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6/2014

常玩智能手機 小心「數碼癡呆症」 [下]

 
 
 
 
少年最堪憂

不同於癡呆症常發生在老年人群體,「數碼癡呆症」呈現低齡化的特征。當下,患有記憶障礙的青少年明顯增加,有中學生記不住家門門禁密碼,要查看手機才能進門。而由於青少年群體的特殊性,所受危害也遠遠超過成年人。

1999年出生的小冉,在北京工藝美院附中上初二,卻早在小學三年級就開始使用智能手機。從最初的諾基亞到現在的iphone5,隨着智能手機功能的日趨增多、設計的愈發時尚,她也慢慢對它產生了依賴,無論是在課堂間隙,還是乘坐公交,都抓緊一切時間玩手機。
  
「手機非常的方便,可以幫我做很多事情」小冉說,「比如,老師寫在黑闆上的作業,我直接用手機照下來,或者把老師講的錄下來,節省了抄寫的時間,又能保證筆記的完整。」


但是小冉的媽媽卻對記者表達了她的擔憂:「孩子不僅在學習上比以前吃力很多,而且在生活中也變得丟三落四、馬馬虎虎。很多時候,跟她講了多少次的東西,她說着『知道了』,結果一轉身就忘。」


其實,類似問題並不僅僅發生在小冉身上,據2013年的數據顯示,在10至19歲青少年中,18.4%的用戶每天使用智能手機 超過7小時,與往年相比上升了7個百分點,從中可以明顯地看出,「數碼癡呆症」在青少年中並不少見。

對此,北京大學人民醫院放射科醫生金鋒強調:「青少年時期恰恰是腦部發育的重要階段,如果在這個時期過度使用智能手機等數碼產品,將嚴重影響他們腦部的發育,不利於他們的健康成長,家長和學校要對此負起責任、加強關注。」

事實上,關於「數碼癡呆症」的長期影響,相關的醫學研究仍處於起步階段,還存在很多未知因素。同時,金鋒表示,在科技影響呈現全方位特征的當代,徹底遠離科技並不現實。所以,適度使用的原則是避免出現嚴重後果的關鍵。(鮑貞燁 劉大銘 程睿潔)




防治「數碼癡呆症」

1:  嚴格區分工作和生活,工作之外盡量少用數碼產品,
     適當休息,與人交流,享受大自然。
2:  努力記憶重要的電話號碼、人名以及與日常生活相關的內容。
3:  培養盡量手寫、親自計算等習慣。

4:  適當服用維生素B,尤其是B6、B9、B12,能有效減少腦細胞死亡量。





參考資料: 大公報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神經外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11/25/2014

常玩智能手機 小心「數碼癡呆症」 [上]


人的左右腦各有側重,左腦主要負責語言、推理和邏輯,而右腦則以處理想象力、注意力和情感為主。過多使用智能手機,則會破壞腦部發展的平衡,出現左腦使用過度,而右腦利用率太低的情況。

親,你有智能手機嗎?你是個「手機控」嗎?如果兩個問題的回答都是「Yes」,那你可就要小心「數碼癡呆症」的侵入了。

近日,某市的一項抽樣調查顯示,有超過60%的年輕人由於常玩智能手機出現記憶力下降、愛忘事、丟三落四等情況。一時間,「數碼癡呆症」成為網絡熱詞,網友紛紛跟帖轉載,反思自己的智能手機使用太過頻繁。





危機已重重

所謂「數碼癡呆症」,是指由於使用智能手機而造成注意力、記憶力下降等類似於早期癡呆症的跡象,如常常忘記一些電話號碼、熟人親友的人名等等。這個新名詞最早於2004年出現在韓國,隨後在世界各地都引起關注。

目前在我國,智能手機已成為一種潮流,甚至跨入「必需品」的行列。截至2012年12月底,中國智能手機用戶數達到3.8億人。2013年3 月,根據市場研究公司尼爾森發布的《2013移動消費者報告》顯示,中國智能手機普及率達66%,已經超越美國和英國排在第二位,而且隻比位列第一的韓國 低1個百分點。

智能手機成為人們娛樂、社交和獲取資訊的主要途徑,很多人機不離手,被稱為「低頭族」。「『低頭族』過度使用數碼產品,會損害大腦將信息轉為長期記憶的功能。」韓國心理學家金大真在接受英國《每日電訊報》采訪時指出。




病症之由來

那麼依賴智能手機 為什麼會可能引發「數碼癡呆症」呢?有關專家表示,首先是由於左右腦的不平衡使用,其次是因為人腦記憶的部分環節和運轉效率受到損害。

神經外科教授金榮輔解釋,人的左右腦各有側重,左腦主要負責語言、推理和邏輯,而右腦則以處理想象力、注意力和情感為主。

「過多使用智能手機,則會破壞腦部發展的平衡,出現左腦使用過度,而右腦利用率太低的情況。這不僅會削弱記憶力和集中力的廣度,最終造成情感自控能力下降 以及認知損害,而且可能導緻右腦退化,其中有1/4的可能性會演變為早老性癡呆症。」韓國腦部平衡中心醫師邊基源說。腦部平衡中心是近年來快速 在韓國興起的行業,專門幫助由於過度使用計算機、手機而產生認知問題的患者。


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心理精神科主任袁勇貴則從人腦記憶過程的角度對此作了補充:「人對於事物的記憶包括攝取、儲存和提取三步驟,如果長時間依賴智能手機等電子產品,將改變腦功能,對於『攝取』這一階段造成影響,從而影響後兩個環節。」


至於記憶的效率問題,大中南醫院神經內科副教授肖勁鬆表示,智能手機由於信息搜索的便捷性容易讓人變得懶於思考、學習,長此以往,負責記憶的大 腦區域就會變得越來越懶,記憶力得不到充分鍛煉和激活,自然會下降,嚴重者可能連自己的電話號碼都記不住,出現「數碼癡呆症」。      




參考資料: 大公報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神經外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11/24/2014

頸椎關節移位影響呼吸




 頸椎關節移位成因可分為先天性與後天性,事件中的男童十多歲經已確診患病,故多屬先天性,與意外創傷、不良姿勢等後天因素無關。腦外科醫生藍明權表示,先 天性頸椎關節移位是指頸骨發育有問題,導致關節不穩定或容易移位,令頸椎之間出現虛位。他指,有關情況一般常見於頸椎第一、二節,若不早治理,有機會壓著 神經線影響手腳活動,甚至呼吸有困難。


誤傷神經線可致命
輕微的頸椎移位可用物理治療強化肌肉,從而填補「虛位」,達到固定關節的效果;嚴重則需要進 行頸椎內固定手術。藍明權解釋,醫生會在患者體內切割小塊骨頭作填補虛位,之後再用螺絲「鎖死」骨頭。他指,手術風險視乎頸椎位置,頸椎第三節以上,手術 風險愈高,若手術稍有不慎,誤傷神經線,可能會令患者出現呼吸困難致死,死亡風險約百分之五至一成。

 
藍明權補充,患者有肺炎、氣管腫脹,手術後亦可能有呼吸困難,未必與手術有關;一般在手術後兩、三日,並無出現任何並發症,則顯示手術成功。






資料來源:  www.brain-spine.com.hk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神經外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11/11/2014

婦食3大閘蟹 須長服膽固醇藥

大閘蟹季節碰上中秋國慶長假,肥蟹與蟹宴熱銷,但應適可而止。有中年女士一次過吃兩、三只大閘蟹,致膽固醇指數突飈高,結果美味過後要付出代價,需長期服食降膽固醇藥物,也有人貪吃大閘蟹而致中風。

有醫生指,長期進食高膽固醇食品可致慢性血管疾病,秋涼轉季更可增中風風險。


今年豐收 節後價回落1成
今年江蘇太湖和陽澄湖大閘蟹大豐收,「老三陽」董事長祁廣楠指,今年大閘蟹價格,細蟹和大蟹分別最多便宜兩成和一成,五両半至7両的中大蟹,每斤約400元。
臨近中秋,內地因送禮而搶貴價格,但中秋過後價格將回落一成,他預計今年整體銷情將較去年增兩成。

另外,有海鮮酒家已推出大閘蟹宴,每位除了蟹粉菜式,還包食「兩王一後」3只大閘蟹,負責人指近日訂位相當爆滿。

雖然美食當前,卻要小心身體。心髒科專科醫生李麗芬表示,近年一名40多歲女士,本身有家族性膽固醇過高和心髒病問題,她卻忍不住貪吃大閘蟹,還一次過吃了兩至三只大蟹,致膽固醇指數突然飈升。


連吃6天 中年人急性中風
李麗芬指,該女病人本身也有高血壓、膽固醇指數已達6(正常應為5.2),本來不用服藥治療,可靠飲食控制,但吃完蟹後指數急升至7,結果往後都要長期吃降膽固醇的藥物控制。
「除非做到指數降到正常人一樣,但好難,加上她又有家族史,所以多數要長期食藥。」李麗芬說。

另外,有中年人到訪蘇州,連吃6日大閘蟹而出現急性中風,要急送回港求醫。
食過量致慢性血管病

腦神經專科醫生藍明權指,中風個案多發生在天氣轉變時,尤其由熱轉冷為病發高危期,因氣溫轉變致血壓驟升和血管收窄,加上不少人會在這時期進食補品,因多是膽固醇過高的食物,亦易引致慢性中風。

藍明權續表示:「食物很少致急性中風,多是慢慢累積引致。」
根據世衞建議,一般成年人每天攝取膽固醇的上限為300毫克,一只重約6両的大閘蟹,可食用的約100克蟹肉和蟹膏,膽固醇含量達267克,接近每日可攝取上限,故健康人士每次只宜吃一至兩只,而長期病患者包括心髒病患者及患有高膽固醇人士更不宜進食。


心髒病高膽固醇者 忌進食
香港營養學會會長丁浩恩建議,健康人士每天只可吃一至兩只大閘蟹,有血管疾病的長期病患者進食就不要吃膏,但蟹肉也含豐富脂肪和蛋白質,加上節日多聚餐,提醒每餐都不要進食過量,「不要常說只是一餐半餐,一個星期加上來便會好多餐!」




資料來源:  http://www.hket.com/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神經外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11/10/2014

硬膜外類固醇注射: 藥物安全 –具罕有嚴重神經系統問題



問題: 美國食物及藥物管理局(FDA) 警告脊椎硬膜外類固醇注射有機會引致罕有但嚴重的副作用,包括失明、中風、癱瘓、甚至麻痺。硬膜外類固醇注射用於治療頸、背痛及四肢痛楚擴散。硬膜外類固 醇注射的成效及安全性仍未確認,因此硬膜外類固醇注射不獲美國食物及藥物管理局認可作以上用途。

美國食物及藥物管理局要求產品加上警告標示以解釋注射該藥物的風險。

背 景: 為增加醫護人員對硬膜外類固醇注射風險的認知,美國食物及藥物管理局的Safe Use Initiative 由不同的專家組成,包括痛症治療專家等,改善治療的技術,減低治療的風險,專家小組有共識後便會發表結果。美國食物及藥物管理局會於2014年年尾舉辦諮 詢委員會會議,討論硬膜外類固醇注射的成效及風險,以及FDA 相應的措施。

建議: 患者應向醫護人員了解硬膜外類固醇注射的成效及風險,以及其他相關的治療。



參考資料: http://www.fda.gov/safety/medwatch/safetyinformation/safetyalertsforhumanmedicalproducts/ucm394530.htm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神經外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11/04/2014

長期卧床 毋須縫合頭骨

 




胡太一直要求醫院為丈夫進行頭蓋骨縫合手術,避免隨時受感染。神經外科專科醫生藍明權表示,一般情況下,若病人失去活動能力,需別人照顧,毋須進行頭蓋骨縫合手術。他解釋,頭蓋骨縫合手術有一定風險,手術過程中可能出現細菌感染或出血,最終得不償失。

藍明權指,頭蓋骨雖然有一定的保護作用,但頭皮、腦膜等同樣有保護作用,受細菌感染的機會也會較少。


若病人失去活動能力,需長期臥床,頭蓋骨縫合手術並非必要的手術,最重要是照顧者需小心病人不會跌到,「如果醫院唔幫病人做頭蓋骨縫合手術,其實都可以接受」。

他稱,一般而言,當病人恢復清醒,或有活動能力,醫生才會考慮縫合頭蓋骨。 




參考資料:  http://hk.apple.nextmedia.com/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神經外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11/03/2014

長期服用止痛藥有副作用嗎?




長期服用止痛藥有副作用嗎?

市面上的止痛藥可分為四類,第一類是嗎啡類,民眾較不常見;第二類為乙醯胺酚類,代表藥物為Acetaminophan,就是經常使用的Panadol;第三類為阿斯匹靈消炎止痛藥,第四類為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止痛藥物的最大副作用是吃多了容易傷胃和腎臟,所以有胃潰瘍、肝腎功能不好的人或是孕婦,最好不要服用。

阿斯匹靈與Panadol 的特色為何?
1.      等劑量的阿斯匹靈及普拿疼可以獲得相同程度的疼痛解除效果。
2.      阿斯匹靈及普拿疼都有退燒功能。
3.      阿斯匹靈可使發炎處消腫,普拿疼則無此功效。
4.      阿斯匹靈常用在減輕腫大關節或其他發炎區域的疼痛,普拿疼則無此功效。
5.      阿斯匹靈會造成胃部不適或胃出血,影響血小板身凝聚,延長出血停止的時間;普拿疼則不會引起胃的不適或干擾血液凝固。


Panadol的正確使用劑量與方法?

1.          建議用量每次1-2顆,一天不要超過8顆。
2.          一天超過10克﹝約20顆﹞已達中毒劑量。
3.          止痛藥、感冒藥、感冒糖漿、感冒熱飲多含這類藥物,使用時應全部列入計算。
4.          服藥後苔出現噁心、嘔吐、頭痛等症狀應立即就醫。
5.          肝硬化或有酒癮者禁止服用。
6.          建議空腹時以開水服用。






參考資料: www.brain-spine.com.hk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神經外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