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2014

婦食3大閘蟹 須長服膽固醇藥




大閘蟹季節碰上中秋國慶長假,肥蟹與蟹宴熱銷,但應適可而止。有中年女士一次過吃兩、三只大閘蟹,致膽固醇指數突飈高,結果美味過後要付出代價,需長期服食降膽固醇藥物,也有人貪吃大閘蟹而致中風。

有醫生指,長期進食高膽固醇食品可致慢性血管疾病,秋涼轉季更可增中風風險。


今年豐收 節後價回落1成
今年江蘇太湖和陽澄湖大閘蟹大豐收,「老三陽」董事長祁廣楠指,今年大閘蟹價格,細蟹和大蟹分別最多便宜兩成和一成,五両半至7両的中大蟹,每斤約400元。
臨近中秋,內地因送禮而搶貴價格,但中秋過後價格將回落一成,他預計今年整體銷情將較去年增兩成。

另外,有海鮮酒家已推出大閘蟹宴,每位除了蟹粉菜式,還包食「兩王一後」3只大閘蟹,負責人指近日訂位相當爆滿。

雖然美食當前,卻要小心身體。心髒科專科醫生李麗芬表示,近年一名40多歲女士,本身有家族性膽固醇過高和心髒病問題,她卻忍不住貪吃大閘蟹,還一次過吃了兩至三只大蟹,致膽固醇指數突然飈升。


連吃6天 中年人急性中風
李麗芬指,該女病人本身也有高血壓、膽固醇指數已達6(正常應為5.2),本來不用服藥治療,可靠飲食控制,但吃完蟹後指數急升至7,結果往後都要長期吃降膽固醇的藥物控制。
「除非做到指數降到正常人一樣,但好難,加上她又有家族史,所以多數要長期食藥。」李麗芬說。

另外,有中年人到訪蘇州,連吃6日大閘蟹而出現急性中風,要急送回港求醫。
食過量致慢性血管病

腦神經專科醫生藍明權指,中風個案多發生在天氣轉變時,尤其由熱轉冷為病發高危期,因氣溫轉變致血壓驟升和血管收窄,加上不少人會在這時期進食補品,因多是膽固醇過高的食物,亦易引致慢性中風。

藍明權續表示:「食物很少致急性中風,多是慢慢累積引致。」
根據世衞建議,一般成年人每天攝取膽固醇的上限為300毫克,一只重約6両的大閘蟹,可食用的約100克蟹肉和蟹膏,膽固醇含量達267克,接近每日可攝取上限,故健康人士每次只宜吃一至兩只,而長期病患者包括心髒病患者及患有高膽固醇人士更不宜進食。


心髒病高膽固醇者 忌進食
香港營養學會會長丁浩恩建議,健康人士每天只可吃一至兩只大閘蟹,有血管疾病的長期病患者進食就不要吃膏,但蟹肉也含豐富脂肪和蛋白質,加上節日多聚餐,提醒每餐都不要進食過量,「不要常說只是一餐半餐,一個星期加上來便會好多餐!」




資料來源:  http://www.hket.com/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神經外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5/14/2014

Epidural Corticosteroid Injection: Drug Safety Communication - Risk of Rare But Serious Neurologic Problems






ISSUE: FDA is warning that injection of corticosteroids into the epidural space of the spine may result in rare but serious adverse events, including loss of vision, stroke, paralysis, and death. The injections are given to treat neck and back pain, and radiating pain in the arms and legs. The effectiveness and safety of epidural administration of corticosteroids have not been established, and FDA has not approved corticosteroids for this use.

FDA is requiring the addition of a Warning to the drug labels of injectable corticosteroids to describe these risks.

BACKGROUND: To raise awareness of the risks of epidural corticosteroid injections in the medical community, FDA’s Safe Use Initiative convened a panel of experts, including pain management experts to help define the techniques for such injections which would reduce preventable harm. The expert panel’s recommendations will be released when they are finalized. FDA will convene an Advisory Committee meeting of external experts in late 2014 to discuss the benefits and risks of epidural corticosteroid injections and to determine if further FDA actions are needed.

RECOMMENDATION: Patients should discuss the benefits and risks of epidural corticosteroid injections with their health care professionals, along with the benefits and risks associated with other possible treatments.



Source:

http://www.fda.gov/safety/medwatch/safetyinformation/safetyalertsforhumanmedicalproducts/ucm394530.htm

It is not intended as medical advice to any specific person. If you have any need for personal advice or have any questions regarding your health, please consult your orthopedic doctors for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5/13/2014

硬膜外類固醇注射: 藥物安全 –具罕有嚴重神經系統問題





問題: 美國食物及藥物管理局(FDA) 警告脊椎硬膜外類固醇注射有機會引致罕有但嚴重的副作用,包括失明、中風、癱瘓、甚至麻痺。硬膜外類固醇注射用於治療頸、背痛及四肢痛楚擴散。硬膜外類固醇注射的成效及安全性仍未確認,因此硬膜外類固醇注射不獲美國食物及藥物管理局認可作以上用途。

美國食物及藥物管理局要求產品加上警告標示以解釋注射該藥物的風險。

背景: 為增加醫護人員對硬膜外類固醇注射風險的認知,美國食物及藥物管理局的Safe Use Initiative 由不同的專家組成,包括痛症治療專家等,改善治療的技術,減低治療的風險,專家小組有共識後便會發表結果。美國食物及藥物管理局會於2014年年尾舉辦諮詢委員會會議,討論硬膜外類固醇注射的成效及風險,以及FDA 相應的措施。

建議: 患者應向醫護人員了解硬膜外類固醇注射的成效及風險,以及其他相關的治療。



參考資料: http://www.fda.gov/safety/medwatch/safetyinformation/safetyalertsforhumanmedicalproducts/ucm394530.htm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神經外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5/08/2014

長期腰痛恐脊椎關節炎




五十多歲的阿麗任職學校書記,長期腰痛。每天起床後腰部既僵硬又疼痛,打風下雨時痛楚更甚,需活動後腰痛才可紓緩。三個月後,她感痛楚轉趨嚴重,令她難以 應付工作,更決定提早退休,相信足夠休息及按摩會令痛症好轉。怎料痛楚持續,後來經醫生診斷,才知自己患上退化性脊椎關節炎。


退化性脊椎關節炎常見於五十歲以上、過重人士、從事需不斷重複某動作的人等,由於硬骨之間的軟骨長期勞損、日積月累的負荷而導致的。

患者通常在睡覺或起床時關節僵硬,轉身時感痛楚加劇,經活動後便能紓緩,但天氣潮濕或下雨也會令關節炎發作。


要 預防脊椎關節炎,應避免吸煙及過重;可進行如太極、游泳等運動,鍛練腰背及腹部肌肉,以減輕脊椎的負荷;避免長期坐下,宜間中作伸展動作。患者亦可接受物 理治療、服修補軟骨的藥物補充劑、服醫生處方的撲熱息痛或非類固醇藥,甚至接受射頻微創手術治療,利用針刺方式,透過電波麻醉關節以消除痛楚,患者可即日 出院。但由於腰痛成因眾多,最重要是找出成因,對症下藥。



參考資料: 晴報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神經外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5/07/2014

顎骨矯形致中風罕見

顎 骨矯形手術後出現腦中風,腦科醫生及牙科醫生均指,情況較為罕見。神經外科專科醫生藍明權表示,若腦中風因頸動脈撕裂引起,涉及的應為內頸動脈,該主動脈 由頸部經牙骨後面直上腦部,負責供血給腦部,由於下顎牙骹骨較接近該動脈,若手術期間拉扯到均可能傷及頸動脈。不過,口腔頜面外科醫生則認為,病人在術後 第六日才出現中風,認為由她本身身體問題引起機會較大。



 

大力按頸可撕裂動脈

藍明權表示,下顎牙骹骨接近內頸動脈,若在牙科手術中,曾將牙骹骨切割,或將牙骹骨「拉上拉落」,均有拉扯及傷到頸動脈風險,會形成血塊,衝上腦部出現中 風。他指大力按摩頸部、交通意外「chok親」或部份頸椎手術,均有機會出現頸動脈撕裂,引致腦中風。
不願具名的資深口腔頜面外科專牙醫則指,顎骨矯形手術為常見處理「倒及牙」的方法,一般風險為傷口腫痛、流血、傷及牙床神經線等,但較少機會出現中風。

他表示,做「倒及牙」顎骨矯形手術,會將下顎如威化餅般中間切開,形成兩層牙骨再移動合適位置固定,下顎骨後會有不同血管,但直接弄傷頸脈動機會極低。



參考資料:  http://hk.apple.nextmedia.com/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神經外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4/28/2014

長期卧床 毋須縫合頭骨

 




胡太一直要求醫院為丈夫進行頭蓋骨縫合手術,避免隨時受感染。神經外科專科醫生藍明權表示,一般情況下,若病人失去活動能力,需別人照顧,毋須進行頭蓋骨縫合手術。他解釋,頭蓋骨縫合手術有一定風險,手術過程中可能出現細菌感染或出血,最終得不償失。

藍明權指,頭蓋骨雖然有一定的保護作用,但頭皮、腦膜等同樣有保護作用,受細菌感染的機會也會較少。


若病人失去活動能力,需長期臥床,頭蓋骨縫合手術並非必要的手術,最重要是照顧者需小心病人不會跌到,「如果醫院唔幫病人做頭蓋骨縫合手術,其實都可以接受」。

他稱,一般而言,當病人恢復清醒,或有活動能力,醫生才會考慮縫合頭蓋骨。 




參考資料:  http://hk.apple.nextmedia.com/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神經外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4/23/2014

常玩智能手機 小心「數碼癡呆症」 [下]

 
 
少年最堪憂

不同於癡呆症常發生在老年人群體,「數碼癡呆症」呈現低齡化的特征。當下,患有記憶障礙的青少年明顯增加,有中學生記不住家門門禁密碼,要查看手機才能進門。而由於青少年群體的特殊性,所受危害也遠遠超過成年人。

1999年出生的小冉,在北京工藝美院附中上初二,卻早在小學三年級就開始使用智能手機。從最初的諾基亞到現在的iphone5,隨着智能手機功能的日趨增多、設計的愈發時尚,她也慢慢對它產生了依賴,無論是在課堂間隙,還是乘坐公交,都抓緊一切時間玩手機。
  
「手機非常的方便,可以幫我做很多事情」小冉說,「比如,老師寫在黑闆上的作業,我直接用手機照下來,或者把老師講的錄下來,節省了抄寫的時間,又能保證筆記的完整。」


但是小冉的媽媽卻對記者表達了她的擔憂:「孩子不僅在學習上比以前吃力很多,而且在生活中也變得丟三落四、馬馬虎虎。很多時候,跟她講了多少次的東西,她說着『知道了』,結果一轉身就忘。」


其實,類似問題並不僅僅發生在小冉身上,據2013年的數據顯示,在10至19歲青少年中,18.4%的用戶每天使用智能手機 超過7小時,與往年相比上升了7個百分點,從中可以明顯地看出,「數碼癡呆症」在青少年中並不少見。

對此,北京大學人民醫院放射科醫生金鋒強調:「青少年時期恰恰是腦部發育的重要階段,如果在這個時期過度使用智能手機等數碼產品,將嚴重影響他們腦部的發育,不利於他們的健康成長,家長和學校要對此負起責任、加強關注。」

事實上,關於「數碼癡呆症」的長期影響,相關的醫學研究仍處於起步階段,還存在很多未知因素。同時,金鋒表示,在科技影響呈現全方位特征的當代,徹底遠離科技並不現實。所以,適度使用的原則是避免出現嚴重後果的關鍵。(鮑貞燁 劉大銘 程睿潔)




防治「數碼癡呆症」

1:  嚴格區分工作和生活,工作之外盡量少用數碼產品,
     適當休息,與人交流,享受大自然。
2:  努力記憶重要的電話號碼、人名以及與日常生活相關的內容。
3:  培養盡量手寫、親自計算等習慣。

4:  適當服用維生素B,尤其是B6、B9、B12,能有效減少腦細胞死亡量。





參考資料: 大公報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神經外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4/15/2014

常玩智能手機 小心「數碼癡呆症」 [上]


人的左右腦各有側重,左腦主要負責語言、推理和邏輯,而右腦則以處理想象力、注意力和情感為主。過多使用智能手機,則會破壞腦部發展的平衡,出現左腦使用過度,而右腦利用率太低的情況。

親,你有智能手機嗎?你是個「手機控」嗎?如果兩個問題的回答都是「Yes」,那你可就要小心「數碼癡呆症」的侵入了。

近日,某市的一項抽樣調查顯示,有超過60%的年輕人由於常玩智能手機出現記憶力下降、愛忘事、丟三落四等情況。一時間,「數碼癡呆症」成為網絡熱詞,網友紛紛跟帖轉載,反思自己的智能手機使用太過頻繁。





危機已重重

所謂「數碼癡呆症」,是指由於使用智能手機而造成注意力、記憶力下降等類似於早期癡呆症的跡象,如常常忘記一些電話號碼、熟人親友的人名等等。這個新名詞最早於2004年出現在韓國,隨後在世界各地都引起關注。

目前在我國,智能手機已成為一種潮流,甚至跨入「必需品」的行列。截至2012年12月底,中國智能手機用戶數達到3.8億人。2013年3 月,根據市場研究公司尼爾森發布的《2013移動消費者報告》顯示,中國智能手機普及率達66%,已經超越美國和英國排在第二位,而且隻比位列第一的韓國 低1個百分點。

智能手機成為人們娛樂、社交和獲取資訊的主要途徑,很多人機不離手,被稱為「低頭族」。「『低頭族』過度使用數碼產品,會損害大腦將信息轉為長期記憶的功能。」韓國心理學家金大真在接受英國《每日電訊報》采訪時指出。




病症之由來

那麼依賴智能手機 為什麼會可能引發「數碼癡呆症」呢?有關專家表示,首先是由於左右腦的不平衡使用,其次是因為人腦記憶的部分環節和運轉效率受到損害。

神經外科教授金榮輔解釋,人的左右腦各有側重,左腦主要負責語言、推理和邏輯,而右腦則以處理想象力、注意力和情感為主。

「過多使用智能手機,則會破壞腦部發展的平衡,出現左腦使用過度,而右腦利用率太低的情況。這不僅會削弱記憶力和集中力的廣度,最終造成情感自控能力下降 以及認知損害,而且可能導緻右腦退化,其中有1/4的可能性會演變為早老性癡呆症。」韓國腦部平衡中心醫師邊基源說。腦部平衡中心是近年來快速 在韓國興起的行業,專門幫助由於過度使用計算機、手機而產生認知問題的患者。


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心理精神科主任袁勇貴則從人腦記憶過程的角度對此作了補充:「人對於事物的記憶包括攝取、儲存和提取三步驟,如果長時間依賴智能手機等電子產品,將改變腦功能,對於『攝取』這一階段造成影響,從而影響後兩個環節。」


至於記憶的效率問題,大中南醫院神經內科副教授肖勁鬆表示,智能手機由於信息搜索的便捷性容易讓人變得懶於思考、學習,長此以往,負責記憶的大 腦區域就會變得越來越懶,記憶力得不到充分鍛煉和激活,自然會下降,嚴重者可能連自己的電話號碼都記不住,出現「數碼癡呆症」。      




參考資料: 大公報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神經外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4/10/2014

腦震盪是什麼?

腦震盪指頭部外傷,使腦部受到撞擊,並暫時失去功能。



腦震盪病徵


輕微的腦震盪雖沒有外傷,但腦部會短暫失去功能,如失去知覺、聽覺、嗅覺等。腦震盪的人會有短暫失憶、頭痛、意識不清、視力模糊、耳鳴、噁心、無法集中精神等問題。這些問題會於一段時間後自行痊癒。

治療腦震盪


腦震盪的徵狀通常都會自行痊癒,只要多休息,並不應進行劇烈運動,以免再次受傷。嚴重的腦震盪需要進行手術治療,可能會影響中樞神經,可能需要接受手術治療。
 
 
 
參考資料 : www.brain-spine.com.hk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神經外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4/09/2014

水冷式射頻的原理

水冷式射頻治療椎間盤源性疼痛的原理

椎間盤源性痛症是由於一個 或多個椎間盤的退化性病變(如髓核紊亂,纖維環撕裂或終板病變)。正常纖維環內沒有痛楚神經,但椎間盤纖維環撕裂後,痛楚神經末稍會伸延至纖維環內。當椎 間盤受壓及退化,便會刺激纖維環後緣內的神經末梢,導致難以忍受的低腰背痛。水冷射頻能幅蓋纖維環後緣內的多餘的神經末梢,而溫度可精確可控,因此能安全 地封閉新生的痛楚神經末稍。同時大面積的射頻能量作用於椎間盤內可引起椎間盤的皺縮,達到椎間盤減壓的效果。兩者的協同作用即可緩解患者的疼痛。




整個手術毋需全身麻醉。醫生在影像學的説明下將兩支幼如筆芯的水冷電極針送入椎間盤後緣,啟動能量輸送後保持20分鐘即可。手術全程醫生會同患者溝通,確保手術的效果。 


手術完成後,患者休息後當天即可出院。


參考資料 : www.brain-spine.com.hk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神經外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