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7/2018

口齒不清或小中風徵兆



近年中風有年輕化迹象,曾經中風病人再次中風的機會較一般人高達15倍。俗稱「小中風」的「短暫腦缺血」是中風的先兆,徵狀包括半邊身或手腳麻痹、口齒不清等,但徵狀持續數分鐘,容易被人忽略。神經外科醫生建議市民40歲開始定期作身體檢查,找出中風潛在風險。

衞生署資料顯示,每年因中風而住院人次超過2.6萬,另有研究指出35歲至45歲男性患中風的比率,由2001年的22.1%,上升至200823.5%。而曾經中風病人再次中風的機會較一般人高915倍。

神經科專科醫生解釋,中風可以分為「缺血性中風」佔所有中風個案的七成,而「出血性中風」則佔三成,而心臟和腦血管不健康,都會引致中風。







參考資料:  成報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神經外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12/19/2018

癌侵蝕腦細胞 一年老十歲

患腦癌中年漢曾慶倫,身體機能於短短3年內極速退化。在本港腦癌並非常見癌病,每年本港腦癌新症有200多宗,死亡個案100多宗,治癒機會約六成。腦外科專科醫生藍明權指,腦癌最可怕之處是癌細胞會不斷侵蝕正常腦細胞,而電療亦可能破壞部份腦細胞及血管,導致腦萎縮及退化,「一年就好似突然老咗十年咁。」

藍明權指,腦癌會侵蝕正常腦細胞,「腦細胞越少,儲存記憶能力會差,人腦中顳葉部份是負責短期記億,若這部份被侵蝕會影響記憶。」個別病者可能因癌細胞影響後腦位置,而後腦掌管視力,結果眼睛功能正常「隻眼睇到,但腦感應唔到影象」,形同失明。

至於癌患接受電療以防止癌細胞擴散,但缺點是可能破壞腦細胞及血管,令腦萎縮退化,後遺症可能在一兩年後出現,影響患者說話溝通及吞嚥能力,如聽唔明、講唔清,甚至要插喉餵食,或出現失禁,最後可能要長期卧床。












參考資料 :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70127/19910570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神經外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12/12/2018

患者宜物理治療和水療 再考慮手術 嚴重坐骨神經痛 不能走路

無論是老年、中年或青年人,均會因不同脊椎問題而有坐骨神經痛,出現如電擊般刺痛。但一些患者卻往往「怕要做手術」,而轉求另類治療,最終可嚴重至不能走路。有神經外科顧問醫生稱如果早發現椎間盤突出和退化性脊椎移位症,可先以物理治療和水療治理,如持續一段時間仍無效,又希望盡快恢復工作能力及重回正常生活,患者可考慮接受手術。



坐骨神經痛是一種症狀,疼痛由背、腰,下至臀部,並伸延至大腿、小腿、腳底和腳趾等,臨床上多源於椎間盤突出或退化性脊椎移位症。前者多於20至40歲病發,日常生活或運動姿勢不良,令椎骨間的軟骨組織突出壓着神經;後者因年老退化,腰椎第四至五節移位,多發生於60歲及以上的女性。


害怕做手術 延誤致惡化

神經外科顧問醫生藍明權表示,此兩種脊椎疾患早發現時,可先以物理治療和水療治理,如持續一段時間仍無效,又希望盡快恢復工作能力及重回正常生活,患者可考慮接受手術。仁安醫院現時每年有300多宗脊椎相關的微創手術,有六成是由神經外科部門主理,當中椎間盤突出和退化性脊椎移位症的手術,每年分別各有40宗。


女生及老太太手術成功

曾有一名只有19歲的新聞系女生,因感到右背小腿麻痺痛而求醫,診斷時發現椎間盤突出近1公分,令身軀「歪埋一邊」,她曾擔憂不能做主播,後接受較新的內視鏡及X光手術,歷時1至2小時,手術後平均1至2天可出院。最後她可以開學前康復。

雖然脊椎疾患會令劇痛難擋,現時也採用較新的微創手術治療,但藍明權醫生表示很多人仍害怕接受手術,令病情惡化,年逾60的李太太便是典型例子。李太太熱愛滑雪打網球,但6年前旅行時跌倒後,雙腳愈行愈差,坦言自己怕接受手術,寧願花錢試盡針灸、按摩、放血,卻全都沒用。

直至3年前有一天不能下床,確診時退化性脊椎移位達30%,需要做斜外側椎間融合手術,將脊椎矯正和復位。手術時間2.5至3.5小時,因減少了傷到脊椎神經的風險,故1至2天可出院,第四天李太太已如常穿高跟鞋,配合物理治療訓練肌肉後半年,已可再滑雪,至今情況良好。








參考資料 : https://www.singpao.com.hk/index.php?fi=news1&id=84250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神經外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12/05/2018

脊椎的結構



脊椎的結構



  • 脊柱由三十三節脊骨組成,包括七塊頸椎、十二塊胸椎、五塊腰椎、五塊融合的薦椎及四塊已融合的尾骨,用作支撐人的身體及保護脊髓。
  • 上部的七節頸椎骨由纖維軟骨(椎間盤)分隔,可有助吸收活動時所產生的震盪,容許頸部作出不同的活動。
  • 脊骨中空位置是脊髓神經,經椎間孔穿出椎管後,形成大大小小的神經分支,並分佈於頸背、胸腹及四肢,使身體產生感覺及進行各種活動。



甚麼是椎間盤病變

椎間盤病變可是由創傷、長期勞損或退化而致。在本港,約三至四成超過四十歲人士患有頸椎間盤病變,而且人數隨年齡增加。當[患者在頸部區域的椎間盤的「核質」膨脹或「外環」破裂時便會對一條或多條神經以至脊髓產生壓力,引起頸部或手部的疼痛。

突出的椎間盤甚至會引發不同形狀的骨質,即骨刺,在其周圍產生,增加對神經所產生的壓力,可能會進一步加劇痛楚。

若已接受非創傷性的治療後,如藥物或物理治療,仍未能有效地控制病情,則可考慮手術治療。








參考資料 : www.brain-spine.com.hk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神經外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