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2018

電磁波襲兒童大腦神經- 電磁波的影響,電磁波輻射



在 香港,不少小孩子亦「一機在手」,除了用作通話外,還經常打遊戲。有兒科專科醫生指出,對於正在發育的兒童來說,手機產生的電磁波,致癌的危險性遠較成年 人為高,因此還是少用為妙。外國一些地方早已禁絕兒童使用手機,其中英國就禁止小學生用手機,避免電磁波荼毒尚未發育好的大腦神經。





 
兒 科專科醫生楊超發接受本報訪問時表示,小孩子身體各部分器官仍未成熟,面對相同的外來刺激,小孩所受的損害比成人更大。他以電療作比喻,強力的輻射足以殺 死癌細胞以致正常細胞,即使較弱的輻射都有可能令細胞的基因轉變,令血管或細胞產生病變,加上小孩的頭骨比成人的薄,對於手機的電磁波或輻射的抵抗力就較 低,長遠影響小孩子成長。另外,由於正處於發育時期,細胞等組織即使出現少許病變,對身體的影響亦將會隨着成長而放大。他呼籲家長限制子女使用手提電話的 時間,廠商也應該以免提裝置取代擴音器。


腦神經外科專科醫生藍明權回應查詢時認為,世衞將手機定為2B類,屬「觀察名單」之列,即是不能確定這種物質的危險性,只有04年的報告是唯一支持其致癌性的證據,但當時的手提電話與今日的款式和技術已經不同,難以作比較。

 

市民毋須過分恐慌
他指出,可以肯定的是吸煙的致癌機會比使用手機更高,加上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都沒有禁止使用手機,所以市民沒有必要因此棄用手機。不過,他補充謂,對於那些遺傳因子不穩定的人士來說,經常接觸到外來電波刺激,就會有較大機會引起病發。







參考資料 : www.brain-spine.com.hk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神經外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1/24/2018

口齒不清或小中風徵兆



近年中風有年輕化迹象,曾經中風病人再次中風的機會較一般人高達15倍。俗稱「小中風」的「短暫腦缺血」是中風的先兆,徵狀包括半邊身或手腳麻痹、口齒不清等,但徵狀持續數分鐘,容易被人忽略。神經外科醫生建議市民40歲開始定期作身體檢查,找出中風潛在風險。

衞生署資料顯示,每年因中風而住院人次超過2.6萬,另有研究指出35歲至45歲男性患中風的比率,由2001年的22.1%,上升至200823.5%。而曾經中風病人再次中風的機會較一般人高915倍。

神經科專科醫生解釋,中風可以分為「缺血性中風」佔所有中風個案的七成,而「出血性中風」則佔三成,而心臟和腦血管不健康,都會引致中風。







參考資料:  成報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神經外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1/16/2018

軸向腰椎椎間融合手術的好處

 

 

 相對開放式脊椎融合手術,
軸向腰椎椎間融合手術有其獨特的好處


開放式脊椎融合手術

腰椎椎間前路融合術ALIF (An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ALIF)

ALIF 是開放式手術,已用於椎間盤融合術多年。手術時,神經外科醫生會先從患者腹部正前方進入腰5骶1椎間盤,清除椎間盤,換上骨骼的代替物料。手術的好處是無 需在背部肌肉開刀以接近椎近椎間盤,減少背痛。但椎間盤正前方是大血管、腸臟及副交感神經線。手術中需撥開血管和腸臟才能進行手術,所以風險較大,若患者 以前曾進行腹部手術,風險會更高。

腰椎椎間後路融合術PLIF (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PLIF)

腰椎椎間後路融合術是傳統開放式手術。手術的好處是無需撥開血管和腸臟以清除椎間盤。但手術需切除遮蓋神經線的骨骼和暴露神經線,撥開神經線才能清除椎間盤,有機會影響神經線功能和引至神經線發炎。由於手術時背部肌肉受拉扯,有機會導致痛楚及形成疤痕。

經神經孔椎體間融合術 (Transfor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TLIF)

這手術可用微創方法進行,神經外科醫生會先從患者背部近脊椎的左或右開一個小孔,以便切除脊骨小關節及經神經孔進入椎間盤的位置。手術的好處是無需撥開血 管和腸臟以清除椎間盤。但手術需切除骨骼和暴露神經線,才能清除椎間盤,亦必需放置椎弓根鏍絲固定,有機會影響神經線功能,和引至神經線發炎。


軸向腰椎椎間融合手術是眾多微創手術的一種,手術目的包括:


  • 減少出血
  • 無需接觸或暴露神經線
    • 減少術後肌肉、關節和神經線發炎痛楚
    • 改善康復效果
    • 盡量減少住院時間
    • 盡量減少使用止痛藥


研發軸向腰椎椎間融合手術的目標是透過脊椎骶椎前的空隙進行手術,從而能盡量避免破壞重要神經線、血管及肌肉,所有手術均有風險,例如刺傷腸臟、傷口發炎及血腫。接受任何手術前請先向醫生了解詳細資料。


所有開放式或微創手術都有一定風險,包括痛楚、疤痕、出血、麻醉引致的風險、跟進手術、感染,以及身體組織,例如神經線、器官及血管受損。手術前醫生會先與你討論手術的風險及與你一同選擇合適的治療。



參考資料: www.brain-spine.com.hk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神經外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1/11/2018

蛛網膜下出血 95%可腦掃描發現




神經外科專科醫生藍明權表示,蛛網膜是頭顱內用於保護腦部、形狀似蜘蛛網而命名。蛛網膜下腔位於腦底部,每100個中風患者中,約有510個是蛛網膜下出血。其中三成病人一旦出血便陷入昏迷,有性命危險。


他解釋,患者一般出現頭痛、嘔吐,95%個案可由腦掃描發現,但若沒及時封閉血管瘤,短時間內很易再出血,嚴重者可致命。即使及時止血,患者亦可能出現手腳活動受影響的後遺症。他估計今次女事主正是初入院時未有及時根治,導致血管瘤再出血。


像其他中風患者一樣,蛛網膜下出血之前都沒有徵兆,往往突然發病,患者會出現間歇頭痛,易掉以輕心。高血壓、年長、長期吸煙、家族有爆血管病歷人士均屬高危一族。


藍明權 神經外科專科醫生



資料來源: 明報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神經外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1/04/2018

日本腦炎 / 流行性乙型腦炎 Japanese Encephalitis / Epidemic Encephalitis B

 
 
日本腦炎病毒的宿主是豬隻或野生雀鳥,而主要病媒是三帶喙庫蚊,庫蚊在叮咬過帶有日本腦炎病毒的豬隻或野鳥後,身上就帶有該些病毒;庫蚊再叮咬人類,人類就可能被感染日本腦炎。


病徵:
日本腦炎發病的潛服期為四至十四天。病情輕微者出現無力、發燒及頭痛症狀。病情嚴重者則病發得快,並出現頭痛、高燒、頸部僵硬、神志不清、昏迷、震顫、抽搐(特別是幼童)及癱瘓等症狀。患者有可能出現腦膜炎等嚴重病癥,
死亡率可高達三成。

成因:
日本腦炎是經由庫蚊傳播,並不會人傳人,因為人類即使染病,體內的日本腦炎病毒也不會像豬隻或野鳥般多,故蚊子叮咬了患者後,再叮人的傳播風險不大。

預防方法 :
預防日本腦炎,應採取防蚊措施,避免給蚊子叮咬。準備前往此病流行地區如越南、柬埔寨、緬甸、印度、尼泊爾及馬來西亞的人士,更應加倍注意。應避免前往郊外,或穿著長袖衣服及準備蚊怕水。

治療方法:
日本腦炎並無特定的治療方法。醫生一般對患者施以支援性治療。
此病的死亡率為百分之五至三十五,康復者可能有神經系統的後遺症。
 
是否有季節性? 
 
 
藍明權  神經外科醫生

 
 
 
 
 
參考資料: www.brain-spine.com.hk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神經外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