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7/2012

婦食3大閘蟹 須長服膽固醇藥


大閘蟹季節碰上中秋國慶長假,肥蟹與蟹宴熱銷,但應適可而止。有中年女士一次過吃兩、三只大閘蟹,致膽固醇指數突飈高,結果美味過後要付出代價,需長期服食降膽固醇藥物,也有人貪吃大閘蟹而致中風。

有醫生指,長期進食高膽固醇食品可致慢性血管疾病,秋涼轉季更可增中風風險。


今年豐收 節後價回落1成
今年江蘇太湖和陽澄湖大閘蟹大豐收,「老三陽」董事長祁廣楠指,今年大閘蟹價格,細蟹和大蟹分別最多便宜兩成和一成,五両半至7両的中大蟹,每斤約400元。
臨近中秋,內地因送禮而搶貴價格,但中秋過後價格將回落一成,他預計今年整體銷情將較去年增兩成。

另外,有海鮮酒家已推出大閘蟹宴,每位除了蟹粉菜式,還包食「兩王一後」3只大閘蟹,負責人指近日訂位相當爆滿。

雖然美食當前,卻要小心身體。心髒科專科醫生李麗芬表示,近年一名40多歲女士,本身有家族性膽固醇過高和心髒病問題,她卻忍不住貪吃大閘蟹,還一次過吃了兩至三只大蟹,致膽固醇指數突然飈升。




連吃6天 中年人急性中風
李麗芬指,該女病人本身也有高血壓、膽固醇指數已達6(正常應為5.2),本來不用服藥治療,可靠飲食控制,但吃完蟹後指數急升至7,結果往後都要長期吃降膽固醇的藥物控制。
「除非做到指數降到正常人一樣,但好難,加上她又有家族史,所以多數要長期食藥。」李麗芬說。

另外,有中年人到訪蘇州,連吃6日大閘蟹而出現急性中風,要急送回港求醫。
食過量致慢性血管病

腦神經專科醫生藍明權指,中風個案多發生在天氣轉變時,尤其由熱轉冷為病發高危期,因氣溫轉變致血壓驟升和血管收窄,加上不少人會在這時期進食補品,因多是膽固醇過高的食物,亦易引致慢性中風。

藍明權續表示:「食物很少致急性中風,多是慢慢累積引致。」
根據世衞建議,一般成年人每天攝取膽固醇的上限為300毫克,一只重約6両的大閘蟹,可食用的約100克蟹肉和蟹膏,膽固醇含量達267克,接近每日可攝取上限,故健康人士每次只宜吃一至兩只,而長期病患者包括心髒病患者及患有高膽固醇人士更不宜進食。


心髒病高膽固醇者 忌進食
香港營養學會會長丁浩恩建議,健康人士每天只可吃一至兩只大閘蟹,有血管疾病的長期病患者進食就不要吃膏,但蟹肉也含豐富脂肪和蛋白質,加上節日多聚餐,提醒每餐都不要進食過量,「不要常說只是一餐半餐,一個星期加上來便會好多餐!」







資料來源: http://www.hket.com/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神經外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11/26/2012

天氣急凍血壓急升特別多中風







天氣忽冷忽熱,有腦科專家警告,氣溫由暖急劇轉冷,慢性病患者難以適應,血壓容易飆高,每年十一月及一至二月,均是中風高峰期。中風除了半身乏力及口齒不清等典型徵狀外,頸痛及視力短暫模糊亦是危險徵兆。曾有四十歲男教師突然頸痛及半身麻痹,入院檢驗方知頸動脈及腦血管栓塞,至今中風一個多月,仍未回復左手功能,需緊密康復治療才有望重拾教鞭。

仁安醫院神經外科專科醫生藍明權指全港每年有二萬六千多人中風,每年十一月天氣轉冷及一至二月氣溫驟降,是中風高危期,「天氣由暖變凍,血壓會突飆高,特別多中風爆血管個案。」






頸痛危險徵兆
頸痛也是中風徵狀,該院腦神經內科專科醫生梁浩雲指一名四十歲男教師月前突頸痛,及後左邊身麻痹及口齒不清,入院檢查揭右腦缺血性中風,右側頸動脈血塊阻塞,持續半年服抗凝血藥及做物理治療。左腳雖已活動正常可走路,左手活動能力較差,無力拿水杯,也暫不能打字,預料有一半機會完全康復。患者沒有定期身體檢查,中風後才發現有高血壓、高膽固醇及糖尿病,這均是中風高危因素,梁建議中年人士應定期做心腦血管及頸動脈檢查。此外,該院心髒中心總監李少隆指,心房顫動病人有百分之七至一成機會並發中風。

五十歲陳先生健康一直良好,但近半年持續心跳不規則,至出現右邊身乏力才求診,入院後檢驗方發現左腦輕微血管栓塞。原來他病發前三個月其視力已短暫模糊,突然眼前一黑,一分鐘才回復正常。

藍明權 神經外科醫生








資料來源: http://orientaldaily.on.cc/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神經外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11/21/2012

脊髓神經刺激療法(下)


 




l   術後護理
手術後的三至六週內應避免彎腰、動身體、牽拉或提舉重物。隨後可逐漸增加活動量和恢復正常生活。
病人必須定期覆診以確保系統操作正常。醫生會根據病情調節刺激度數,以達最佳效果。

 

 

l   日常生活的調節

²  由於強大的電磁波會影響刺激系統的操作,病人應避免使用或接近大型電動機械,如發電設備、雷達基地、高壓電線、高電壓變電所、高輸出的發射塔天線、大型立體揚聲器等等。大多數家用電器是不會影響刺激器的運作。

²  病人應避免觸摸漏電的電器。

²  機場保安系統和商店防盜門或會影響刺激器的開關,病人可出示『病人識別卡』以獲得豁免通過。

²  進行醫療檢查或診治前,(例如磁力共振掃描(MRI)、放射治療、碎石術、心臟除顫、交疊波電療(IFT)、外科手術等等),應預先告知醫務人員已裝有脊髓神經刺激器,以商議適當的治療方法。

²  病人切記不可接受透熱療法(Shortwave, Microwave, Therapeutic Ultrasound Diathermy)


藍明權 神經外科醫

 







 

資料來源: www.union.org/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神經外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11/19/2012

脊髓神經刺激療法(上)


脊髓神經刺激療法是治療長期慢性疼痛病症的有效方法。這療法是以外科手術,在脊髓植入電極來傳送電刺激,用以刺激神經,阻礙痛楚訊號從患處傳送至腦部,減輕疼痛感覺,從而提高患者的活動能力及生活品質。


l   合適的病人
患有長期慢性疼痛病症,曾嘗試藥物或其他療法而效果不理想,經醫生臨床診斷認?適合採用此療法。

 

l   脊髓神經刺激療法系統
脊髓神經刺激療法系統是一個完全植入於體內的系統,另配置一個病人體外調控儀器。

 

l   手術過程
刺激測試
醫生會在病人背部作局部麻醉,把電極一端插入皮下以傳送微電流至脊髓,以進行三至七天的刺激測試。如病人的疼痛感覺在期間得到改善,便可考慮進行永久植入手術。

 

l   永久植入手術
此手術要以全身麻醉進行, 把永久延伸導線及刺激器植入體內。

()

 

藍明權 神經外科醫

 

 



資料來源: www.union.org/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神經外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11/14/2012

頸椎關節移位影響呼吸



頸椎關節移位成因可分為先天性與後天性,事件中的男童十多歲經已確診患病,故多屬先天性,與意外創傷、不良姿勢等後天因素無關。腦外科醫生藍明權表示,先天性頸椎關節移位是指頸骨發育有問題,導致關節不穩定或容易移位,令頸椎之間出現虛位。他指,有關情況一般常見於頸椎第一、二節,若不早治理,有機會壓著神經線影響手腳活動,甚至呼吸有困難。


誤傷神經線可致命
輕微的頸椎移位可用物理治療強化肌肉,從而填補「虛位」,達到固定關節的效果;嚴重則需要進行頸椎內固定手術。藍明權解釋,醫生會在患者體內切割小塊骨頭作填補虛位,之後再用螺絲「鎖死」骨頭。他指,手術風險視乎頸椎位置,頸椎第三節以上,手術風險愈高,若手術稍有不慎,誤傷神經線,可能會令患者出現呼吸困難致死,死亡風險約百分之五至一成。

藍明權補充,患者有肺炎、氣管腫脹,手術後亦可能有呼吸困難,未必與手術有關;一般在手術後兩、三日,並無出現任何並發症,則顯示手術成功。






資料來源: orientaldaily.on.cc/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香港神經外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11/12/2012

放血急救中風? 千萬不要試!




除心髒病外,中風同樣是可瞬間奪人性命的「隱形殺手」。網上流傳「放血急救法」,聲稱用針刺破中風者的十只手指頭,令每指滴出血來,即可救醒患者,更指刺破中風者的耳珠,能令出現嘴歪徵狀的患者「恢復原狀」。但腦外科專科醫生藍明權指出,放血急救法並無醫學根據,更隨時令患者傷上加傷!

藍醫生稱,中風分為兩類,包括缺血性中風及出血性中風,後者俗稱「爆血管」,大多因高血壓引起,但所謂的放血急救法不但無助於降低病患者的血壓,反而可能令其血壓因受刺激而上升,「你刺激佢,佢再爆多啲,再流多啲血,咁會令病人仲危險。」他亦指出,該急救法對缺血性中風病人的病情同樣毫無幫助。

藍又呼吁讀者不要誤信網絡謠言,胡亂對中風者施行該急救法,反而應先讓患者側臥在平地,確保其呼吸暢順後再立刻召救護車,讓患者於「黃金三小時」內盡快接受適當治療,才能真正拯救患者。

藍明權 神經外科醫生



資料來源: the-sun.on.cc/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香港神經外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11/08/2012

電磁波襲兒童大腦神經




在香港,不少小孩子亦「一機在手」,除了用作通話外,還經常打遊戲。有兒科專科醫生指出,對於正在發育的兒童來說,手機產生的電磁波,致癌的危險性遠較成年人為高,因此還是少用為妙。外國一些地方早已禁絕兒童使用手機,其中英國就禁止小學生用手機,避免電磁波荼毒尚未發育好的大腦神經。

 
兒科專科醫生楊超發接受本報訪問時表示,小孩子身體各部分器官仍未成熟,面對相同的外來刺激,小孩所受的損害比成人更大。他以電療作比喻,強力的輻射足以殺死癌細胞以致正常細胞,即使較弱的輻射都有可能令細胞的基因轉變,令血管或細胞產生病變,加上小孩的頭骨比成人的薄,對於手機的電磁波或輻射的抵抗力就較低,長遠影響小孩子成長。另外,由於正處於發育時期,細胞等組織即使出現少許病變,對身體的影響亦將會隨着成長而放大。他呼籲家長限制子女使用手提電話的時間,廠商也應該以免提裝置取代擴音器。
 

腦神經外科專科醫生藍明權回應查詢時認為,世衞將手機定為2B類,屬「觀察名單」之列,即是不能確定這種物質的危險性,只有04年的報告是唯一支持其致癌性的證據,但當時的手提電話與今日的款式和技術已經不同,難以作比較。

 
市民毋須過分恐慌
他指出,可以肯定的是吸煙的致癌機會比使用手機更高,加上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都沒有禁止使用手機,所以市民沒有必要因此棄用手機。不過,他補充謂,對於那些遺傳因子不穩定的人士來說,經常接觸到外來電波刺激,就會有較大機會引起病發。
 

 

資料來源: www.singpao.com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神經外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11/06/2012

蛛網膜下出血 95%可腦掃描發現



 

神經外科專科醫生藍明權表示,蛛網膜是頭顱內用於保護腦部、形狀似蜘蛛網而命名。蛛網膜下腔位於腦底部,每100個中風患者中,約有510個是蛛網膜下出血。其中三成病人一旦出血便陷入昏迷,有性命危險。


他解釋,患者一般出現頭痛、嘔吐,95%個案可由腦掃描發現,但若沒及時封閉血管瘤,短時間內很易再出血,嚴重者可致命。即使及時止血,患者亦可能出現手腳活動受影響的後遺症。他估計今次女事主正是初入院時未有及時根治,導致血管瘤再出血。


像其他中風患者一樣,蛛網膜下出血之前都沒有徵兆,往往突然發病,患者會出現間歇頭痛,易掉以輕心。高血壓、年長、長期吸煙、家族有爆血管病歷人士均屬高危一族。

 

藍明權 神經外科專科醫生





 
 
 
 
資料來源: 明報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神經外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