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4/2013

神經膠質瘤





愛德華甘乃迪所患的神經膠質瘤(Glioma),源自膠細胞,膠細胞是腦組織中的支持性組織。較常見的嚴重神經膠質瘤,包括星狀細胞瘤(Anaplastic Astrocytoma)及多型性神經膠母細胞瘤(Glioblastoma Multiforme)。美國   神經科醫生泰勒(Lynne Taylor)稱,前者生長速度較慢,病人有機會存活約3年,但後者的病人通常只剩9至12個月命。



左頂葉生瘤 恐影響說話記憶

 香港仁安醫院腦(神經)外科專科醫生藍明權向本報表示,本港每年約有70人被診斷出患有神經膠質瘤,它在腦癌中算是常見。藍醫生稱,這種腫瘤並沒有 預防方法,因一般身體檢查都不會進行腦掃描,故腦腫瘤通常都難以察覺。若能在早期發現,醫生可根據腫瘤於病人腦內生長的位置進行切除,並以電療及化療醫 治;但若腫瘤末期始發現(四期),癌細胞通常都已擴散到腦內其他部分,病人一般都只會剩半年命,每100病人中,只有5個四期腦癌的病人可醫得好。藍醫生 指,愛德華甘乃迪的腦腫瘤生於左頂葉,那是大腦的語言區,恐會影響患者的判斷力、記憶力及說話能力。

 藍明權 神經外科專科醫生





參考資料 : www.brain-spine.com.hk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應向神經外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12/23/2013

趕走失眠-失眠治療





1.到醫院掛精神科或神經內科了解病因。
2.補充維生素B、Niacin 、鈣、鎂等。
3.解除壓力,運動、打坐、深呼吸是很好的舒壓方法。
4.避免服用含咖啡因的飲料。
5.避免晚間運動。
6.改變環境,如臥室、床鋪、光線、聲音、環境氣氛等。
7.排除身體疾病,如發燒、疼痛、搔癢、焦慮、憂郁等。
8.控制精神疾病,80%的失眠和精神疾病有關。
9.避免可能造成失眠的藥物或飲料,如提神藥物或咖啡、茶等飲料。
10.控制酒精的使用量,少量酒精可能幫助睡眠,經常喝則容易導致睡眠周期不規律,停喝後反而睡不著。



使用安眠與鎮靜劑的副作用
∎精神及生理依賴性及藥物成癮性。
∎白天精神萎糜、隔天藥效殘留作用相關後遺症。
∎經常服用容易引起抗藥性或劑量必須不斷加重。
∎長期使用會造成腦神經傷害或神經衰弱。
∎行為異常。
∎藥物的副作用包括:視力模糊、低血壓、精神紊亂、記憶力衰退、語言不清、震顫、倦怠、尿失禁、便秘、健忘等。





參考資料 : www.brain-spine.com.hk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神經外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12/18/2013

先天疾病 死亡率高 - 腦血管瘤爆裂








遺愛人間的白衣天使上周六突然腦血管瘤爆裂,已彌留一段時間,昨經兩名醫生診斷後,家屬最終接受病人死亡的事實,並捐出她的器官延續別人生命。腦外科專科醫生藍明權表示,各種腦血管瘤之中,因動靜脈畸形而形成的血管瘤最危險,一旦爆裂便會腦出血,三分之一病人會死亡或引致殘障等後遺症,約一成患者在送院前已死亡。

 

藍明權指出,腦血管瘤屬先天性疾病,少數有家族遺傳,但大部分患者沒有家族史,一般人僅百分之一至二患有該病。腦血管瘤主要分為動脈畸形、微絲血管畸形和動靜脈畸形。動脈畸形和微絲血管畸形較常見,前者較安全,需要照電腦掃描才發現;後者爆裂機會少於百分之一,即使爆裂,滲血量很少。動靜脈畸形的血管瘤若爆裂,等同大型中風,死亡率高。

 

證腦死亡需兩醫生多種檢驗 
遺體器官捐贈者必須確定為腦死亡,即包括腦幹在內的整個腦部喪失功能,而且無法恢復。要確定病人腦死亡,需要由兩名與器官移植無關的資深醫生分別進行兩次測試,證實病人腦幹反應完全消失及喪失自主呼吸能力後,醫生才能正式宣布該名病人死亡。




參考資料: www.orientaldaily.on.cc/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神經外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12/17/2013

人工頸椎間盤植入手術傷口只有3-5厘米

 





中大腦外科專家指出,嚴重至需要做手術的頸椎間盤病變患者多為50歲以上;然而37歲的陳小姐早在 2年前已開始出現症狀,頭痛嚴重得無法入睡,後獲轉介到醫院接受X光檢查,才知其6個頸椎關節其中2個先天已連合,導致椎間盤提早退化。

中大外科學系名譽臨床助理教授說,傳統的頸椎融合手術會令陳小姐餘下健康的椎間盤加速勞損,故需要植入人工椎間盤來治療;新方法與傳統手術的短期成效無異,但長遠可減低鄰近頸椎間盤的退化程度。

陳小姐病發前當侍應,後來手臂嚴重麻痺和疼痛,無法拿重物走路、上落樓梯都有困難,故在2年前便停止工作。她指初時求診,醫生認為只是普通肌肉痛楚,後來頭痛十分厲害,醫生才轉介她到醫院檢查,腦掃描顯示腦部沒問題,最後便診斷出是頸椎間盤突出壓住中樞神經。於是在1星期前植入人工頸椎間盤。

 

持續痛楚需要檢查

學系名譽臨床副教授藍明權指不少患者以為頭痛、頸痛是自然退化問題,只到中醫敷藥,卻不知道可根治,故呼籲有持續痛楚的市民接受檢查;至於防止頸椎間盤提早退化的方法則有多做運動和預防骨質疏鬆。





參考資料: www.brain-spine.com.hk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應向神經外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12/11/2013

低腰背痛 - 坐骨神經痛

腰部脊椎支撐著上半身,並因應個人的活動量承受著不同的壓力。年齡增長,骨質老化或是長期磨損等因素,也會造成椎間盤破裂。腰椎間盤破裂便會對一條或多條神經以至脊髓產生壓力,繼而引起下背部疼痛、()/腳痛、無力或失去知覺。如不及早治療,腰椎神經便會因長時間受壓而大大減低康復機會。

低腰背痛是一種復雜的疼痛,可以延伸到整個身體的下半部份,低腰背痛的影響範圍包括臀部、大腿、小腿、甚至足部。
 
低腰背痛是常見的原因是椎間盤突出所引起的。每一個椎間盤都有一個稱之為椎間盤髓核的液中心,由可伸縮的纖維組織包圍起來。當椎間盤突出時,纖維組織就會脹起來,就好比輪胎鼓出來。椎間盤脫出的位置,可能直接壓迫坐骨神經,引起劇痛。

根據程度的不同,醫學上分為椎間盤突出,脫出或滑脫。通過外科手術的方法將椎間盤突出的部份切除,減緩對神經線的壓迫,從而祛除患者的坐骨神經痛,傳統上這類手術通稱為椎間盤切除術。






參考資料: www.brain-spine.com.hk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應向神經外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12/10/2013

抗憂鬱症藥物 - 憂鬱症治療




 
憂鬱症是可以治療的,然而,多數憂鬱症患者對於漫長的療程太早喪失信心,以致於藥物治療時間不足,無法達到令人滿意的效果。一般而言,要經過約四個星期的時間,患者才會發現負面情緒明顯好轉;要讓藥物治療完全解除憂鬱症則需要更久的時間。 



藥物的使用原則


1.      選擇副作用較少,病人可以忍受的藥物;無法哪一種藥物,,療效差異不大。
2.      除非有特殊原因,否則應儘量使用單一種的抗憂鬱劑。
3.      盡量使用每日服用一次的藥物,增加病人服藥遵從性與慣性。
4.      可優先使用病人或家屬服用過且有效的抗憂鬱劑。
5.      對於激躁不安的憂鬱症患者,TCAtrazodone有鎮靜作用;反應遲滯的憂鬱症患者,可以使用較具活力的藥物,如fluoxetineMAOI
6.      憂鬱症患者若有精神病症狀,可以合併低劑量的抗精神病藥物。




參考資料 : www.brain-spine.com.hk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神經外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12/06/2013

天氣急凍血壓急升特別多中風 - 寒冷天多中風, 中風先兆

 





天氣忽冷忽熱,有腦科專家警告,氣溫由暖急劇轉冷,慢性病患者難以適應,血壓容易飆高,每年十一月及一至二月,均是中風高峰期。中風除了半身乏力及口齒不 清等典型徵狀外,頸痛及視力短暫模糊亦是危險徵兆。曾有四十歲男教師突然頸痛及半身麻痹,入院檢驗方知頸動脈及腦血管栓塞,至今中風一個多月,仍未回復左 手功能,需緊密康復治療才有望重拾教鞭。

仁安醫院神經外科專科醫生藍明權指全港每年有二萬六千多人中風,每年十一月天氣轉冷及一至二月氣溫驟降,是中風高危期,「天氣由暖變凍,血壓會突飆高,特別多中風爆血管個案。」



頸痛危險徵兆
頸痛也是中風徵狀,該院腦神經內科專科醫生梁浩雲指一名四十歲男教師月前突頸痛,及後左邊身麻痹及口齒不清,入院檢查揭右腦缺血性中風,右側頸動脈血塊阻 塞,持續半年服抗凝血藥及做物理治療。左腳雖已活動正常可走路,左手活動能力較差,無力拿水杯,也暫不能打字,預料有一半機會完全康復。患者沒有定期身體 檢查,中風後才發現有高血壓、高膽固醇及糖尿病,這均是中風高危因素,梁建議中年人士應定期做心腦血管及頸動脈檢查。此外,該院心髒中心總監李少隆指,心 房顫動病人有百分之七至一成機會並發中風。

五十歲陳先生健康一直良好,但近半年持續心跳不規則,至出現右邊身乏力才求診,入院後檢驗方發現左腦輕微血管栓塞。原來他病發前三個月其視力已短暫模糊,突然眼前一黑,一分鐘才回復正常。

藍明權 神經外科醫生






參考資料 : www.brain-spine.com.hk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神經外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12/05/2013

電磁波襲兒童大腦神經- 電磁波的影響,電磁波輻射









在 香港,不少小孩子亦「一機在手」,除了用作通話外,還經常打遊戲。有兒科專科醫生指出,對於正在發育的兒童來說,手機產生的電磁波,致癌的危險性遠較成年 人為高,因此還是少用為妙。外國一些地方早已禁絕兒童使用手機,其中英國就禁止小學生用手機,避免電磁波荼毒尚未發育好的大腦神經。

 
兒 科專科醫生楊超發接受本報訪問時表示,小孩子身體各部分器官仍未成熟,面對相同的外來刺激,小孩所受的損害比成人更大。他以電療作比喻,強力的輻射足以殺 死癌細胞以致正常細胞,即使較弱的輻射都有可能令細胞的基因轉變,令血管或細胞產生病變,加上小孩的頭骨比成人的薄,對於手機的電磁波或輻射的抵抗力就較 低,長遠影響小孩子成長。另外,由於正處於發育時期,細胞等組織即使出現少許病變,對身體的影響亦將會隨着成長而放大。他呼籲家長限制子女使用手提電話的 時間,廠商也應該以免提裝置取代擴音器。



腦神經外科專科醫生藍明權回應查詢時認為,世衞將手機定為2B類,屬「觀察名單」之列,即是不能確定這種物質的危險性,只有04年的報告是唯一支持其致癌性的證據,但當時的手提電話與今日的款式和技術已經不同,難以作比較。

 

市民毋須過分恐慌
他指出,可以肯定的是吸煙的致癌機會比使用手機更高,加上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都沒有禁止使用手機,所以市民沒有必要因此棄用手機。不過,他補充謂,對於那些遺傳因子不穩定的人士來說,經常接觸到外來電波刺激,就會有較大機會引起病發。







參考資料 : www.brain-spine.com.hk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神經外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