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5/2017

偏頭痛 Migraine - 偏頭痛病徵, 偏頭痛原因



 
主要是因腦血管擴張而刺激到神經所引發的頭痛,大部份病患者也有同類的家族病史

病徵
1.偏左或偏右
2. 痛楚的感覺有如脈搏跳動
3.有部份病者在頭痛前可出現先兆如看見閃光、視野中有黑點、口唇、手部麻痹等
4.感到惡心、出汗及面色蒼白
5.畏光


引發偏頭痛的原因 
1.壓力、過激烈情緒
2.過多或缺少睡眠
3.天氣變化
4.濃烈氣味(例如:吸煙)
5.內分泌變化(例如:懷孕期,服用口服避孕藥物,月經周期變化等)
6.食物(例如:濃味芝士,酒精,巧克力,味精,代糖,經發酵制食品等)
7.強光,閃光


治療方法 
1. 避免可誘發偏頭痛的原因
2. 兩種藥物
    a. 發作時服用特效止偏頭痛藥
    b. 定時服用預防偏頭痛藥,例如特效消炎止痛藥,松弛血管藥或抗癲癇藥



參考資料 : www.brain-spine.com.hk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神經外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1/24/2017

患脫髓鞘疾病 冷熱不分無故刺痛

芷妍患上的罕見病「脫髓鞘疾病」(demyelinating diseases),是神經系統疾病一種,分先天性及後天性,全球每1,000人約有1人有機會患上先天性脫髓鞘疾病,原因未明,暫時無法根治;最常見的後天性脫髓鞘疾病則較多由糖尿病引起,糖尿病患者約有一至兩成會引發此病。

神經外科專科醫生藍明權表示,每條幼細的神經線都有髓鞘(myelin)保護,當髓鞘細胞脫落,神經線沒有保護下,就會影響訊息傳遞效能,脫髓鞘疾病會影響腦部、脊髓或周邊神經的神經線。視乎影響哪組神經線,病者會出現不同種類的症狀,例如若影響活動神經細胞,會令患者手腳活動有困難,手腳無力,甚至肌肉不受控制出現痙攣、抽搐等;但若專責「感覺」的神經細胞受該病影響,會麻木、喪失感覺,例如冷熱不分及感覺不到季節變化,有時某些部位則過度敏感,沒來由的觸發刺痛、神經痛,飽受煎熬。

若病況輕微,患者只是感覺上或活動上較差,但仍可應付日常生活,但最嚴重者可能喪失自理能力,要坐輪椅或用呼吸機協助。有些嚴重個案,若患者負責心跳、呼吸、腸臟活動的自主神經細胞受疾病影響,可能會心跳紊亂、腸臟蠕動欠佳引致便秘、大小便失禁,且該病可同時影響幾組神經。

醫生首先會了解病人的病史,包括發病時序,有否其他引發疾病的原因;第二步進行臨床身體檢查,包括病人活動能力、身體感覺能力,以及驗血;第三,進行磁力共振測試病人的神經線有否受壓,以及進行神經線傳導測試,檢查神經線或神經末梢是否出現問題。部份病人需要驗血檢查遺傳因子及其他內分泌情況。

該病成因分為先天性遺傳因子問題,或後天免疫系統失調,令自己身體攻擊破壞髓鞘細胞,或由外來疾病如病毒感染、內分泌問題,包括甲狀線、風濕性疾病,都會引發破壞神經細胞的疾病。患先天性脫髓鞘疾病的機會是千分之一,暫無藥根治。藍明權解釋:「脫髓鞘疾病講數量可以好多,最常見係糖尿病引起嘅脫髓鞘疾病,糖尿病患病約有一至兩成會引發此病。」他表示,若找到發病原因,醫治源頭是可以痊癒的,如內分泌疾病引起,可以調理內分泌;如免疫系統疾病引起,可施抗免疫藥。

對先天性患者的治療,如出現痛症,則施藥減少痛楚;肌肉痙攣或乏力,會協助病人做物理治療拉筋,施藥放鬆肌肉。而貝可芬這藥物可減少肌肉收縮及痙攣的問題,輕微患者可口服,嚴重痙攣患者影響手腳協調,須將藥物注射入脊髓附近,如需要不停注射,便要在病人體內置入一個電泵,放入藥水,電泵會24小時將微量藥水泵入病人脊髓附近,令患者放鬆肌肉。

電泵儲存的藥水每次可用約一周,當藥水將近用完,電泵會發出指示,病人就要找醫生加藥入電泵。電泵的電力可維持數年,當電力耗盡就要整個電泵更換。電泵外型與心臟起搏器相似,「一個盒咁放喺皮下,換時要開皮膚更換。」

藍醫生續稱,脫髓鞘疾病需要全面治療,包括藥物、物理治療,因為傷殘影響,病人需要別人照顧,如社工、家居護理協助。此外,這屬於比較長期的病患,病人或需要心理輔導,協助他適應日常生活。


脫髓鞘疾病簡介:
發病率:一千分之一,有一至兩成糖尿病人會引發此病
病因:分為先天性及後天性,後天性可因免疫系統失調、病毒感染、內分泌引發
病徵:視乎受影響的神經細胞,出現痙癴、喪失感覺或過度敏感、心跳紊亂、便秘甚至失禁
確診方法:了解病人的病史包括發病時序、臨床身體檢查;磁力共振測試、神經線傳導測試;部份病人須驗血檢查遺傳因子及內分泌情況
治療方法:先天性患者暫無法根治,須長期治療;後天性患病可針對源頭治療便可痊癒













參考資料 : http://hk.apple.nextmedia.com/realtime/breaking/20160613/55219413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神經外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1/17/2017

Stroke

Stroke is sudden onset of neurological disability. It happens because of sudden blockage of blood vessel in the brain or sudden bleeding in the brain. Within minutes, the affect part of the brain dies. On average, every year, 26,000 new patients suffer from stroke in Hong Kong. The peak time for onset of stroke is when temperature suddenly drops, e.g. around November to December.






Symptoms of stroke

The symptoms of stroke include (1) weakness or numbness of the face, arm or leg, (2) confusion and drowsiness, (3) difficult to speak, (4) dizziness, (5) blurring of vision, (6) severe headache, (7) incontinenece, (8) vomiting, and (9) coma. Mini-stroke means patients suffered for one or more of the above named symptoms, but only temporarily. 



Risk factors

Stroke can be caused by diseases such as, diabetes mellitus, atrial fibrillations, high blood pressure, high blood cholesterol level. Patient with following diseases would have higher risk of stroke.

  1. Patients with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cardiac & peripheral vascular disorders
  2. Cigarette smoker
  3. Obesity
  4. Lack of physical activity


Some patients have hidden time bomb in the brain, e.g. cerebral aneurysm or 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 which may cause bleeding in the brain. 




The information provided aims to provide educational purpose, if you have the described conditions as above, please consult your neurosurgeon immediately.

1/16/2017

Sciatica Symptoms

Sciatica is characterized by pain radiating from the back into the buttock and into the leg. The pain may travel below the knee and may also involve the foot.




Sciatica Symptoms


  • Pain radiate from the buttock to the leg and foot. There may also be needling or numbness in the region.
  • In the more severe case, the leg may become weak.
  • The pain feels like an electric shock suddenly or persistently.
  • The whole buttock, thigh and leg become tender on touching.
  • The leg muscles become very tense and spastic.
  • Pain can affect sleep and causes insomnia.
  • Cough, sneezing, laughing and sitting may aggravate the pain
The information provided aims to provide educational purpose, if you have the described conditions as above, please consult your neurosurgeon immediately.

1/10/2017

止痛藥知多D

長期服用止痛藥有副作用嗎?
市面上的止痛藥可分為四類,第一類是嗎啡類,民眾較不常見;第二類為乙醯胺酚類,代表藥物為Acetaminophan,就是經常使用的Panadol;第三類為阿斯匹靈消炎止痛藥,第四類為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止痛藥物的最大副作用是吃多了容易傷胃和腎臟,所以有胃潰瘍、肝腎功能不好的人或是孕婦,最好不要服用。



阿斯匹靈與Panadol 的特色為何?
1.      等劑量的阿斯匹靈及普拿疼可以獲得相同程度的疼痛解除效果。
2.      阿斯匹靈及普拿疼都有退燒功能。
3.      阿斯匹靈可使發炎處消腫,普拿疼則無此功效。
4.      阿斯匹靈常用在減輕腫大關節或其他發炎區域的疼痛,普拿疼則無此功效。
5.      阿斯匹靈會造成胃部不適或胃出血,影響血小板身凝聚,延長出血停止的時間;普拿疼則不會引起胃的不適或干擾血液凝固。


 
 
 
 
 
 
 
 
 
 
 
 
Panadol的正確使用劑量與方法?
 
1.          建議用量每次1-2顆,一天不要超過8顆。
2.          一天超過10克﹝約20顆﹞已達中毒劑量。
3.          止痛藥、感冒藥、感冒糖漿、感冒熱飲多含這類藥物,使用時應全部列入計算。
4.          服藥後苔出現噁心、嘔吐、頭痛等症狀應立即就醫。
5.          肝硬化或有酒癮者禁止服用。
6.          建議空腹時以開水服用。
 
 
 
 
 

參考資料 : www.brain-spine.com.hk/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神經外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1/09/2017

蛛網膜下出血 95%可腦掃描發現




神經外科專科醫生藍明權表示,蛛網膜是頭顱內用於保護腦部、形狀似蜘蛛網而命名。蛛網膜下腔位於腦底部,每100個中風患者中,約有510個是蛛網膜下出血。其中三成病人一旦出血便陷入昏迷,有性命危險。


他解釋,患者一般出現頭痛、嘔吐,95%個案可由腦掃描發現,但若沒及時封閉血管瘤,短時間內很易再出血,嚴重者可致命。即使及時止血,患者亦可能出現手腳活動受影響的後遺症。他估計今次女事主正是初入院時未有及時根治,導致血管瘤再出血。


像其他中風患者一樣,蛛網膜下出血之前都沒有徵兆,往往突然發病,患者會出現間歇頭痛,易掉以輕心。高血壓、年長、長期吸煙、家族有爆血管病歷人士均屬高危一族。


藍明權 神經外科專科醫生



資料來源: 明報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神經外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1/04/2017

創新微創頸椎手術 復原快

長期使用電腦、彎著頭閱讀,可能會造成頸椎退化性痛症,雖然一般都可以藥物治療,但嚴重情況時就須動手術。有醫院採用創新微創手術,共為200多名 病人解除頸椎痛症之苦,新技術大大縮減復原時間。

曾接受手術的一名中大女教員,接受手術後不但痛苦全消,第二天更可出院,第三天就已自行沐浴洗頭。

頸及腰部脊椎退化性疾病是最常見的痛症之一,輕微情況可引致頸腰背痛,嚴重時可以引起神經痛、神經線麻痺,手腳無力,最嚴重時四肢更會無法活動。

雖然這類痛症可服用藥物治療,如非類固醇消炎藥或撲熱息痛(Paracetamol),但最多只可以作止痛或中程度治療,當出現嚴重情況或影響生活,就要 使用手術。







手術傷口小至2.5厘米

50多歲的林女士在中文大學從事教育工作,因為工作上需要時常閱讀及使用電腦,結果令頸椎長期受壓,四肢常感酸痛。不過她只接受針灸推拿方法,而且忍耐 力強,結果神經受壓情況轉壞也懵然不知。直至有天她連筆和筷子也拿不住,結果即時接受微創人工椎間盤植入術,植入鈦金屬人工頸椎間盤。手術完畢後,她第二 天就出院,第三天更可如常洗頭沐浴。




人工頸椎間盤可用10年

傳統頸椎手術方法,病人傷口較大、併發症較多。港安醫院就使用微創技術,利用顯微鏡、顯微儀器、高速骨鑽等工具,在病人頸椎加入一個人工椎間盤,把移位壓住神經線的骨骼移動並接合,減輕病人痛楚。新技術令手術傷口小至2.5厘米,復原出院的時間也縮減至1至2天。


腦外科專科醫生藍明權表示,新技術可以保存頸部正常活動,而且人工頸椎間盤是永久植入,關節活動期可超過10年,更減低病人要在10年內接受另外頸椎相連關節手術的機會。藍明權提醒從事文職、勞力工作以及停經後的婦女,要小心保護骨脊。


他說:「手術完畢後,康復情況視乎接受手術前情況,很少入來(做手術)的病人完全行不動,(做完手術後)可以完全康復。」






資料來源:  文匯報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神經外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1/03/2017

中風高危期

 


近來天氣忽冷忽熱, 有神經科專家警告,氣溫由暖急劇轉冷,慢性病患者難以適應,血壓容易颯高,每年十一月及一至二月,均是中風高峰期。中風除了半身乏力及口齒不清等典型徵狀 外,頸痛及視力短暫模糊亦是危險徵兆。曾有四十歲男教師突然頸痛及半身麻痺,入院檢驗方知頸動脈及腦血管栓塞,至今中風一個多月,仍未回復左手功能,需緊 密康復治療才有望重拾教鞭。


中年應定期檢查心腦血管
仁安醫院神經外科專科醫生藍明權指,全港每年有二萬六千多人中風,每年十一月天氣轉冷,及一至二月氣溫驟降,均是中風高危期,「天氣由暖變凍,血壓會突然颯高,特別多中風爆血管個案。」


頸痛也是中風徵狀, 一名四十歲男教師月前突然頸痛,及後左邊身麻痺及口齒不清,入院檢查發現右腦缺血性中風,右側頸動脈有血塊阻塞,要持續半年服抗凝血藥及做物理治療。左腳 雖已活動正常,可以走路,但左手活動能力較差,無力拿水杯,也暫不能打字,預料有一半機會完全康復。患者沒有定期身體檢查,中風後才發現有高血壓、高膽固 醇及糖尿病,這均是中風高危因素,建議中年人士應定期做心腦血管及頸動脈檢查。


此外,心房顫動病人有百分之七至一成機會併發中風。五十歲的陳先生健康一直良好,但近半年持續心跳不規則,至出現右邊身乏力才求診,入院後檢驗方發現左腦輕微血管栓塞。原來他病發前三個月其視力已短暫模糊,突然眼前一黑,一分鐘才回復正常。






資料來源: www.brainspine.com.hk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神經外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