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6/2016

常見腦部問題


問:我兒子今年2歲,有腦積水問題,需要做腦積水分流手術。請問是否有方法可以不用埋管?
答:腦室腹腔引流手術是常用的治療腦積水方法。但有少數病人,引流管出現細菌感染或阻塞而需再接受手術。

另一種手術是腦內視鏡第三腦室開窗手術,此方法不用放置引流管。此方法只適合患阻塞性腦積水,第三腦室有足夠空間的病人。利用內視鏡打通第三腦室和蛛網下空間後,腦水經自然通道吸收。如果第三腦室開窗手術腦積水不能夠清除,便要進行腦室腹腔引流手術。

要評估是否適合腦內視鏡第三腦室開窗手術,便要帶同磁力共振素描見醫生。

問:我尋晚係張櫈到跌左落地,唔知會唔會跌親個腦,請問腦震盪有咩病徽架?係咪會唔記得野架?有冇得醫架?
答:其實腦震盪係指頭部外傷,使腦部受到撞擊,並暫時失去功能。輕微的腦震盪雖 沒有外傷,但腦部會短暫失去功能,如失去知覺、聽覺、嗅覺等。
腦震盪的人會有短暫失憶、頭痛、意識不清、視力模糊、耳鳴、噁心、無法集中精神等問題。這些 問題會於一段時間後自行痊癒。視乎情況而定,如嚴重的腦震盪,可能會影響中樞神經,可能需要接受手術治療。



參考資料: www.brain-spine.com.hk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神經外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9/21/2016

腦血管病普查揪出計時炸彈 (下)

 全方位心、腦血管病評估
 
預防中風,首要是加強對腦血管病的關注。專家建議除了高危人士外,年過四十1的健康人士也應及早接受跨專科的心臟及腦血管病普查。一旦發現心血管或腦血管問題,亦可透過藥物或手術治療有效預防中風,大大減低病發引起的殘障危機及生命危險!
 
 
建議檢查項目:
 
  • 心電圖檢查:測試有否心律不正,讓患者可及早透過服用抗凝血藥物,預防中風
  • 心臟超聲波:評估心臟結構、功能及心室大小,以了解心臟收縮功能及瓣膜是否正常。
  • 頸血管超聲波:透過影像偵測頸血管是否收窄或阻塞,有助評估中風的風險。
  • 腦血管超聲波:檢查腦部血管有否收窄或阻塞,有助評估中風的風險。
  • 腦血管磁力共振(MRA)能顯示腦血管瘤、腦部動靜脈畸形和腦血管狹窄等有機會導致嚴重中風的潛在腦血管病,以減少腦出血的風險。
藍明權醫生提醒,腦動脈瘤破裂後如不及早醫治,即日再爆的機會是3%,一星期內會增至10%,而半年內再爆發中風的風險更高達60%
電腦掃描血管造影,能清楚顯示腦血管的異常情況。


「談笑用兵」口訣  急救中風
 
中風不單只會致命,更會引發連串後遺症,嚴重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所以市民除了要時刻留意中風警號外,還要緊記香港中風學會的「談笑用兵」口訣。
 
  • 談:說話時突然舌頭打結、語音不清晰及語無倫次時,就要注意。
  • 笑:笑時「依起棚牙」,若兩邊面頰不對稱,亦是另一種先兆。
  • 用:用手用腳時有障礙。
  • 兵:若出現上述疑似中風徵狀,應馬上「請救兵」,打999送院救治,以減低中風造成的死亡和傷殘風險。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

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應向神經外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9/20/2016

腦血管病普查揪出計時炸彈 (上)


 
 
 
 
 
 
 
 
 
 
 
 
 
 
 
 
 
 
 
氣溫驟降屬發病高峰期
對高危病人來說,劇烈運動或情緒受刺激,都會誘發風。但原來冬天亦是中風的病發高峰期,仁安醫院神經外科專科藍明權醫生指出,氣溫驟降會導致血管收縮及血壓突然颯升,增加俗稱「爆血管」的出血性中風機會!「除了已知的高危因素外,約1530%的中風個案是跟腦出血有關。例如腦血管瘤、腦部動靜脈畸形和腦血管狹窄等腦內隱疾,就猶如腦內的「計時炸彈」,或會在無預兆的情況下爆發。」藍醫生直言,腦動脈瘤破裂的病人,有三分一未送到醫院已經死亡,三分一會有永久傷殘!
 


 
普查計劃  揪出計時炸彈
而 四十六歲的黃先生,可算是小數的幸運兒:「發病當日,我突然覺得頭痛欲裂,同時有頭暈、噁心及昏睡徵狀,需即時入院。」檢查後發現不僅頭顱內蛛網膜下出 血,腦部前交通動脈更有一個四毫米闊的動脈瘤,「醫生話動脈瘤很大機會再爆,導致第三次中風,建議我立即進行手術結紮。」成功拆彈的黃先生臭說手術後不到 一個月已完全康復,可回復正常工作!
  

藍醫生表示,平均每 一百人就有一至兩個患上的腦動脈瘤,確切成因未明,但估計與高血壓及吸煙有關。「其實中風並非無可避,只要透過全面的心臟及腦血管病普查,包括心電圖檢 查、心臟、頸血管及腦血管超聲波、腦部及腦血管磁力共振檢查等,有助及早偵測出潛在風險,防患未然!」研究發現,心臟問題與中風息息相關,因此心電圖檢查 在中風普查中,擔當一個重要角色。

 ........ 續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 

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應向神經外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9/13/2016

軸向腰椎椎間融合手術的好處

 

相對開放式脊椎融合手術,
軸向腰椎椎間融合手術有其獨特的好處


開放式脊椎融合手術

腰椎椎間前路融合術ALIF (An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ALIF)

ALIF 是開放式手術,已用於椎間盤融合術多年。手術時,神經外科醫生會先從患者腹部正前方進入腰5骶1椎間盤,清除椎間盤,換上骨骼的代替物料。手術的好處是無 需在背部肌肉開刀以接近椎近椎間盤,減少背痛。但椎間盤正前方是大血管、腸臟及副交感神經線。手術中需撥開血管和腸臟才能進行手術,所以風險較大,若患者 以前曾進行腹部手術,風險會更高。

腰椎椎間後路融合術PLIF (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PLIF)

腰椎椎間後路融合術是傳統開放式手術。手術的好處是無需撥開血管和腸臟以清除椎間盤。但手術需切除遮蓋神經線的骨骼和暴露神經線,撥開神經線才能清除椎間盤,有機會影響神經線功能和引至神經線發炎。由於手術時背部肌肉受拉扯,有機會導致痛楚及形成疤痕。

經神經孔椎體間融合術 (Transfor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TLIF)

這手術可用微創方法進行,神經外科醫生會先從患者背部近脊椎的左或右開一個小孔,以便切除脊骨小關節及經神經孔進入椎間盤的位置。手術的好處是無需撥開血 管和腸臟以清除椎間盤。但手術需切除骨骼和暴露神經線,才能清除椎間盤,亦必需放置椎弓根鏍絲固定,有機會影響神經線功能,和引至神經線發炎。


軸向腰椎椎間融合手術是眾多微創手術的一種,手術目的包括:


  • 減少出血
  • 無需接觸或暴露神經線
    • 減少術後肌肉、關節和神經線發炎痛楚
    • 改善康復效果
    • 盡量減少住院時間
    • 盡量減少使用止痛藥


研發軸向腰椎椎間融合手術的目標是透過脊椎骶椎前的空隙進行手術,從而能盡量避免破壞重要神經線、血管及肌肉,所有手術均有風險,例如刺傷腸臟、傷口發炎及血腫。接受任何手術前請先向醫生了解詳細資料。


所有開放式或微創手術都有一定風險,包括痛楚、疤痕、出血、麻醉引致的風險、跟進手術、感染,以及身體組織,例如神經線、器官及血管受損。手術前醫生會先與你討論手術的風險及與你一同選擇合適的治療。



參考資料: www.brain-spine.com.hk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神經外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9/12/2016

射頻治療慢性神經痛 - 慢性神經痛症,長期痛症

 

慢性神經痛症, 又稱頑固或長期痛症, 凡身體上任何部位疼痛或痹痛持續三個月或以上皆屬頑痛患者。與急性疼痛不同,慢性疼痛是一種疾病,所以要治療的是疼痛本身。香港每十人中便有一人(約七十 萬人)為頑痛患者,中大香港健康情緒中心於2005年發表研究報告,五成港人在過去一年至少患有一種頑固痛症。


射頻治療慢性神經痛原理

射頻(Radiofrequency)已在全球廣泛應用於慢性痛症的治療,醫生利用特殊的電極針將射頻能量傳送到需要治療的神經。此射頻儀器能在細小的範 圍產生可準確調控的熱力/溫度。如果把此射頻投放於於神經線或節等部位,便能消除神經傳送痛楚信號的能力,從而達到治療慢性痛症的目的。這步驟亦可稱作「 射頻神經阻隔治療」(Radiofrequency neurolysis)。


射頻手術是一種微創介入治療手術

手術由專業醫生進行,整個手術一般在局部麻醉下施行。醫生在X光透視的指引下將射頻電極針置放於目標神經。目標通常是接近痛楚源頭,但不影響手腳活動和感 覺的細小神經線。醫生會經射頻針利用微量電波測試神經線位置,確定位置正確又沒有影響手術活動和感覺後,才釋放射頻能量。通常5分鐘內即可完成神經阻隔的 目標,疼痛信號被阻斷,患者通常立即感覺痛症得到舒緩。 


射頻治療慢性痛症

大多數局部慢性痛症,如果能找出痛楚源頭,而源頭又不容易清除,都可以考慮用射頻手術來治療,您的醫生可以決定您是否適合射頻手術。通常醫生可使用注射局 部麻醉藥的方法(又稱藥物神經阻隔diagnostic nerve block)的方式來決定您是否適合射頻手術及判斷落針位置。 





參考資料 : www.brain-spine.com.hk/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神經外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9/08/2016

脊髓神經刺激療法(下)








術後護理

手術後的三至六週內應避免彎腰、動身體、牽拉或提舉重物。隨後可逐漸增加活動量和恢復正常生活。

病人必須定期覆診以確保系統操作正常。醫生會根據病情調節刺激度數,以達最佳效果。





日常生活的調節




  • 由於強大的電磁波會影響刺激系統的操作,病人應避免使用或接近大型電動機械,如發電設備、雷達基地、高壓電線、高電壓變電所、高輸出的發射塔天線、大型立體揚聲器等等。大多數家用電器是不會影響刺激器的運作。

  • 病人應避免觸摸漏電的電器。

  • 機場保安系統和商店防盜門或會影響刺激器的開關,病人可出示『病人識別卡』以獲得豁免通過。

  • 進行醫療檢查或診治前,(例如磁力共振掃描(MRI)、放射治療、碎石術、心臟除顫、交疊波電療(IFT)、外科手術等等),應預先告知醫務人員已裝有脊髓神經刺激器,以商議適當的治療方法。

  • 病人切記不可接受透熱療法(Shortwave, Microwave, Therapeutic Ultrasound Diathermy)。


藍明權 神經外科醫生






資料來源: www.union.org/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神經外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9/07/2016

脊髓神經刺激療法 (上)

 
 
 
 
脊髓神經刺激療法 (Spinal Cord Stimulation) 是治療長期慢性疼痛病症的有效方法。這療法是以外科手術,在脊髓植入電極來傳送電刺激,用以刺激神經系統,阻礙痛楚訊號從患處傳送至腦部,減輕疼痛感覺,從而提高患者的活動能力及生活品質。

何謂長期慢性疼痛?


長期慢性疼痛是指持續六個月或以上、藥物治療未能舒緩的痛楚。患處包括身體驅幹,四肢或腰背。這種痛楚可源自未治癒或已治療的創傷,如神經損傷疼痛、脊椎或脊髓創傷所引致的腰背痛,複合局部性疼痛症候群 (CRPS)、截肢後幻痛、腰背部手術後疼痛等。

合適的病人
1. 患有長期慢性疼痛病症
2. 已嘗試藥物或其他的治療方法而效果不理想
3. 經醫生臨床診斷為適合採用此療法

脊髓神經刺激療法系統


脊髓神經刺激療法系統是一個完全植入於體內的系統,另配置一個病人體外調控儀器。

1. 植入體內部分:
①電極
②刺激器
③連接刺激器與電極的延伸導線

2. 體外調控部分:
包括病人程控器和醫用程控器,用於手術後控制已植入體內的裝置。

手術過程

刺激測試:

1. 醫生會在病人背部作局部麻醉,然後,在背部適當位置做一個入口,並把電極的一端插入硬膜外以傳送微電流至脊髓,進行刺激測試。此時,醫生會詢問病人患處的感覺,並重覆測試,以準確判斷此手術是否適合。

2. 若效果滿意,醫生會把電極的另一端接上暫時性延伸導線,並縫合傷口,延伸導線外露的一端會連接到一個體外測試刺激器,用以進行3至7天的刺激測試。

3. 如果病人的疼痛在測試期間能得到改善,病人便可考慮進行永久性植入手術。

外科永久性植入:

1. 醫生會為病人作全身麻醉,然後除去暫時性延伸導線,並把永久延伸導線和刺激器植入體內:。

2. 醫生會把體內的整個系統接合,並縫合手術切口。

手術後

1. 手術後的3至6周內,病人應避免彎腰、扭動身體、牽拉或提舉重物。隨後,可逐漸增加活動量和恢復正常生活。

2. 出院前,病人會獲發一張『病人識別卡』和一個病人程控器。『病人識別卡』用以證明體內已植入刺激器,病人須隨身攜帶,以作識別。而病人程控器是用來調節體內的刺激器,病人應小心存放。

.....續





參考資料: www.brain-spine.com.hk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神經外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8/29/2016

抗憂鬱症藥物使用原則




憂鬱症是可以治療的,然而,多數憂鬱症患者對於漫長的療程太早喪失信心,以致於藥物治療時間不足,無法達到令人滿意的效果。一般而言,要經過約四個星期的時間,患者才會發現負面情緒明顯好轉;要讓藥物治療完全解除憂鬱症則需要更久的時間。  




藥物的使用原則
1.      選擇副作用較少,病人可以忍受的藥物;無法哪一種藥物,,療效差異不大。
2.      除非有特殊原因,否則應儘量使用單一種的抗憂鬱劑。
3.      盡量使用每日服用一次的藥物,增加病人服藥遵從性與慣性。
4.      可優先使用病人或家屬服用過且有效的抗憂鬱劑。
5.      對於激躁不安的憂鬱症患者,TCAtrazodone有鎮靜作用;反應遲滯的憂鬱症患者,可以使用較具活力的藥物,如fluoxetineMAOI
6.      憂鬱症患者若有精神病症狀,可以合併低劑量的抗精神病藥物。




參考資料: www.brain-spine.com.hk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神經外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8/24/2016

日本腦炎 / 流行性乙型腦炎 Japanese Encephalitis / Epidemic Encephalitis B

 
 
日本腦炎病毒的宿主是豬隻或野生雀鳥,而主要病媒是三帶喙庫蚊,庫蚊在叮咬過帶有日本腦炎病毒的豬隻或野鳥後,身上就帶有該些病毒;庫蚊再叮咬人類,人類就可能被感染日本腦炎。


病徵:
日本腦炎發病的潛服期為四至十四天。病情輕微者出現無力、發燒及頭痛症狀。病情嚴重者則病發得快,並出現頭痛、高燒、頸部僵硬、神志不清、昏迷、震顫、抽搐(特別是幼童)及癱瘓等症狀。患者有可能出現腦膜炎等嚴重病癥,
死亡率可高達三成。

成因:
日本腦炎是經由庫蚊傳播,並不會人傳人,因為人類即使染病,體內的日本腦炎病毒也不會像豬隻或野鳥般多,故蚊子叮咬了患者後,再叮人的傳播風險不大。

預防方法 :
預防日本腦炎,應採取防蚊措施,避免給蚊子叮咬。準備前往此病流行地區如越南、柬埔寨、緬甸、印度、尼泊爾及馬來西亞的人士,更應加倍注意。應避免前往郊外,或穿著長袖衣服及準備蚊怕水。

治療方法:
日本腦炎並無特定的治療方法。醫生一般對患者施以支援性治療。
此病的死亡率為百分之五至三十五,康復者可能有神經系統的後遺症。
是否有季節性? 
 
 
藍明權  神經外科醫生

 
 
 
 
 
參考資料: www.brain-spine.com.hk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神經外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8/23/2016

小心孩童與青少年患上憂鬱症 - 憂鬱症症狀



如 果家中青少年在短期內出現功課突然退步、突然坐立不安、身體動作突然變慢、講話音調變單調、沈默不語、不明原因的情緒激躁、無法解釋地哭泣、常顯得害怕或 緊張、突然變得有攻擊性、出現反社會行為、使用酒精或成癮性物質、抱怨身體某部位疼痛不適卻又找不到病因等,可能是罹患憂鬱症的前兆。


嚴重憂鬱症患者可能伴隨的症狀:妄想與幻聽等症狀,常常容易使醫師誤診為精神分裂症。

不可不知的憂鬱症問題

        50%的憂鬱症發病年齡在20-50歲。
        老年憂鬱症的盛行率為25-50%
        婦女罹患憂鬱症的可能性是男性的兩倍。
        任何年齡的人都可能患上憂鬱症,但在育齡婦女中最為常見。
        憂鬱症與許多生理疾病有關。
        患者有心胸病、中風、癌症及糖尿病的患者罹患憂鬱症的比率更高。

自殺死亡的個案中,約90會在生前患有憂鬱症,反之,憂鬱症患者約15%最後會選擇自殺。如果你有任何憂鬱症問題,應向神經外科醫生查詢




參考資料: www.brain-spine.com.hk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神經外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