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8/2014

長期卧床 毋須縫合頭骨

 




胡太一直要求醫院為丈夫進行頭蓋骨縫合手術,避免隨時受感染。神經外科專科醫生藍明權表示,一般情況下,若病人失去活動能力,需別人照顧,毋須進行頭蓋骨縫合手術。他解釋,頭蓋骨縫合手術有一定風險,手術過程中可能出現細菌感染或出血,最終得不償失。

藍明權指,頭蓋骨雖然有一定的保護作用,但頭皮、腦膜等同樣有保護作用,受細菌感染的機會也會較少。


若病人失去活動能力,需長期臥床,頭蓋骨縫合手術並非必要的手術,最重要是照顧者需小心病人不會跌到,「如果醫院唔幫病人做頭蓋骨縫合手術,其實都可以接受」。

他稱,一般而言,當病人恢復清醒,或有活動能力,醫生才會考慮縫合頭蓋骨。 




參考資料:  http://hk.apple.nextmedia.com/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神經外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4/23/2014

常玩智能手機 小心「數碼癡呆症」 [下]

 
 
少年最堪憂

不同於癡呆症常發生在老年人群體,「數碼癡呆症」呈現低齡化的特征。當下,患有記憶障礙的青少年明顯增加,有中學生記不住家門門禁密碼,要查看手機才能進門。而由於青少年群體的特殊性,所受危害也遠遠超過成年人。

1999年出生的小冉,在北京工藝美院附中上初二,卻早在小學三年級就開始使用智能手機。從最初的諾基亞到現在的iphone5,隨着智能手機功能的日趨增多、設計的愈發時尚,她也慢慢對它產生了依賴,無論是在課堂間隙,還是乘坐公交,都抓緊一切時間玩手機。
  
「手機非常的方便,可以幫我做很多事情」小冉說,「比如,老師寫在黑闆上的作業,我直接用手機照下來,或者把老師講的錄下來,節省了抄寫的時間,又能保證筆記的完整。」


但是小冉的媽媽卻對記者表達了她的擔憂:「孩子不僅在學習上比以前吃力很多,而且在生活中也變得丟三落四、馬馬虎虎。很多時候,跟她講了多少次的東西,她說着『知道了』,結果一轉身就忘。」


其實,類似問題並不僅僅發生在小冉身上,據2013年的數據顯示,在10至19歲青少年中,18.4%的用戶每天使用智能手機 超過7小時,與往年相比上升了7個百分點,從中可以明顯地看出,「數碼癡呆症」在青少年中並不少見。

對此,北京大學人民醫院放射科醫生金鋒強調:「青少年時期恰恰是腦部發育的重要階段,如果在這個時期過度使用智能手機等數碼產品,將嚴重影響他們腦部的發育,不利於他們的健康成長,家長和學校要對此負起責任、加強關注。」

事實上,關於「數碼癡呆症」的長期影響,相關的醫學研究仍處於起步階段,還存在很多未知因素。同時,金鋒表示,在科技影響呈現全方位特征的當代,徹底遠離科技並不現實。所以,適度使用的原則是避免出現嚴重後果的關鍵。(鮑貞燁 劉大銘 程睿潔)




防治「數碼癡呆症」

1:  嚴格區分工作和生活,工作之外盡量少用數碼產品,
     適當休息,與人交流,享受大自然。
2:  努力記憶重要的電話號碼、人名以及與日常生活相關的內容。
3:  培養盡量手寫、親自計算等習慣。

4:  適當服用維生素B,尤其是B6、B9、B12,能有效減少腦細胞死亡量。





參考資料: 大公報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神經外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4/15/2014

常玩智能手機 小心「數碼癡呆症」 [上]


人的左右腦各有側重,左腦主要負責語言、推理和邏輯,而右腦則以處理想象力、注意力和情感為主。過多使用智能手機,則會破壞腦部發展的平衡,出現左腦使用過度,而右腦利用率太低的情況。

親,你有智能手機嗎?你是個「手機控」嗎?如果兩個問題的回答都是「Yes」,那你可就要小心「數碼癡呆症」的侵入了。

近日,某市的一項抽樣調查顯示,有超過60%的年輕人由於常玩智能手機出現記憶力下降、愛忘事、丟三落四等情況。一時間,「數碼癡呆症」成為網絡熱詞,網友紛紛跟帖轉載,反思自己的智能手機使用太過頻繁。





危機已重重

所謂「數碼癡呆症」,是指由於使用智能手機而造成注意力、記憶力下降等類似於早期癡呆症的跡象,如常常忘記一些電話號碼、熟人親友的人名等等。這個新名詞最早於2004年出現在韓國,隨後在世界各地都引起關注。

目前在我國,智能手機已成為一種潮流,甚至跨入「必需品」的行列。截至2012年12月底,中國智能手機用戶數達到3.8億人。2013年3 月,根據市場研究公司尼爾森發布的《2013移動消費者報告》顯示,中國智能手機普及率達66%,已經超越美國和英國排在第二位,而且隻比位列第一的韓國 低1個百分點。

智能手機成為人們娛樂、社交和獲取資訊的主要途徑,很多人機不離手,被稱為「低頭族」。「『低頭族』過度使用數碼產品,會損害大腦將信息轉為長期記憶的功能。」韓國心理學家金大真在接受英國《每日電訊報》采訪時指出。




病症之由來

那麼依賴智能手機 為什麼會可能引發「數碼癡呆症」呢?有關專家表示,首先是由於左右腦的不平衡使用,其次是因為人腦記憶的部分環節和運轉效率受到損害。

神經外科教授金榮輔解釋,人的左右腦各有側重,左腦主要負責語言、推理和邏輯,而右腦則以處理想象力、注意力和情感為主。

「過多使用智能手機,則會破壞腦部發展的平衡,出現左腦使用過度,而右腦利用率太低的情況。這不僅會削弱記憶力和集中力的廣度,最終造成情感自控能力下降 以及認知損害,而且可能導緻右腦退化,其中有1/4的可能性會演變為早老性癡呆症。」韓國腦部平衡中心醫師邊基源說。腦部平衡中心是近年來快速 在韓國興起的行業,專門幫助由於過度使用計算機、手機而產生認知問題的患者。


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心理精神科主任袁勇貴則從人腦記憶過程的角度對此作了補充:「人對於事物的記憶包括攝取、儲存和提取三步驟,如果長時間依賴智能手機等電子產品,將改變腦功能,對於『攝取』這一階段造成影響,從而影響後兩個環節。」


至於記憶的效率問題,大中南醫院神經內科副教授肖勁鬆表示,智能手機由於信息搜索的便捷性容易讓人變得懶於思考、學習,長此以往,負責記憶的大 腦區域就會變得越來越懶,記憶力得不到充分鍛煉和激活,自然會下降,嚴重者可能連自己的電話號碼都記不住,出現「數碼癡呆症」。      




參考資料: 大公報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神經外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4/10/2014

腦震盪是什麼?

腦震盪指頭部外傷,使腦部受到撞擊,並暫時失去功能。



腦震盪病徵


輕微的腦震盪雖沒有外傷,但腦部會短暫失去功能,如失去知覺、聽覺、嗅覺等。腦震盪的人會有短暫失憶、頭痛、意識不清、視力模糊、耳鳴、噁心、無法集中精神等問題。這些問題會於一段時間後自行痊癒。

治療腦震盪


腦震盪的徵狀通常都會自行痊癒,只要多休息,並不應進行劇烈運動,以免再次受傷。嚴重的腦震盪需要進行手術治療,可能會影響中樞神經,可能需要接受手術治療。
 
 
 
參考資料 : www.brain-spine.com.hk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神經外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4/09/2014

水冷式射頻的原理

水冷式射頻治療椎間盤源性疼痛的原理

椎間盤源性痛症是由於一個 或多個椎間盤的退化性病變(如髓核紊亂,纖維環撕裂或終板病變)。正常纖維環內沒有痛楚神經,但椎間盤纖維環撕裂後,痛楚神經末稍會伸延至纖維環內。當椎 間盤受壓及退化,便會刺激纖維環後緣內的神經末梢,導致難以忍受的低腰背痛。水冷射頻能幅蓋纖維環後緣內的多餘的神經末梢,而溫度可精確可控,因此能安全 地封閉新生的痛楚神經末稍。同時大面積的射頻能量作用於椎間盤內可引起椎間盤的皺縮,達到椎間盤減壓的效果。兩者的協同作用即可緩解患者的疼痛。




整個手術毋需全身麻醉。醫生在影像學的説明下將兩支幼如筆芯的水冷電極針送入椎間盤後緣,啟動能量輸送後保持20分鐘即可。手術全程醫生會同患者溝通,確保手術的效果。 


手術完成後,患者休息後當天即可出院。


參考資料 : www.brain-spine.com.hk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神經外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4/03/2014

何謂失眠?



醫學上對失眠的定義是:難以入睡、持續睡眠、隔天清晨醒來汲有睡飽的感覺。失眠是一種症狀而非疾病,必需先找出潛在的病因加以治療,而不是只有治療失眠的症狀而已。

美國國家健康組織〔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把失眠症依病程時間分為短暫性失眠〔短於一星期〕、短期性失眠〔1-3星期〕及長期性失眠〔超過3星期〕。


1.      短暫性失眠:
遇到重大壓力〔如考試或競賽〕、情緒上的激動〔如興奮或憤怒〕等都可能會失眠。而跨越時區旅行造成的時差反應也會對睡眠有所影響。

2.      短期性失眠:
病因和短暫性失眠有些雷同,但時間較長。有人在喪偶、離婚、生命中出現重大變數時,會造成情緒上的衝擊,平復所需要的時間可能長達數星期。

3.      長期性失眠:
這類失眠患者必須到失眠門診求診才行,病史有些達數年或數十年之久,必須找出潛在病因才有治療的希望。


失眠的主要原因:

心理因素
擔心、焦慮、恐懼、抑郁或興奮等,都會形成心理上的負擔,造成失眠。

睡眠環境問題
臥房太熱、太冷或通風不良、床墊不適等,可能無法睡得舒服而影響睡眠品質。

不良的睡前習慣
睡前忙著處理公事、思考、運動、抽菸等。

疾病引起的失眠
如果因為心髒衰竭所引起的呼吸急促、胃酸逆流進入胸膛、肺氣腫或氣喘造成呼吸困難、長期咳嗽、前列腺腫大造成頻尿現像,或是關節炎引起的疼痛等,也可能引起失眠。




參考資料: www.brain-spine.com.hk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神經外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4/02/2014

放血急救中風? 千萬不要試!



除心髒病外,中風同樣是可瞬間奪人性命的「隱形殺手」。網上流傳「放血急救法」,聲稱用針刺破中風者的十只手指頭,令每指滴出血來,即可救醒患者,更指刺 破中風者的耳珠,能令出現嘴歪徵狀的患者「恢復原狀」。但腦外科專科醫生藍明權指出,放血急救法並無醫學根據,更隨時令患者傷上加傷!


藍醫生稱,中風分為兩類,包括缺血性中風及出血性中風,後者俗稱「爆血管」,大多因高血壓引起,但所謂的放血急救法不但無助於降低病患者的血壓,反而可能 令其血壓因受刺激而上升,「你刺激佢,佢再爆多啲,再流多啲血,咁會令病人仲危險。」他亦指出,該急救法對缺血性中風病人的病情同樣毫無幫助。


藍又呼吁讀者不要誤信網絡謠言,胡亂對中風者施行該急救法,反而應先讓患者側臥在平地,確保其呼吸暢順後再立刻召救護車,讓患者於「黃金三小時」內盡快接受適當治療,才能真正拯救患者。


藍明權 神經外科醫生



資料來源: the-sun.on.cc/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神經外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