生藍明權提醒家長,若發現子女經常頭痛、頭脹及疲累,可能屬初步現象,應到醫院檢查。







參考資料: www.mingpaohealth.com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神經外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11/26/2014

常玩智能手機 小心「數碼癡呆症」 [下]

 
 
 
 
少年最堪憂

不同於癡呆症常發生在老年人群體,「數碼癡呆症」呈現低齡化的特征。當下,患有記憶障礙的青少年明顯增加,有中學生記不住家門門禁密碼,要查看手機才能進門。而由於青少年群體的特殊性,所受危害也遠遠超過成年人。

1999年出生的小冉,在北京工藝美院附中上初二,卻早在小學三年級就開始使用智能手機。從最初的諾基亞到現在的iphone5,隨着智能手機功能的日趨增多、設計的愈發時尚,她也慢慢對它產生了依賴,無論是在課堂間隙,還是乘坐公交,都抓緊一切時間玩手機。
  
「手機非常的方便,可以幫我做很多事情」小冉說,「比如,老師寫在黑闆上的作業,我直接用手機照下來,或者把老師講的錄下來,節省了抄寫的時間,又能保證筆記的完整。」


但是小冉的媽媽卻對記者表達了她的擔憂:「孩子不僅在學習上比以前吃力很多,而且在生活中也變得丟三落四、馬馬虎虎。很多時候,跟她講了多少次的東西,她說着『知道了』,結果一轉身就忘。」


其實,類似問題並不僅僅發生在小冉身上,據2013年的數據顯示,在10至19歲青少年中,18.4%的用戶每天使用智能手機 超過7小時,與往年相比上升了7個百分點,從中可以明顯地看出,「數碼癡呆症」在青少年中並不少見。

對此,北京大學人民醫院放射科醫生金鋒強調:「青少年時期恰恰是腦部發育的重要階段,如果在這個時期過度使用智能手機等數碼產品,將嚴重影響他們腦部的發育,不利於他們的健康成長,家長和學校要對此負起責任、加強關注。」

事實上,關於「數碼癡呆症」的長期影響,相關的醫學研究仍處於起步階段,還存在很多未知因素。同時,金鋒表示,在科技影響呈現全方位特征的當代,徹底遠離科技並不現實。所以,適度使用的原則是避免出現嚴重後果的關鍵。(鮑貞燁 劉大銘 程睿潔)




防治「數碼癡呆症」

1:  嚴格區分工作和生活,工作之外盡量少用數碼產品,
     適當休息,與人交流,享受大自然。
2:  努力記憶重要的電話號碼、人名以及與日常生活相關的內容。
3:  培養盡量手寫、親自計算等習慣。

4:  適當服用維生素B,尤其是B6、B9、B12,能有效減少腦細胞死亡量。





參考資料: 大公報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神經外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11/25/2014

常玩智能手機 小心「數碼癡呆症」 [上]


人的左右腦各有側重,左腦主要負責語言、推理和邏輯,而右腦則以處理想象力、注意力和情感為主。過多使用智能手機,則會破壞腦部發展的平衡,出現左腦使用過度,而右腦利用率太低的情況。

親,你有智能手機嗎?你是個「手機控」嗎?如果兩個問題的回答都是「Yes」,那你可就要小心「數碼癡呆症」的侵入了。

近日,某市的一項抽樣調查顯示,有超過60%的年輕人由於常玩智能手機出現記憶力下降、愛忘事、丟三落四等情況。一時間,「數碼癡呆症」成為網絡熱詞,網友紛紛跟帖轉載,反思自己的智能手機使用太過頻繁。





危機已重重

所謂「數碼癡呆症」,是指由於使用智能手機而造成注意力、記憶力下降等類似於早期癡呆症的跡象,如常常忘記一些電話號碼、熟人親友的人名等等。這個新名詞最早於2004年出現在韓國,隨後在世界各地都引起關注。

目前在我國,智能手機已成為一種潮流,甚至跨入「必需品」的行列。截至2012年12月底,中國智能手機用戶數達到3.8億人。2013年3 月,根據市場研究公司尼爾森發布的《2013移動消費者報告》顯示,中國智能手機普及率達66%,已經超越美國和英國排在第二位,而且隻比位列第一的韓國 低1個百分點。

智能手機成為人們娛樂、社交和獲取資訊的主要途徑,很多人機不離手,被稱為「低頭族」。「『低頭族』過度使用數碼產品,會損害大腦將信息轉為長期記憶的功能。」韓國心理學家金大真在接受英國《每日電訊報》采訪時指出。




病症之由來

那麼依賴智能手機 為什麼會可能引發「數碼癡呆症」呢?有關專家表示,首先是由於左右腦的不平衡使用,其次是因為人腦記憶的部分環節和運轉效率受到損害。

神經外科教授金榮輔解釋,人的左右腦各有側重,左腦主要負責語言、推理和邏輯,而右腦則以處理想象力、注意力和情感為主。

「過多使用智能手機,則會破壞腦部發展的平衡,出現左腦使用過度,而右腦利用率太低的情況。這不僅會削弱記憶力和集中力的廣度,最終造成情感自控能力下降 以及認知損害,而且可能導緻右腦退化,其中有1/4的可能性會演變為早老性癡呆症。」韓國腦部平衡中心醫師邊基源說。腦部平衡中心是近年來快速 在韓國興起的行業,專門幫助由於過度使用計算機、手機而產生認知問題的患者。


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心理精神科主任袁勇貴則從人腦記憶過程的角度對此作了補充:「人對於事物的記憶包括攝取、儲存和提取三步驟,如果長時間依賴智能手機等電子產品,將改變腦功能,對於『攝取』這一階段造成影響,從而影響後兩個環節。」


至於記憶的效率問題,大中南醫院神經內科副教授肖勁鬆表示,智能手機由於信息搜索的便捷性容易讓人變得懶於思考、學習,長此以往,負責記憶的大 腦區域就會變得越來越懶,記憶力得不到充分鍛煉和激活,自然會下降,嚴重者可能連自己的電話號碼都記不住,出現「數碼癡呆症」。      




參考資料: 大公報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神經外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11/24/2014

頸椎關節移位影響呼吸




 頸椎關節移位成因可分為先天性與後天性,事件中的男童十多歲經已確診患病,故多屬先天性,與意外創傷、不良姿勢等後天因素無關。腦外科醫生藍明權表示,先 天性頸椎關節移位是指頸骨發育有問題,導致關節不穩定或容易移位,令頸椎之間出現虛位。他指,有關情況一般常見於頸椎第一、二節,若不早治理,有機會壓著 神經線影響手腳活動,甚至呼吸有困難。


誤傷神經線可致命
輕微的頸椎移位可用物理治療強化肌肉,從而填補「虛位」,達到固定關節的效果;嚴重則需要進 行頸椎內固定手術。藍明權解釋,醫生會在患者體內切割小塊骨頭作填補虛位,之後再用螺絲「鎖死」骨頭。他指,手術風險視乎頸椎位置,頸椎第三節以上,手術 風險愈高,若手術稍有不慎,誤傷神經線,可能會令患者出現呼吸困難致死,死亡風險約百分之五至一成。

 
藍明權補充,患者有肺炎、氣管腫脹,手術後亦可能有呼吸困難,未必與手術有關;一般在手術後兩、三日,並無出現任何並發症,則顯示手術成功。






資料來源:  www.brain-spine.com.hk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神經外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11/11/2014

婦食3大閘蟹 須長服膽固醇藥

大閘蟹季節碰上中秋國慶長假,肥蟹與蟹宴熱銷,但應適可而止。有中年女士一次過吃兩、三只大閘蟹,致膽固醇指數突飈高,結果美味過後要付出代價,需長期服食降膽固醇藥物,也有人貪吃大閘蟹而致中風。

有醫生指,長期進食高膽固醇食品可致慢性血管疾病,秋涼轉季更可增中風風險。


今年豐收 節後價回落1成
今年江蘇太湖和陽澄湖大閘蟹大豐收,「老三陽」董事長祁廣楠指,今年大閘蟹價格,細蟹和大蟹分別最多便宜兩成和一成,五両半至7両的中大蟹,每斤約400元。
臨近中秋,內地因送禮而搶貴價格,但中秋過後價格將回落一成,他預計今年整體銷情將較去年增兩成。

另外,有海鮮酒家已推出大閘蟹宴,每位除了蟹粉菜式,還包食「兩王一後」3只大閘蟹,負責人指近日訂位相當爆滿。

雖然美食當前,卻要小心身體。心髒科專科醫生李麗芬表示,近年一名40多歲女士,本身有家族性膽固醇過高和心髒病問題,她卻忍不住貪吃大閘蟹,還一次過吃了兩至三只大蟹,致膽固醇指數突然飈升。


連吃6天 中年人急性中風
李麗芬指,該女病人本身也有高血壓、膽固醇指數已達6(正常應為5.2),本來不用服藥治療,可靠飲食控制,但吃完蟹後指數急升至7,結果往後都要長期吃降膽固醇的藥物控制。
「除非做到指數降到正常人一樣,但好難,加上她又有家族史,所以多數要長期食藥。」李麗芬說。

另外,有中年人到訪蘇州,連吃6日大閘蟹而出現急性中風,要急送回港求醫。
食過量致慢性血管病

腦神經專科醫生藍明權指,中風個案多發生在天氣轉變時,尤其由熱轉冷為病發高危期,因氣溫轉變致血壓驟升和血管收窄,加上不少人會在這時期進食補品,因多是膽固醇過高的食物,亦易引致慢性中風。

藍明權續表示:「食物很少致急性中風,多是慢慢累積引致。」
根據世衞建議,一般成年人每天攝取膽固醇的上限為300毫克,一只重約6両的大閘蟹,可食用的約100克蟹肉和蟹膏,膽固醇含量達267克,接近每日可攝取上限,故健康人士每次只宜吃一至兩只,而長期病患者包括心髒病患者及患有高膽固醇人士更不宜進食。


心髒病高膽固醇者 忌進食
香港營養學會會長丁浩恩建議,健康人士每天只可吃一至兩只大閘蟹,有血管疾病的長期病患者進食就不要吃膏,但蟹肉也含豐富脂肪和蛋白質,加上節日多聚餐,提醒每餐都不要進食過量,「不要常說只是一餐半餐,一個星期加上來便會好多餐!」




資料來源:  http://www.hket.com/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神經外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