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2/2017

脊髓神經刺激療法 (上)

 
 
 
 
脊髓神經刺激療法 (Spinal Cord Stimulation) 是治療長期慢性疼痛病症的有效方法。這療法是以外科手術,在脊髓植入電極來傳送電刺激,用以刺激神經系統,阻礙痛楚訊號從患處傳送至腦部,減輕疼痛感覺,從而提高患者的活動能力及生活品質。

何謂長期慢性疼痛?


長期慢性疼痛是指持續六個月或以上、藥物治療未能舒緩的痛楚。患處包括身體驅幹,四肢或腰背。這種痛楚可源自未治癒或已治療的創傷,如神經損傷疼痛、脊椎或脊髓創傷所引致的腰背痛,複合局部性疼痛症候群 (CRPS)、截肢後幻痛、腰背部手術後疼痛等。

合適的病人
1. 患有長期慢性疼痛病症
2. 已嘗試藥物或其他的治療方法而效果不理想
3. 經醫生臨床診斷為適合採用此療法

脊髓神經刺激療法系統


脊髓神經刺激療法系統是一個完全植入於體內的系統,另配置一個病人體外調控儀器。

1. 植入體內部分:
①電極
②刺激器
③連接刺激器與電極的延伸導線

2. 體外調控部分:
包括病人程控器和醫用程控器,用於手術後控制已植入體內的裝置。

手術過程

刺激測試:

1. 醫生會在病人背部作局部麻醉,然後,在背部適當位置做一個入口,並把電極的一端插入硬膜外以傳送微電流至脊髓,進行刺激測試。此時,醫生會詢問病人患處的感覺,並重覆測試,以準確判斷此手術是否適合。

2. 若效果滿意,醫生會把電極的另一端接上暫時性延伸導線,並縫合傷口,延伸導線外露的一端會連接到一個體外測試刺激器,用以進行3至7天的刺激測試。

3. 如果病人的疼痛在測試期間能得到改善,病人便可考慮進行永久性植入手術。

外科永久性植入:

1. 醫生會為病人作全身麻醉,然後除去暫時性延伸導線,並把永久延伸導線和刺激器植入體內:。

2. 醫生會把體內的整個系統接合,並縫合手術切口。

手術後

1. 手術後的3至6周內,病人應避免彎腰、扭動身體、牽拉或提舉重物。隨後,可逐漸增加活動量和恢復正常生活。

2. 出院前,病人會獲發一張『病人識別卡』和一個病人程控器。『病人識別卡』用以證明體內已植入刺激器,病人須隨身攜帶,以作識別。而病人程控器是用來調節體內的刺激器,病人應小心存放。

.....續





參考資料: www.brain-spine.com.hk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神經外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9/06/2017

Stroke

Stroke is sudden onset of neurological disability. It happens because of sudden blockage of blood vessel in the brain or sudden bleeding in the brain. Within minutes, the affect part of the brain dies. On average, every year, 26,000 new patients suffer from stroke in Hong Kong. The peak time for onset of stroke is when temperature suddenly drops, e.g. around November to December.





Symptoms of stroke

The symptoms of stroke include (1) weakness or numbness of the face, arm or leg, (2) confusion and drowsiness, (3) difficult to speak, (4) dizziness, (5) blurring of vision, (6) severe headache, (7) incontinenece, (8) vomiting, and (9) coma. Mini-stroke means patients suffered for one or more of the above named symptoms, but only temporarily. 


Risk factors

Stroke can be caused by diseases such as, diabetes mellitus, atrial fibrillations, high blood pressure, high blood cholesterol level. Patient with following diseases would have higher risk of stroke.

  1. Patients with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cardiac & peripheral vascular disorders
  2. Cigarette smoker
  3. Obesity
  4. Lack of physical activity


Some patients have hidden time bomb in the brain, e.g. cerebral aneurysm or 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 which may cause bleeding in the brain. 
The information provided aims to provide educational purpose, if you have the described conditions as above, please consult your neurosurgeon immediately.

8/28/2017

脊椎的結構



脊椎的結構



  • 脊柱由三十三節脊骨組成,包括七塊頸椎、十二塊胸椎、五塊腰椎、五塊融合的薦椎及四塊已融合的尾骨,用作支撐人的身體及保護脊髓。
  • 上部的七節頸椎骨由纖維軟骨(椎間盤)分隔,可有助吸收活動時所產生的震盪,容許頸部作出不同的活動。
  • 脊骨中空位置是脊髓神經,經椎間孔穿出椎管後,形成大大小小的神經分支,並分佈於頸背、胸腹及四肢,使身體產生感覺及進行各種活動。



甚麼是椎間盤病變

椎間盤病變可是由創傷、長期勞損或退化而致。在本港,約三至四成超過四十歲人士患有頸椎間盤病變,而且人數隨年齡增加。當[患者在頸部區域的椎間盤的「核質」膨脹或「外環」破裂時便會對一條或多條神經以至脊髓產生壓力,引起頸部或手部的疼痛。

突出的椎間盤甚至會引發不同形狀的骨質,即骨刺,在其周圍產生,增加對神經所產生的壓力,可能會進一步加劇痛楚。

若已接受非創傷性的治療後,如藥物或物理治療,仍未能有效地控制病情,則可考慮手術治療。








參考資料 : www.brain-spine.com.hk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神經外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8/22/2017

抗憂鬱症藥物使用原則




憂鬱症是可以治療的,然而,多數憂鬱症患者對於漫長的療程太早喪失信心,以致於藥物治療時間不足,無法達到令人滿意的效果。一般而言,要經過約四個星期的時間,患者才會發現負面情緒明顯好轉;要讓藥物治療完全解除憂鬱症則需要更久的時間。  




藥物的使用原則
1.      選擇副作用較少,病人可以忍受的藥物;無法哪一種藥物,,療效差異不大。
2.      除非有特殊原因,否則應儘量使用單一種的抗憂鬱劑。
3.      盡量使用每日服用一次的藥物,增加病人服藥遵從性與慣性。
4.      可優先使用病人或家屬服用過且有效的抗憂鬱劑。
5.      對於激躁不安的憂鬱症患者,TCAtrazodone有鎮靜作用;反應遲滯的憂鬱症患者,可以使用較具活力的藥物,如fluoxetineMAOI
6.      憂鬱症患者若有精神病症狀,可以合併低劑量的抗精神病藥物。




參考資料: www.brain-spine.com.hk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神經外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8/15/2017

射頻(Radiofrequency)治療慢性痛症的原理

 


 射頻(Radiofrequency)已在全球廣泛應用於慢性痛症的治療,醫師制用特殊的文電極針將射頻能量傳送到目標組產生溫度。可控溫度作用於神經節、幹、根等部位,使其蛋白質凝固變性,神經組織結構產生去極化(denervation),消除其傳送痛覺信號的能力,從而達到治療慢性痛症的目的。




射頻(Radiofrequency)手術是一種微創介入治療手術

手術由專業醫師進行,整個手術一般在局部麻醉下施行。醫師在X光透視的指引下將射頻電極置放於目標神經,釋放射頻能量。通常5分鐘內即可完成對目標神經的去極化(denervation),疼痛信號被阻斷,患者通常立即感覺痛症得到舒緩。



射頻手術(Radiofrequency)的優點

1.      不需要開刀,祇有針孔,沒有刀口;

2.      局部麻醉,,不需住院或住院時間僅為一天,復原迅速;

效果顯著、副作用低,可避免長期吃藥之副作用。病患治療后疼痛隨即有明顯的減輕,據臨床報告其最大效果於治療后二、三週后產生,持續時間較長。






參考資料 : www.brain-spine.com.hk/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神經外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8/07/2017

面神經炎- 面神經麻痹, 面部肌肉癱瘓


面神經炎,又稱面神經麻痹或面部肌肉癱瘓。面神經炎病發突然,主要因為面神經非化膿性炎症而引起,是腦神經病最常見的疾病。










病徵

患者在發病前幾天可能會感到耳痛。發病時,早上起來發覺嘴角歪斜,流口水。耳後及面部疼痛,面部肌肉癱瘓,進食、說話、漱口等有困難。同時患者的額紋會消失,不能閉目流淚。




參考資料: www.brain-spine.com.hk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神經外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8/04/2017

止痛藥知多D

長期服用止痛藥有副作用嗎?
市面上的止痛藥可分為四類,第一類是嗎啡類,民眾較不常見;第二類為乙醯胺酚類,代表藥物為Acetaminophan,就是經常使用的Panadol;第三類為阿斯匹靈消炎止痛藥,第四類為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止痛藥物的最大副作用是吃多了容易傷胃和腎臟,所以有胃潰瘍、肝腎功能不好的人或是孕婦,最好不要服用。



阿斯匹靈與Panadol 的特色為何?
1.      等劑量的阿斯匹靈及普拿疼可以獲得相同程度的疼痛解除效果。
2.      阿斯匹靈及普拿疼都有退燒功能。
3.      阿斯匹靈可使發炎處消腫,普拿疼則無此功效。
4.      阿斯匹靈常用在減輕腫大關節或其他發炎區域的疼痛,普拿疼則無此功效。
5.      阿斯匹靈會造成胃部不適或胃出血,影響血小板身凝聚,延長出血停止的時間;普拿疼則不會引起胃的不適或干擾血液凝固。


 
 
 
 
 
 
 
 
 
 
 
 
Panadol的正確使用劑量與方法?
 
1.          建議用量每次1-2顆,一天不要超過8顆。
2.          一天超過10克﹝約20顆﹞已達中毒劑量。
3.          止痛藥、感冒藥、感冒糖漿、感冒熱飲多含這類藥物,使用時應全部列入計算。
4.          服藥後苔出現噁心、嘔吐、頭痛等症狀應立即就醫。
5.          肝硬化或有酒癮者禁止服用。
6.          建議空腹時以開水服用。
 
 
 
 
 

參考資料 : www.brain-spine.com.hk/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神經外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8/03/2017

中風高危期

 


近來天氣忽冷忽熱, 有神經科專家警告,氣溫由暖急劇轉冷,慢性病患者難以適應,血壓容易颯高,每年十一月及一至二月,均是中風高峰期。中風除了半身乏力及口齒不清等典型徵狀 外,頸痛及視力短暫模糊亦是危險徵兆。曾有四十歲男教師突然頸痛及半身麻痺,入院檢驗方知頸動脈及腦血管栓塞,至今中風一個多月,仍未回復左手功能,需緊 密康復治療才有望重拾教鞭。


中年應定期檢查心腦血管
仁安醫院神經外科專科醫生藍明權指,全港每年有二萬六千多人中風,每年十一月天氣轉冷,及一至二月氣溫驟降,均是中風高危期,「天氣由暖變凍,血壓會突然颯高,特別多中風爆血管個案。」


頸痛也是中風徵狀, 一名四十歲男教師月前突然頸痛,及後左邊身麻痺及口齒不清,入院檢查發現右腦缺血性中風,右側頸動脈有血塊阻塞,要持續半年服抗凝血藥及做物理治療。左腳 雖已活動正常,可以走路,但左手活動能力較差,無力拿水杯,也暫不能打字,預料有一半機會完全康復。患者沒有定期身體檢查,中風後才發現有高血壓、高膽固 醇及糖尿病,這均是中風高危因素,建議中年人士應定期做心腦血管及頸動脈檢查。


此外,心房顫動病人有百分之七至一成機會併發中風。五十歲的陳先生健康一直良好,但近半年持續心跳不規則,至出現右邊身乏力才求診,入院後檢驗方發現左腦輕微血管栓塞。原來他病發前三個月其視力已短暫模糊,突然眼前一黑,一分鐘才回復正常。






資料來源: www.brainspine.com.hk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神經外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7/24/2017

如何治療腦出血? - 腦出血開刀



就一般情況而言,若瘀血不多,未必一定要即時施手術清除。由於手術有一定的風險,相反瘀血有機會會自動減退,就算惡化,過程亦較緩慢。


治療方式需按患者的個別情況而定。腦出血不會直接導致中風及肺炎,但病人身體轉弱,有可能容易受病菌感染。腦部受創積聚瘀血是否需要手術引流,要視乎瘀血 面積、積聚的位置及瘀血積聚時間等多種因素考慮,若瘀血影響腦部神經運作,則多數會進行鑽孔引流瘀血,若瘀血沒有壓著神經系統,則不會進行手術,讓瘀血慢 慢地吸收,一般需要兩、三周以上時間吸收瘀血,但若發現血塊有增大的情況,則有需要及早進行手術。




參考資料 : www.brain-spine.com.hk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神經外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7/21/2017

患脫髓鞘疾病 冷熱不分無故刺痛

芷妍患上的罕見病「脫髓鞘疾病」(demyelinating diseases),是神經系統疾病一種,分先天性及後天性,全球每1,000人約有1人有機會患上先天性脫髓鞘疾病,原因未明,暫時無法根治;最常見的後天性脫髓鞘疾病則較多由糖尿病引起,糖尿病患者約有一至兩成會引發此病。

神經外科專科醫生藍明權表示,每條幼細的神經線都有髓鞘(myelin)保護,當髓鞘細胞脫落,神經線沒有保護下,就會影響訊息傳遞效能,脫髓鞘疾病會影響腦部、脊髓或周邊神經的神經線。視乎影響哪組神經線,病者會出現不同種類的症狀,例如若影響活動神經細胞,會令患者手腳活動有困難,手腳無力,甚至肌肉不受控制出現痙攣、抽搐等;但若專責「感覺」的神經細胞受該病影響,會麻木、喪失感覺,例如冷熱不分及感覺不到季節變化,有時某些部位則過度敏感,沒來由的觸發刺痛、神經痛,飽受煎熬。

若病況輕微,患者只是感覺上或活動上較差,但仍可應付日常生活,但最嚴重者可能喪失自理能力,要坐輪椅或用呼吸機協助。有些嚴重個案,若患者負責心跳、呼吸、腸臟活動的自主神經細胞受疾病影響,可能會心跳紊亂、腸臟蠕動欠佳引致便秘、大小便失禁,且該病可同時影響幾組神經。

醫生首先會了解病人的病史,包括發病時序,有否其他引發疾病的原因;第二步進行臨床身體檢查,包括病人活動能力、身體感覺能力,以及驗血;第三,進行磁力共振測試病人的神經線有否受壓,以及進行神經線傳導測試,檢查神經線或神經末梢是否出現問題。部份病人需要驗血檢查遺傳因子及其他內分泌情況。

該病成因分為先天性遺傳因子問題,或後天免疫系統失調,令自己身體攻擊破壞髓鞘細胞,或由外來疾病如病毒感染、內分泌問題,包括甲狀線、風濕性疾病,都會引發破壞神經細胞的疾病。患先天性脫髓鞘疾病的機會是千分之一,暫無藥根治。藍明權解釋:「脫髓鞘疾病講數量可以好多,最常見係糖尿病引起嘅脫髓鞘疾病,糖尿病患病約有一至兩成會引發此病。」他表示,若找到發病原因,醫治源頭是可以痊癒的,如內分泌疾病引起,可以調理內分泌;如免疫系統疾病引起,可施抗免疫藥。

對先天性患者的治療,如出現痛症,則施藥減少痛楚;肌肉痙攣或乏力,會協助病人做物理治療拉筋,施藥放鬆肌肉。而貝可芬這藥物可減少肌肉收縮及痙攣的問題,輕微患者可口服,嚴重痙攣患者影響手腳協調,須將藥物注射入脊髓附近,如需要不停注射,便要在病人體內置入一個電泵,放入藥水,電泵會24小時將微量藥水泵入病人脊髓附近,令患者放鬆肌肉。

電泵儲存的藥水每次可用約一周,當藥水將近用完,電泵會發出指示,病人就要找醫生加藥入電泵。電泵的電力可維持數年,當電力耗盡就要整個電泵更換。電泵外型與心臟起搏器相似,「一個盒咁放喺皮下,換時要開皮膚更換。」

藍醫生續稱,脫髓鞘疾病需要全面治療,包括藥物、物理治療,因為傷殘影響,病人需要別人照顧,如社工、家居護理協助。此外,這屬於比較長期的病患,病人或需要心理輔導,協助他適應日常生活。


脫髓鞘疾病簡介:
發病率:一千分之一,有一至兩成糖尿病人會引發此病
病因:分為先天性及後天性,後天性可因免疫系統失調、病毒感染、內分泌引發
病徵:視乎受影響的神經細胞,出現痙癴、喪失感覺或過度敏感、心跳紊亂、便秘甚至失禁
確診方法:了解病人的病史包括發病時序、臨床身體檢查;磁力共振測試、神經線傳導測試;部份病人須驗血檢查遺傳因子及內分泌情況
治療方法:先天性患者暫無法根治,須長期治療;後天性患病可針對源頭治療便可痊癒














參考資料 : http://hk.apple.nextmedia.com/realtime/breaking/20160613/55219413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神經外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